吃了这块人造肉月饼,这个中秋节的我更馋大肘子了

摘要

人造肉成为新风口,距离端上餐桌还有多远?

清晨,我被巨大的拍门声强制唤醒。中秋的正日子,多睡一会儿也成妄想。睡眼惺忪的我,打开房门,接过顺丰小哥塞过来的快递箱,来不及张口,他的背影在我恍惚的视线中溜走。

拆包裹的快感,盖过对回笼觉的迫切。我大概能猜到今日份快递的内容,和节日的主旋律相关。暴力拆箱之后,褪去包装的动作变得轻柔了许多。直到它彻底暴露在阳光下,才原形毕露。

「这不绝是一盒普通的月饼这么简单」,我暗自窃喜。世间仅有的 3000 套人造肉月饼,我,竟然是首批拥有着之一。

拆下腰封要慢撸,为的是追求揭盖刹那的仪式感,虔诚者可以墨迹到低血糖,这样大概率能看到特级厨师小当家神奇料理般的五毛特效。不过,我是迫不及待了。身体很诚实的告诉我:现在就要来一块!

         (珍肉人造肉月饼售价 88 元,作为教育市场的首款产品,其定价刚刚覆盖成本 | 珍肉)

常规的开箱动作到此结束。我注视着包装盒里的 6 枚酥皮月饼,一路颠簸,它被蹂躏得有些掉渣,既视感远不如北方五仁儿烙铁大月饼那般考究。

和其他月饼不同,这盒月饼不是独立包装。或许是对真空保鲜,开袋即食有强烈的追求,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定是业界良心商家没错了。而且,每一枚月饼正面都印上了大号的「珍」字,想必凝结了老师傅的传统技艺结晶。再加上听上去很不一般的人造肉馅料,面子和里子都有了。

月饼界的米其林,人造肉的 LV,打上标签就令人垂涎。我觉得不能再等,先尝为快。这是日夜辛劳的媒体老师,关怀自己的合适机会。

撕开包装袋,空气从裂口灌了进去,油香暗涌出来。来去之间,一次完美的换气交替。

趁着新鲜,取出了一块。小口咬下,刚好是馅料的位置。我慢慢地咀嚼,酥皮的酥脆,和馅料的粘糯,在舌尖交融。听说加热后的口感会更好。

第一口试吃告一段落,美中不足的是,味道稍许寡淡。不过,低盐低脂,恰恰是鞭策我等重口味患者重归健康路。再次说服自己后,我咬下了第二口。

这次舌尖和牙齿感触到了肉馅的质感,弹牙有嚼劲,但越嚼越像是猪肉风味的豆干。我慢慢掰开手里的月饼,肉丝断裂的局部过程清晰可见。此肉非彼肉,这才是人造肉。

        (2019 年淘宝造物节活动现场,人造肉狮子头、小汉堡产品以及其它人造肉菜谱,获得预售资格的观众都可免费试吃 | 视觉中国)

能有幸最先享受到人造肉月饼,要感谢人造肉品牌珍肉的创始人吕中铭。这是公司的第一个 SKU,通过采访,我成了「关系户」。收到月饼前,他说街访盲测时,路人很难分辨出真肉假肉。

「你可以骗过我,却骗不了一只猫」。视频博主郭杰瑞曾做过实验,把人造肉和真肉放在一起,结果猫咪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我不禁鄙视当代路人的味觉系统,居然不敌一只猫。

(视频中,真肉【左】和人造肉【右】的外观对比明显 | 图片来自网络视频截图)

或许是我对人造肉是有充足的心理预设,没有当成真正的鲜肉月饼。吕中铭向我提前剧透了口感:刚下嘴神似红烧肉,但仔细咂摸滋味,豆制品的本味尽显。的确,我试吃后感觉基本一致。

嚼着嘴里残余的月饼,无肉不欢的我想起了陈晓卿在最新一期圆桌派对人造肉的评价:科学昌明,人造肉可以解决营养问题,但好吃与否,不是它考虑的最主要问题。

美食爱好者不该对人造肉抱有解馋的想法。大快朵颐、肥美多汁,这些目前统统是奢望。

         (珍肉首款人造肉月饼营养成分对比图 | 珍肉)

尽管珍肉抛出了所谓「5D 仿真」的概念,期冀于利用分子结构的思路,重新模仿真肉的颜色、气味、味道、烹饪的声音、形状,但现有的技术很难做到以假乱真。摆在他面前的,最主要的是规模生产和控制成本,对创业公司的挑战。

但在这方面,传统食品厂商掌控着绝对优势。如果他们有一天想通了,介入人造肉并成为赛道上一份子,创业品牌就岌岌可危了。

吕中铭告诉我,珍肉在这方面并不担心,他已经和全球最大的豌豆蛋白生产企业双塔食品签下了战略合作协议。靠生物学和微生物发酵学为基础,合成而来的植物蛋白,是人造肉的主要原材料。在高校,珍肉也有联合实验室。技术研发层面,珍肉是有信心的。

而作为填补肉类供应缺口的临时替代品,上世纪 80 年代,猪肉风味的腐竹版人造肉出现在中国,承担着缓解猪肉供应短缺的神圣使命。如今,非洲猪瘟肆虐全球,人造肉重获新生。解决供应危机,成为人造肉企业自我标榜的商业价值所在。

从北美的数据来说,吕中铭看出一些问题的发展趋势。他个人的判断,人造肉在中国有更大、更迫切的需求。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肉食消费国,每年的肉食消费在 8800 万吨左右,每年都有肉食供应的缺口。农业部有一份报告显示,到 2030 年中国的肉食总缺口会达到 3000 万吨,到那时,人造肉发挥的作用或将功不可没。

「所以从消费的角度来讲,发展植物性蛋白的替代产品势在必行,」吕中铭提到了国家在 2017 年颁布的《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其中提到了发展动植物双蛋白产业,这让人造肉企业获得了动力来源。 

         (美国人造肉制造商 Beyond Meat 的产品 | 视觉中国)

当然,植物人造肉造福全人类,率先走向餐桌,归功于人造肉上市第一股 Beyond Meet。它招致行业风口,并迅速席卷至中国,才有了珍肉和他的产业伙伴们。

在大洋彼岸的北美地区的人造肉赛道炙手可热。据我了解,过去一年,与植物基重造肉蛋奶相关的公司,共发生了 223 笔投资和并购行为,总计约 170 亿美元。

前沿的探索,离商业转化太过遥远。和一块造价 30 万的细胞肉汉堡相比,植物肉的普惠性,使其能更快速被端上老百姓的餐桌。况且,人们对细胞肉安全性的疑虑,会成为产品推向市场的一股反作用力。

这让植物肉的技术路径变得名正言顺。但国内的创业公司不应被「唯风口论」所蛊惑,更应懂得因地制宜的重要性。人造肉赛道过于早期,投资人更多的是观而不语,创业公司想学美国想要拿到热钱,还是 naive。概念炒作、PPT 展示,用这些套路用来游说投资人,早就不是合格的创业者了。

至于投资人最关心,也是最怀疑的,是中国的消费者能否愿意为人造肉买单,这是一场关于市场需求的论证。前不久,一位投资人向我坦言,他也是用相对怀疑的态度来看这件事。理由很简单,中国人对食材的餐饮烹饪要求,明显比欧美地区的差异性更大。人造肉在欧美的普及是大势所趋,但是在中国的市场能否站得住,还有待考证。

珍肉成立不到半年,中国能想到的顶级投资机构,他几乎见了个遍。但问及融资,他保持缄默,似乎在募集资金方面尚未取得太大突破。因此,「只能用数据和产品才能说服他们了,」吕中铭说。

「那假如热度消退,还能吃到珍肉吗?」我追问道。

吕中铭认为,即便人造肉的话题被大家遗忘了,相信也会有跑出来的公司。「只要产品够好,总能为消费者和客户带去价值,为自己带来收入。稳定的现金流,是支撑公司存活下去的核心。」

至于什么样的人造肉产品才叫好,是真肉所说的「5D 仿真」吗?我捧着手里的月饼,百思不得解。我又想起了陈晓卿,以及他对美食的透彻领悟。追求自然本味的他,想必无论如何都难以享用科技手段重构出来的食物,哪怕还原度再高。

即便是我,吃下这枚人造肉月饼,体会到的只是一种饱腹式空虚。作为科技属性极强的产品,我很愿意像最初试吃那样包容它,但聚焦到食物本身,我们怕是对人造肉有什么误解。

图片来源:珍肉、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卧虫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