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具APP到B端服务,墨迹天气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

墨迹天气的优势在于海量的多元化气象数据源和AI算法。

墨迹天气正在从一个对普罗大众提供天气资讯服务的应用,逐渐发展为一个挖掘气象数据服务价值以及推动整个产业进步,提供气象服务的科技平台。为此,墨迹天气市场副总裁张明明在 BMW · 极客公园 Rebuild 2019 科技商业峰会之后,接受了媒体专访,讲述了墨迹天气是如何用科技力量,释放「天气」的价值。

以下是墨迹天气市场副总裁张明明在 BMW · 极客公园 Rebuild 2019 科技商业峰会的专访实录:

Q1、墨迹天气在气象产业中的发展优势是什么?

墨迹天气的优势在于海量的多元化气象数据源AI算法

我们在采集方式,也就是我们的数据来源上,除了传统的卫星、雷达、站点采集等如中国气象局、北京气象局的国内专业机构数据,还会与国际专业组织如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等合作,每天获得350G量级的气象数据。同时,在墨迹天气发展这十年以来积累了5.6亿用户,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用户数据——每天墨迹天气端内时景社区中用户上传的数十万张天气照片,以及上万次用户天气反馈等用户自主产生的海量众包数据,这些都彻底变革了传统气象数据的结构模式。

在气象数据加工方面,也就是我们的AI算法上,通过刚才讲的气象大数据结合AI算法,使墨迹天气的预测准确度和时效性大幅提高,从以往专家预测提升至精细到公里级、分钟级的短时天气预测。

在气象传播方面,也就是我们的气象能力输出上,墨迹天气不仅可以将精准的天气信息提供给C端用户,还将气象能力深加工后为B端企业、G端政府提供定制化气象解决方案。

 例如,近期墨迹天气推出的人工智能+社会化观测灾害识别系统,利用我们的时景灾害天气图片,和传统灾害预警形成良好补充,全面提升了安全生产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水平。现在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中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也都是墨迹天气长期合作伙伴,借助海量众包数据和AI能力,大幅提升了灾害天气的监测能力,为防灾减灾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加强应对处理能力,最大程度降低灾害损失。

我们所做的每一步都是在用科技释放气象能力。

Q2、为什么定义墨迹天气是气象服务公司?

之所以我们定义是一家气象企业,因为从业务来说,无论是ToB还是ToC的气象服务,我们的业务方向都是关于气象,在研发投入上我们大部分的投入也都在气象上,而且我们的产品也是切实解决的气象的问题

墨迹天气基于海量的气象数据(专业数据+用户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提供App端的天气预报,研发出短时、时景、观云识天等产品,除此之外,墨迹天气也实现了从为大众用户提供天气预报查询向B端市场提供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上的重大转型。

2017年我们就与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中心合作,将用户每天上传的河北省行政区划的时景图像数据传送给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中心,用于在雨雪、雾霾、内涝、冰雹、洪水、滑坡、倒塌等方面的防御预警工作,这有效实现了防灾减灾的目的,减少经济损失保障了人民财产安全。

不仅气象灾害预警,墨迹天气提供的气象服务中1-15天的中长期预报解决方案可用于农业、零售业,2小时内的短时预报可用于物流、电力等行业,以及航空、保险、汽车、智能家居等各行各业。截止去年8月,墨迹天气已经拿下国内绝大多数外卖行业的气象服务订单。

其实在2018年《中国气象报》发文也明确指出要气象部门积极推动服务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推动一批如墨迹天气等气象服务公司快速发展,将墨迹天气定义为气象服务企业。而且在中国气象协会的成员划分中,也将墨迹天气归为基于气象数据的气象服务公司

我更倾向于说,墨迹天气是一家基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气象产品和服务的气象企业。

Q3、墨迹天气转型toB业务,目前的进展如何?

早在2015年底陆续有饮料零售商主动找到我们寻求合作,希望能获取天气数据,为各省市的销量预测作参考。目前,盒马鲜生、美团等公司用的都是墨迹天气的气象解决方案。

不止是零售业,气象toB业务的商业场景多种多样,比如航空、航海、能源、农业这些行业都是跟天气强相关的,还有外卖、物流、快消、保险等行业。

举个例子,在没有接入天气服务之前,北京的一场突然降雨会另一家外卖平台因延时送达而损失上百万元。为了解决外卖平台因为恶劣天气而遭受经济损失的问题,墨迹天气用精准的短时预报给外卖企业提供定制解决方案,在未来两小时精确到每条街区的降雨预报,外卖平台根据定制方案,在将会出现降雨天气的地区,提前通知商家备货,以避免订单激增,下线延时赔付活动,同时提前调配骑手到下雨区域保证配送运力。这样的定制化气象服务为企业大幅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效率。

截止到去年8月,墨迹天气已经垄断了饿了么、大众点评等国内绝大多数外卖企业的气象服务。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墨迹天气B端气象服务已经覆盖外卖、物流、航空、交通等多个领域。

未来还将继续深耕到其他产业。用气象服务帮助用户、企业、行业、产业的发展。

Q4、从工具APPB端服务,墨迹天气目前遇到的机遇与挑战是什么

气象产业的发展核心是气象采集、加工、传播三要素。

其中最重要的采集数据这个步骤上,发达气象服务市场起步早很多,比如美国早在1983年,全球最大气象数据公司The Weather Company(简称TWC)就已成立。TWC不仅拥有自己的气象卫星和雷达网络,还在全球搭建了13个气象资料中心、4000 万个气象站和10 万个天气传感器,占有全美约51% 的气象服务市场份额,仅在B端市场就服务于横跨航空、能源、保险、零售和物流领域的超5000家客户,IBM就曾发文写到,TWC所提供的气象服务能为航空公司减少50% 因气流造成的损失。2016年时美国气象服务产业规模就已经达1600亿美元,这一数字预计是中国市场10年后总规模的3倍之多。

而在中国,过去气象预报的发布权唯气象部门持有,对气象数据实施严格的保密措施。直到20156月,国家气象局宣布开放中国气象信息和对外界开放基本气象数据和产品。这使得国内的气象企业起步相对较晚,虽然墨迹天气有强大的众包数据,但仍然希望国家气象数据开发力度能够加大,这样才更有利于推动国内气象服务发展速度。

气象加工方面,我们预报的精准度、时效性虽然已经在国内领先水平,自主研发的未来2小时内、逐分钟逐公里的短时预报的准确率达80%以上,但这离我们的目标准确率100%仍有上升空间,需要加大更多的科研力度去实现。

在气象的传播方面,C端用户个性化的气象服务很快就会到来,但B端行业客户的气象需求多种多样,物流、航空,不同行业需要提供不同的气象解决方案,这对我们自身的气象能力是极大的挑战。另外,墨迹天气还存在着教育市场的重任,中国的气象产业刚刚起步,大家即使知道自己的企业对气象服务有需求,但并没有可以数字量化的评估标准,中国企业对气象服务的认知仍需加强。

气象服务这个领域,欧美等发达市场比中国市场要领先起跑近四十年,成熟的市场体系、数据沉淀和产品服务帮助外国巨头企业遥遥领先于国内玩家,像墨迹天气这样的中国气象服务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