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格基金领投,Yogo Robot 完成 A+轮融资。
火热的人工智能领域,在顶级投资人的眼中「既是实实在在的,但又包裹着一层 bubble」。5 月 27 日,在昆山杜克大学举行的人工智能论坛上,IDG 资本全球董事长熊晓鸽、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丁健分别分享了在 AI 领域里大浪淘沙所获得的宝贵投资经验。
作为国内 AI 公司的代表,Yogo Robot 上海有个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赵明出席圆桌论坛,和主持人徐小平一起,分享了对于机器人这个细分领域的思考——什么才是最好的机器人?它会对这个时代和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作为一个在机器人行业的老兵,赵明曾经主导过多个 863 项目,做过月球车、防恐排爆机器人、双足机器人等等。但在 2015 年底创立 Yogo Robot 的时候,团队决定先从末端替人跑腿、执行单一递送任务的机器人切入,采取国内罕见的软硬件全自研的方式,扎扎实实地去做。
「世界本质上是流动的——信息的流动、人的流动和物质的流动。信息的流动,因为互联网大潮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像 BAT 这样的公司;人的流动,那是滴滴、摩拜、OFO 这些公司要解决的事情;但是物质的流动,目前仍然在一个很初级的阶段。」赵明说,「我们看到的外卖快递小哥,为了七八块钱,需要风里来雨里去,跑老远,只是做一个简单的搬运工作。比古代高级一点的地方或许是古代骑的是马,而小哥们骑的是电瓶车。在物质的移动方面,我们会做得更多。室内不拿工资的外卖机器人,会是一个开始。」
事实上,Yogo Robot 早在今年开年就已经完成了 A+轮融资,由真格基金领投,上一轮投资人 IDG 跟投。对于什么是最好的机器人,徐小平认为:「提升效率,使命必达的机器人才是最好的机器人。」而这也是 Yogo Robot 研发制造机器人的标准。
于年前完成 A+轮融资:使命必达的机器人才是最好的机器人
作为国内在人工智能领域投资最广泛的基金之一,Yogo Robot 并不是真格投资的第一家机器人公司,但是对于 Yogo Robot,真格「投出了能投的最高金额」。
「人工智能是真格基金重点投资的领域之一。机器人可以把人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创造巨大的社会和商业价值,我们非常看好。Yogo 团队拥有在机器人行业丰富的产学研经验,产品也已初步得到市场上下游的认可,赵明本人更是一位难得的科学家和企业家,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强大的学习能力,带领团队快速成长。真格基金愿意同 Yogo 一起相信机器人时代的到来,并为其发展助力。」
在论坛现场,徐小平也透露了 Yogo 创始人打动自己的另外一个原因。「当时有个事情让我印象很深刻。我曾经在一个展会上和一个并非我们投资的机器人合影,后来被厂家拿去做了宣传。赵明以为我在替那家机器人代言。当时赵明提起这件事,眼睛里流露出对我极大的「鄙视」,认为我对机器人没有一点品味。
正是在这种目光里,我看到了他对自己做机器人的强大自信,对机器人行业的深邃了解,以及对机器人质量的极端追求。在这个领域里,他精耕、勤做十多年,别人的青春期在约女孩子,赵明的青春期都是在和机器人的约会中度过的。」
曾经有媒体统计,在 2015 年时,中国机器人公司只有 458 家,而到了 2017 年 9 月,这个数字达到了 6666 家。而在 2008 年以前,中国机器人公司屈指可数。而机器人作为在 AI 领域中,对软硬件综合能力要求最高的细分行业,需要从业者既能「上马击狂胡」,自己动手解决从产品设计到结构、运动控制等疑难问题;也能「下马草军书」,用顶级的算法和程序塑造机器人的灵魂。「如果说我们比其他机器人公司多了什么,那只能说,我们曾经有幸比他们犯过更多的错误。」赵明说。
在月球车上积累的在无人、黑暗场景下识别陨石坑、岩石的导航定位技术;在机器人世界杯 RoboCup 上组成机器人战队全胜夺冠所经历的彻夜调试,获取的机器人与机器人之间的运动配合的经验;在做双足机器人时体会到的超高成本对于机器人进入真正应用场景的制约;曾经走过的每一步都决定了 Yogo Robot 之后的道路和方向。「我们现在做的是替人跑腿的、执行递送和外卖任务的机器人。」赵明说。
在什么是最好的机器人上,赵明和徐小平的看法完全一致。机器人未必非得是登月机器人,或者潜海机器人。「我觉得最好的机器人是能够实现使命必达的机器人。」徐小平说,「能够实现规划的目标,完成特定目的的机器人,就是好的机器人。比如说,生产线上的那些机器人,那些机器手臂,已经是非常好的机器人了。但是还有更好的机器人。Yogo 的机器人经过大规模测试之后,真的有可能成为楼道里的一道风景线,每栋楼里除了有上班族、白领丽人、外卖小哥之外,还有机器人在里面奔走忙碌,我觉得它就是最好的机器人。
率先进入场景进行深度测试:从室内递送机器人开始,让物质传递更便捷
事实上,在一方面快递、外卖行业迅猛增长,另一方面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力成本高企的情况下,用机器人或者自动化设备替代其中的某些环节,已经成为未来物流的必然趋势。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或许会习惯这样的科幻般的景象——一群不拿工资的机器人小哥能穿越人群自主行走,选择最优路径自动乘坐电梯,在高层办公楼、公寓里奔走,到了门口给你打电话,提醒你签收快递或者取出餐食,再自动回到「工位」上自动充电等待下一次任务的到来。
在室内递送这个赛道上,国内的创业公司和大公司都在进行尝试。而 Yogo Robot 则率先拿到了国内知名快递外卖企业的订单,已经开始进行在地测试。这意味着,Yogo 成为了第一家同时进入物业场景和物流系统进行深度测试的机器人公司。
但另外一方面,虽然占据了先发优势,赵明也并不觉得「未来已来」,「只有真正地进入到整个的场景里,你才会发现,落地比想象中的要艰难很多,需要不断迭代和优化的不仅仅是技术和产品,还有后台支持、服务运营、包括商业模式,甚至包括人们对新事物的认知和接受度,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从某方面来讲,递送机器人就是室内的无人驾驶。从技术角度,甚至比无人驾驶还难,因为楼道并不是为机器人行走设计的,电梯也不是,但车道至少是为车辆设计的。纵观无人驾驶领域落地的艰难和漫长,接受的争议和挑战,就可以略窥递送机器人将遭遇的困难。
作为一个机器人行业的老兵,赵明也并不愿意将这个方向看成一个风口,「我觉得这件事情一定会来,但不会像想象中这么快。而且一定是是有壁垒的,产品的大规模量产和落地,技术上的稳定性,和整个物流系统的对接都需要时间。但我们愿意做第一个去解决问题的团队,因为我们相信物质的移动的无人化一定是大势所趋。」
为了真正地了解行业需求,赵明要求所有的产品组成员都去送一个星期的快递外卖,他自己也不例外。骑着电瓶车送快递,对路线不熟悉还被罚款的那一周,让他对这个行业的各个环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很多的问题,是坐在办公室里想象不出来的。
比如说快递员的电瓶车的充电问题,比如说在午餐高峰时间,一个人送不过来,你必须在群里发红包呼叫其他人来帮忙,那这个时候如果机器人能帮忙,就会省下大量时间。包括每幢楼不同的门禁、电梯、环境,都需要去做详细、扎实的调研。」
在这个属于未来的领域,大公司也都在布局,但这并不会改变 Yogo 的步调和方向。一方面,这是一个足够大的方向,另一方面,用徐小平的话来说,「作为天使投资人,我们从来不问大公司在做什么。创新的核心或者说灵魂,是对于权威的蔑视和挑战,是勇于去打破现有的条条框框。」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想法和徐老师比较接近。从大的方面来讲,每家公司的兴衰都有自已的规律,是跟着历史的趋势行进的。从小的方面来说,京东、顺丰,他们做机器人,本身是为了完善本身已有的业务环节。而对于一个小的创业公司来说,什么都没有,常识对它来讲也就不存在,因此也可以没有边界,更轻松地去突破现有的一些体系。所以小公司也有小公司好的地方。」赵明补充。「退一万步,哪怕最后成功的不是我们,至少我们也为后来者探索了这件事情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