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健身房如何不成摆设?互联网巨头找到破局关键

摘要

园区里和 Vicky 一样慢慢养成健身习惯的员工不在少数。健身房就像一个孵化器,健身文化在园区里悄然蔓延。

傍晚 6 点,Vicky 来到蚂蚁金服 Z 空间负一楼的公司健身房,迅速换上运动装,接下来跳一小时的团操足以让她大汗淋漓。

「方便!畅快!减压!」Vicky 一口气「安利」了三个词。和大多数白领一样,久坐、不锻炼曾是 Vicky 的常态,「以前的公司也有健身房,但器械、跑步机太无趣了,也没伴,没氛围。」Vicky 说,「现在这个健身房有团操、有私教,小伙伴很多,大家有激情,感受完全不一样。」

跳完团操洗完澡换上常服再去吃晚饭,这几乎成了 Vicky 每天最惬意的时光,也渐渐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园区里和 Vicky 一样慢慢养成健身习惯的员工不在少数。健身房就像一个孵化器,健身文化在园区里悄然蔓延。

时间倒回到去年 8 月,蚂蚁金服 Z 空间刚开园时,马云特意来到了这位于地下一层的企业健身空间,1100 平的空间里包含了器械区、操房、私教区等,看着员工挥汗如雨,马云很满意。

 

马云不是第一个注意员工健身的老板。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曾直言:「不重视员工健康的公司不是好公司。」

似乎在一夜间,企业健身房成了上市公司、互联网公司的福利标配,但如何激活员工健身积极性、营造健身文化成了各家公司行政部门各显神通的赛道。

以蚂蚁金服 Z 空间的健身房为例,虽然是对员工开放的公司内部健身房,却交由专业的运动健身平台乐刻运动负责运营。乐刻运动引入「智能化」「专业化」的健身房运营与管理服务体系,以及教练、课程内容(团操、私教、训练营、企业课)、会员管理等平台资源,从而发挥企业健身空间的最大价值。充满活力的健身内容,在心理上也消除了员工对企业健身房「无聊」的刻板印象。

但与蚂蚁金服健身文化的火热不同,很多公司的健身房运营却陷入了困局。

在知乎上有个问答:为什么很多公司的健身房成了摆设?

一个高赞的回答是,公司健身房一般存在器械不全、设施损坏维修不及时、无运营人员导致开放时间不固定、没有以专业教练为主导的健身内容等问题。

「早期从无到有搭建健身房,一窍不通;公司早虽然配备设施齐全的健身房,但是形同虚设无人来练;高端设备陈旧,日常无人维护,坏了也找不到人修;运营情况不佳,高投入却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是零收入白白损耗也是企业内部常有。」一名负责运营健身房的行政人员叫苦不迭。

和蚂蚁金服一样寻找专业的第三方运营,成了破局的关键。继蚂蚁金服 Z 空间之后,蚂蚁金服黄龙时代广场、阿里云园区、阿里巴巴滨江园区也先后引入乐刻运动运营企业健身房。

除了阿里巴巴,小米、中信、爱奇艺、百度也相继引入乐刻运动作为公司健身房的运营方,摆脱「重空间」、「重器械」、「无内容」的弊端。在平台教练 6000+入驻的基础之上,乐刻运动还引入了包含莱美、RADICAL、ZUMBA 等国际认证课程体系中的 50 多门课程,以及智能体测、运动处方、智能手环等科技健身设备,构建精细化、专业化的健身内容,从而共建、优化数据化、智能化、娱乐化的企业健身空间。

而被第三方专业运营平台赋能的企业健身房,一方面满足企业内部员工的多样化、个性化健身需求与体验,使员工健康管理体系构建得以真正落实;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健身房,健身服务人群在满足内部员工健身的同时,也面向公众共享优质健身空间与资源,发挥「企业健身房」的最大效能,来平衡健身房的运营支出。

2018 年年初,一份名为《企业员工健康调查大数据》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员工健康和慢病风险因素现状不容乐观,其中互联网行业健康问题突出,仅有 28% 的员工没有确诊的各类疾病和健康问题。另据《2017 上海白领健康指数白皮书》显示,在企业健康管理举措中,受欢迎程度排名第一的是提供体育锻炼的福利。

可以预见,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公司建设企业内部健身房作为员工福利,「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阿里巴巴、小米、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的验证下,似乎已成为成功运营企业健身房的捷径和破局关键。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