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来你追我赶的 macOS 和 iOS,最终注定会走到一起

摘要

一切都要从八年前的那届 WWDC 说起。

去年 WWDC 发布会的最后一个环节,负责软件的苹果高级副总裁 Craig Federighi 上台,向开发者分享了最新版的 Metal 图像引擎和 CoreML 机器学习引擎,这两项技术既可以跑在 macOS 上,也可以跑在 iOS 上。紧接着,他抛出了一个底下的开发者们早就想问的问题,「苹果推出这些 macOS 和 iOS 通用的技术,是不是想要将它们合二为一?」

自问自答,Craig Federighi 的答案是一个大大的「No.」,macOS 和 iOS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独立存在。但这不过是一个表面上的回答,实际上,苹果已经花了 8 年时间,试图融合 macOS 和 iOS 的体验。8 年之后的今天,融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去年 WWDC 上 Craig 在 Keynote 里放了个大大的 No | Apple


Mac 的 iOS 化

这一切要从 8 年前说起。

2011 年,依然是 WWDC 的舞台,苹果发布了 iOS 5、OS X Lion 和 iCloud。在 iOS 5 上,苹果发布了基于 iCloud 的 iMessage,OS X Lion 则开始支持「推送通知」这一源于 iOS 的功能,还新增了 AirDrop 隔空投送功能。

WWDC 2011 会场 | Wikipedia

在 2011 年之前,MacOS 是 WWDC 上毫无疑问的主角,而前四代 iOS 都随 iPhone 一起发布。2011 年的 WWDC 会场里,随处可见的巨幅海报上画着「iOS 5 + OS X Lion + iCloud = WWDC」,iOS 从此成为了和 Mac OS 平起平坐的一套完整系统。

同年 10 月,搭载着最新的 iOS 5,iPhone 4 横空出世,成为 iPhone 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就是在 2011 年,iPhone 首次超越 Mac,成为了苹果最大的收入来源。

在 2011 年之前,iPhone 多少有些依附于 Mac 的名气。乔布斯在初代 iPhone 发布会上宣称「iPhone 上运行着 OS X」,因为当时消费者对 Mac 的接受程度、认可度要高于 iPhone。之后,iPhone 上的系统才被重新命名为 iPhone OS,iPad 发布后才更名为 iOS。

但在 2011 年之后,情况逆转了。iPhone 卖得越来越好,越来越为人所知。苹果开始用 iPhone 的成功经验反过来指导 Mac,之后的 8 年里,iOS 不只是和 macOS 平起平坐,反而逐渐成为了 macOS 的老师。macOS 和 iOS 体验上的「融合」就此开始。


  • 2012 年,Mountain Lion 成为了第一代像 iOS 一样免费升级的大版本 Mac OS,且加入了原生于 iOS 的 Game Center、iMessage、通知中心;
  • 2013 年,Mavericks 加入了地图、iBooks、iCloud 钥匙串;
  • 2014 年,Yosemite 跟随前一年 iOS 7 的脚步,将整套 UI 扁平化了。同时还加入了关键的 Continuity 功能,用户可以在 Mac 上使用 iPhone 的电话短信功能、直连 Wi-Fi 热点,在 iOS 上做到一半的工作可以在 Mac 上继续。
  • 2015 年,El Capitan 按照 iOS 上的逻辑重制了地图、照片和备忘录 App。
  • 2016 年,Sierra 开始支持 Siri、iCloud Drive、Apple Watch 解锁、全局剪切板(用户可以在 iOS 上复制然后直接在 macOS上粘贴),Apple Pay,Night Shift 夜览模式。
  • 过去两年,High Sierra 和 Mojave 和 iOS 11、12 的很多新功能都是同时发布,比如「云端短信」、「FaceTime 群聊」。
  • 昨晚,最新的 macOS Catalina 仍未停下脚步。和 iOS 13 同步更新了照片、备忘录 App,还有彻底重制过的提醒事项 App。


数据、代码、界面、交互

苹果在过去 8 年的时间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是让自己的第一方 App 在 iOS 和 macOS 上能有相似的体验。从最早的短信、FaceTime、照片、地图、邮件、备忘录,到最近的家庭、股票、新闻、语音备忘录……任何一个 iPhone 用户第一次接触 Mac,都能很快上手这些常用 App。

第二件是让数据能够通过顺畅地在 iOS 和 macOS 间流动。你在 iOS 上复制一句话,一张图,在 macOS 上按一下粘贴就出来了;你在 iPhone 上聊到一半的短信,回家打开 Mac 可以无缝接上。这些是苹果自家软件的体验,第三方开发者也可以通过 iCloud 做到这一点,比如在写作应用 Ulysses 里,你在 iPad 上写到一半的文稿可以直接在 Mac 上编辑。在推特客户端 Tweetbot 上,iPhone 上读到一半的信息流可以在 Mac 上无缝继续。

但这还远远不够。

完整的软件体验大致包含四个层级:数据、代码、界面、交互。数据和代码是底下的两层,界面和交互是表面的两层。macOS 和 iOS 需要共享全部的四层,才能真正提供完整、连贯的体验。在这种理想状态下,所有 macOS 软件都能有对应的 iOS 版本,它们之间数据无缝同步,界面操作逻辑一致,每个熟悉 iPhone 或 Mac 的用户都可以完全无负担地上手另一款设备。

Craig 发布 iPad 和 Mac 协同工作的 Sidecar 功能 | Apple

此前,苹果对第三方开发者的支持更多只是在「数据」层面。昨晚的发布会上,苹果发布了 Project Catalyst 和 SwiftUI,帮助开发者能够在「代码」和「界面」这两层,将 iOS app 的体验,复制到 macOS 上。

Project Catalyst 让开发者能够轻松地将自己的 iOS 代码移植到 macOS 上,开发者可以一键将 iPad app 输出成 macOS 的版本。SwiftUI 则为所有的苹果智能系统打造了一套通用的 UI 设计方式,开发者现在只需要写一遍代码,就可以通过 SwiftUI 生成包括 iOS、watchOS 和 macOS 在内的多个平台的界面,适配数十种不同的硬件。

至此,iOS 和 macOS 在数据、代码和界面三个层面实现了相当程度的共享。


关键在于 iPad

昨晚的发布会上,苹果将 iPad 从 iOS 中剥离出来,做成了一个独立的系统 iPadOS。「Marzipan 计划」也摇身一变成为 Project Catalyst,目前的主要功能则是将 iPad app 的代码移植到 macOS 上。那么 iPad 的特殊性在哪里呢?

问题的关键在于最后一层,交互。

即使苹果已经打通了数据、代码和界面,一个 iPhone app 可以直接运行在 macOS 上了,但它的体验仍不会很好。因为 iPhone 是一个小的触摸屏设备,Mac 是一个大屏桌面电脑,通过键盘鼠标进行交互。之前苹果将 iOS 的「家庭」App 移植到 macOS 上时受到了不少诟病,就是因为它的交互仍是移动端的逻辑,用户对此很不适应。         

iPad 也是一个触屏设备,但它在形态上已经和「笔记本电脑」非常接近了。它们有着接近的屏幕尺寸,都有键盘,交互上有着天然的相似之处。在新的 iPadOS 上,苹果照着 macOS 的逻辑为 iPad 增强了 Safari,新增了文件下载的功能;还更新了「文件」app,现在 iPad 上文件目录的展示更像 macOS ,同时也支持 U 盘了。在刚刚公布的 macOS Catalina 上,用户可以将 iPad 连接上 Mac,作为 Mac 的扩展屏幕使用,同时也可以用 Apple Pencil 在 iPad 上涂、写、画。

这一切都是在融合 iPad 和 Mac 的交互。

通过 iPad、Apple Pencil 实现在 Mac 上绘画 | Apple

iOS 和 macOS 或许不会合二为一,但 iPadOS 正在朝着 macOS 迅速靠拢。与此同时,Mac 也在朝着 iPad 挪动,ARM 架构芯片的 Mac 传闻已久。未来,MacBook 和 iPad 或许会找到一个中间点。顺利会师。它们的成果或许会是一个「支持鼠标、触摸板的 iPad」,也或许会是一个「没有实体键盘,采用一整块触摸屏的 MacBook」。

在过去几年里,苹果一直想把 iPad 打造成一个「生产力工具」,同时也想给 Mac 赋予更多「生活属性」,现在它们找到了一条共同的路。在可见的未来里,它们将各取所长,并最终「融合」在一起。


责任编辑:宋德胜

头图来源:Apple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