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没有那么多耐心了,一拥而上炒作同样的事情,好像我们的世界一夜之间就要被人工智能改变一样。”4月10日,AI领域业内知名专家沈宁(化名)对电脑报旗下新媒体“AI与机器人”(dnbai2017) 记者说。这位专家不愿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过去1年多来,这位专家每个月几乎都要出席几场AI论坛和研讨会,在不同场合一次次重复亘古不变的枯燥PPT。”
AI热产生的泡沫正在引起业界更多人注意。这其中,包括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他同样担心,目前创投市场人工智能泡沫很严重,“最近,我见了一个做内衣的,也说自己是AI企业,这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
一个做内衣的,为何也说自己是一个做AI的企业呢?一位业内人士的说法是,除了蹭热点想要拿到溢价投资之外,甚至是以此获得来自政府的补贴。“随着AI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地对AI的大笔政府补贴也即将出炉,可以预见从现在开始,像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那样千方百计争取AI补贴的局面就会出现。”
某地方政府主办的机器人展受到热捧
创业者、投资者、各地政府一起吹大了AI泡沫
白晓亮(化名)觉得,自己的创业成功梦想,就要着落在AI身上了。
尽管他所创办的,只是一个儿童识字为主的教育APP,过去几年来半死不活地存在着,连投资人的门都从未敲响过,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刚刚过去的3月,提出将公司转型“AI+全场景学习”的口号。
“我们的想法是,通过人机结合,可以为学员定制个性化学习计划,并实现动态调整。”白晓亮对电脑报旗下新媒体“AI与机器人”(dnbai2017)记者 说。
只是,构建AI教学最关键的底端AI技术在哪里,大数据[注]在哪里,甚至什么是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对于交通学院毕业出身的白晓亮来说,这还是目前没有考虑清楚,或者说根本没有去考虑的事情,他对“AI与机器人”坦承:“现在对我们来说,是想用AI这个概念,去敲开投资人的房门。”
“做内衣的、做保健品的、卖房的,都在说自己是人工智能,我们好歹也是移动互联网创业,说自己是AI创业,还是能沾上边的吧?”他说。
用AI卖房的包括二手房中介平台安居客,用AI做保健品的是汤臣倍健,还有李开复遇到的,加几个传感器和APP就宣称的“AI内衣”。“这就是典型的伪人工智能,做出来的也是伪需求。”李开复甚至认为,人型家用机器人也是炒概念的伪人工智能,因为这很难达到人类预期。
不过,这些并不妨碍资本正疯狂演绎一场AI哄抢大戏。联想之星、真格基金、创新工场、IDG、红杉资本等所有基金频繁出手,投资涉及的领域包括无人驾驶、智能硬件、语音交互等人工智能的方方面面。李开复短时间内在国内投资了30多家AI相关的创业公司,据称目前已经投资了接近1亿美元,包括旷视科技、驭势科技等业界鼎鼎大名者,也包括小鱼儿科技、奇幻工房等定位剑走偏锋者。
“人工智能又变成了类似上一轮移动APP、O2O[注]式的,大家热炒的概念。投资人不一定有多懂,别的基金都在投AI,你不投也不好跟管理合伙人交待。”一位2014年开始在物联网领域试水的创业者对“AI与机器人”记者说,2016年前,没有一个愿意给个天使轮,但到了2016年,20来家资金疯狂涌入,都想投资自己。“就因为物联网也可以归入人工智能这个大的概念之中。”
热情的还有各级地方政府。今年两会期间,人工智能一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导致各地政府出现AI热潮。即便在政府层面,相当一批地方政府也甚至分不清人工智能、云计算[注]和大数据的区别,却仍然像当初软件园、孵化器一样一窝蜂将AI制定为最为重要的战略政策措施。
纸上谈兵“风口论”,IBM和谷歌都还是亏损的
资本、创业者、政府一拥而上,无非是看好人工智能未来的商业化。但现实问题是,人工智能目前的商业应用环境如何?
“目前来看,AI创业有两种错误的形态。一是大讲概念和生态,纸上谈兵式的‘风口论。”沈宁对“AI与机器人”(dnbai2017) 称,从他参加的众多AI论坛会议来看,很多嘉宾、企业都是先谈及自身技术进展,并赋予巨大的商业想象力,然后阐述未来方向,强调自家在AI方面的大格局和大变革,以及能够想象到的应用场景。
问题是,在PPT上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现实中并没有找到落地的合作伙伴,所谓引领变革的产品、技术在用户数量上寥寥无几,所描绘的生态和场景或许在5年、10年甚至更久之后才可能实现。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思必驰市场总监龙梦竹就坦承,尽管收入在增长,但思必驰仍没有实现盈利,整个人工智能行业的企业盈利的都不多。“很多创业公司缺乏数据、经验和实用性,变现并不能很快实现。”
实际上,从国内外情况来看,这也很不乐观。电脑报旗下新媒体“AI与机器人”(dnbai2017) 统计分析发现,目前得到现实回报的,只有英伟达和亚马逊——英伟达的优势在底层芯片,各家AI企业绝大多数目前采用了英伟达的GPGPU方案。至于芯片的下游,至目前能得到实实在在回报的产品并不多,从中受益的厂商也基本上没有。
亚马逊则得益于智能音响Echo的推出,到2016年12月时,已经有超过500万台的销量,2016年圣诞节期间的销量同比增长8倍。此外,很多设备也支持亚马逊的Alexa系统。
IBM和谷歌呢?答案可能出人意料:他们截至目前都是亏损的。
再没有一家公司,做出过比IBM对Watson在AI商业化上更大的赌注了——首个医疗人工智能开发者IBM,截至去年底已在Watson的研发上投入600亿美金,包括在2016年花费40亿美元的买买买,至今仍在亏损。
今年2月21日,全球顶级癌症诊疗机构——MD安德森被爆出,由于2016年下半年亏损1.7亿美元,其被迫裁掉了1000名员工,终止了与IBM沃森的人工智能合作项目。后来又有消息称,两者的合作实际上在2016年9月就已终止,到今年3月,MD 安德森院长因亏损问题被迫辞职。
得克萨斯大学的行政系统公布的一份审计结果显示,IBM沃森医疗和MD安德森的合作自2013年10月启动以来(+本站微信networkworldweixin),MD安德森已经为此投资超过6200万美元,此外MD安德森从事癌症计划大数据工作的人员大约有250名,但是多年下来并未取得成效。庞大的成本,最终导致了负面的连锁反应。
至于谷歌,尽管在各种场合都称自己是一个“流淌着AI血液”的公司,它的阿尔法狗也直接带动了现在的AI热潮,但在2016年,那些承担着谷歌在AI时代野心的项目,或终结、或出售、或转型,大多都不顺利。截至现在,谷歌9成的收入,仍然来自广告。
国内最牛逼的科大讯飞,利润很大部分靠政府供血
在近日的GPLP人工智能沙龙上,天明创新CEO徐明就毫不客气地表示,相比国外,实际上在中国的AI行业,目前纯技术还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为AI最顶级的技术目前没有一个诞生在中国,也没有看到中国有哪个研究说接近顶级,从实际应用角度来看,也没有哪个创业团队真正能够脚踏实地地去研究用户行为。
“当有一天有更多脚踏实地的创业者的时候,中国的AI行业才可以真正说得上是人工智能,否则大家一起吹吹牛皮,吹吹估值就完了。”徐明说。
在国内AI领域,抛开BAT,被市场、业绩和用户最为关注的纯AI创业公司,非自称“国内智能语音和AI产业领导者”的科大讯飞(002230,SZ)莫属。
今年2月,《纽约时报》一篇关于中美AI的报道中以科大讯飞为案例,称这是一家在语音合成和中英文翻译等多项技术国际大赛上获得桂冠,足以给美国公司带来巨大威胁的AI企业。
到现在,科大讯飞的“超脑计划”已行至第4个年头。不过,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从2008年开始,中国AI产业领导者的收入,每年很大部分靠的都是政府补贴。
根据3月21日科大讯飞发布的2016年年报,报告中“人工智能”出现上百次,体现出公司对“人工智能”的重视程度。公司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33.20亿元,同比增长32.78%;净利润4.84亿元,同比增长13.90%。但是,公布的2016年年报中,并未公布AI对于利润的具体贡献数据。而政府补助以及收购的讯飞皆成并表产生的投资收益,为科大讯飞贡献了超过一半利润。2016年4月,科大讯飞通过收购,拥有讯飞皆成72.22%的股权。
“在AI领域,科大讯飞不但自身有着良好优越感,当地政府也把科大讯飞当作宝贝看待。”一位熟悉科大讯飞的业内人士在和“AI与机器人”(dnbai2017) 交流时表示。
作为安徽省重点扶持和奖励的民营企业,这也不是政府的首次青睐,查阅公司历年年度报告,政府补贴在“扮靓”公司业绩的过程中始终充当了一个重要角色——相关数据显示,从2008年到2016年,科大讯飞净利润共21.34亿元,当中有超过1/4源自政府补贴。并且最近几年收到的政府补贴大体呈攀升态势,所获得的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分别为1186.86万元、2117.63万元、1893.99万元、3624.01万元、6109.84万元、8198.20万元、1.01亿元、1.10亿元和1.28亿元。
而从营收占比来看,排前三的依次为教育产品和服务(27.44%)、信息工程(25.07%)和电信增值产品运营(12.17%)。有业内人士称,这表明科大讯飞目前仍是一家主营软件产品、服务和系统集成的企业。
政府供血占利润大部分的,还有暴风集团——2016年10月28日,2016年出尽风头的妖股暴风财报显示,前三季度,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约为1531万元,在其利润中占比约80.5%。
“我能拿到友商(科大讯飞)的1%的政府补贴就不错了。我们的差别就在这里。”4月初,张连毅在媒体镜头前说,2000年,他创办了语音交互北京捷通华声。他说,过去十多年来,与科大讯飞竞争中犯下的最大错误,“是没能正确认识资本和政府补贴在其中的作用。”
或许,这种说法,也是如今不少AI创业者和投资人最真实的想法,能拿到投资,超高的估值和让利润报表好看的政府供血,才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来源:飞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