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ogo Robot 深耕服务机器人赛道,室内配送机器人商业化已开启。
随着地产物业成为人工智能的成熟落地场景,服务机器人尤其是室内配送领域,赛道内的各位玩家都在摩拳擦掌。3 月,美团在朝阳大悦城进行配送机器人试点的视频曝光;4 月,苏宁展示了与真机智能合作的机器人「卧龙一号」,在南京进行了测试;「阿里小 G」宣布最快 5 月会在北京、上海、杭州三地进行小范围商业化落地,年底前将会陆续量产。Yogo Robot 的 Kago3 也在近期正式在虹桥万科、国投大厦、盛大、浦东等物业落地。
Yogo Robot 在万科实现常态化运营,人工智能时代「跑腿小哥」崭露头角
尽管人工智能目前还处于弱人工智能时代,但在室内配送领域,机器人还是完成了很多让人惊喜的动作。以 Yogo Robot 的机器人举例,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跑腿小哥,它不仅可以与电梯物联,自主上下电梯,还可以给用户打 call 取餐;而在云端层面,它也已经完成了与外卖系统的无缝对接。骑手只需扫二维码,便可注册录单。
虹桥万科送餐的一位外卖小哥介绍道:「我们位于虹桥附近的天街站点,一天的送餐量就有 800 单。一到下雨天,单量还会增加。」在激增的送单市场和降低人力成本的需求下,外卖平台开始积极寻求与机器人企业合作。
据悉,Yogo Robot 与国内某主流外卖平台在去年签下了行业内最大一笔订单。Yogo 的室内配送机器人已于今年 6 月在万科实现常态化运营。据外卖运营人员透露,Yogo Robot 的 Kago3 已经为用户送了 200 多单外卖。万科的保安说:「已经有附近站点组织骑手进行了机器人送餐培训。尽管目前大部分骑手还是习惯自己送餐,但已经有骑手愿意主动使用机器人。」
「哎,机器人呢?」在保安介绍的间隙,传来了外卖小哥的呼唤。外卖平台的运营人员透露,「一些用户在 app 点餐时也会特意留言希望由机器人送上楼。」美团和优地科技、Segway 近期也在无人配送领域达成合作,人们的生活在不知不觉地发生着改变。
解决物业发展痛点,服务机器人机遇与挑战并存
写字楼内包裹/外卖如何正确安放,已经成为高端物业亟需解决的难题。高端物业的门口,每隔一段时间,外卖、包裹就会积压。上海的多处物业都在门口设置了开放式储物柜,但依然无法解决无序堆积的乱象。
国投大厦上海分公司总经理耿永军介绍道:「我是在物业博览会上看到 kago3 的,送货机器人的引进,是我首次接触到实用型的机器人。说实话,最初也会担心,万一机器人逃跑了怎么办,丢了怎么办?后来发现它是会自动设计路线,自己定位的。尽管快递机器人现在还不能成为运送主力,但已经成为楼宇配送非常有效的补充。
智能机器人行业也在倒逼着物业公司进步。在未来的大厦里,也许将看不到服务人员,一部手机或一部数据终端就可以解决客户的服务需求,一部手机或许就可以完成物业人员的工作需求。」

尽管配送机器人在不断加速室内场景落地,但距离它在市场上真正被普及还有一段颇具挑战性的路要走。首先,要转变用户习惯,需要产业上下游联合教育市场。比如在外卖行业,骑手习惯提前联系用户下楼取餐,还未形成使用机器人送餐的习惯。用户习惯需要时间去培养。其次,机器人在技术上仍然有很多难关需要攻克。比如多机协作中机器人之间的避障问题,进电梯的安全性问题等。
Yogo robot 的创始人赵明认为:「机器人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它必须依附在有价值的行业里,为行业解决真正的问题。室内配送场景的痛点和需求一直都存在,但是服务机器人要想真正满足用户,还有很多技术坑位需要填平。」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从业者,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机器人运行的安全性、成本不断降低、量产能力提升,都是它们未来需要一一解决的问题。
规模化应用不仅需要场景与技术结合,更需要行业深耕者
今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优地、科沃斯、高仙等新玩家也陆续加入物流配送机器人赛道,但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在室内配送方向上发力。在资本热浪中迅速扩张的服务机器人产业,既激发了一波行业的创新者,但也因为现阶段产业技术门槛较低,涌进了一批资本投机者。
Yogo robot 的创始人赵明认为:「技术与场景的结合并不意味着能够带来规模化的应用,配送机器人的落地需要在真实的场景中去不断试错和迭代。只有找到消费者深层次的需求,才有可能做到有价值的量产。未来的城市建筑中,机器人的功能和形态应当是充满想象力的,它既可以是一个自由移动的饮水机,也可以是一个奔跑的行李箱。
服务机器人做为城市基础设施中的一环,应该参与到建筑的设计中来。配送机器人规模化应用需要行业深耕者,面对未来的挑战,真正的开拓者是那些不会被短期利益诱惑、也不会被困难被打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