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殖民火星之前,先把南极洲殖民了再说

摘要

刘慈欣口述,他为什么要登上太空?

采访/杨雪 姜昊珂 口述/刘慈欣  撰文/杨雪


我是一个科幻作者,写科幻的小说,有对太空的向往是很自然的事情。太空就是科幻小说永恒的主题,写科幻小说的作家,他肯定都是向往太空的。

这种向往来源于心底的好奇。

我从山西赶到北京,为了见一眼巴兹·奥尔德林,这和想去太空的动力一样。对于我们写科幻的小说人来说,像奥尔德林这种第一个登上外星球的人,他们的地位在我们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也是高于所有其他的名人的。

我很早就很关心他们各方面的情况,奥尔德林和阿姆斯特朗的传记我都看了,我很了解他们的经历,甚至一些别人不太了解的事情,我都了解。虽然阿姆斯特朗已经在 2012 年去世了。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只剩下一位了,能够见到他当然是很荣幸的一件事。

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可能无法拥有他们这样的经历。奥尔德林处在太空探索的初期,那时候对宇航员的要求是很高的。

像奥尔德林本人,他是一个空间飞行员,同时,他长期驾驶驾驶高性能的战机,同时他还有工程学的博士学位,也是经过很多挑选才成为宇航员,这个作为普通人来说是不可能的。

我想,我能登上太空的时候你也能登上太空,那时候的太空探索可能已经作为一个产业启动了它的市场,可能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

登上太空——或者说我更想是去看一看,当然肯定还是在地球上生活的。因为你的生活的一切,目前还是在地球上,包括你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关系、家人都在地球上。但是我希望能够到太空中,去尽可能多的地方、尽可能多的星球,还有其它太空的位置,但是在每个地方走不会待太长的时间,这是我的习惯。

当然,真的到了这个时代,人人都能以承受的价格登上太空的时候,就相当于人类开辟了一个新世界。举个例子,在大航海时代,那个时候,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很多人也能以自己承受得起的价格,坐着帆船,经过几个月的航行,到达美洲。

那个时候让你预测,将来会有什么东西,你是很难预测的。你不可能预测到,将来那个大陆上,会崛起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这个国家创造了一个科技的新时代,最后又把人送到月球。

但是,既然开辟了一个新世界,肯定会有很多我们现在还没法想到机遇、希望、光明的未来。

比如最近埃隆·马斯克的火星殖民计划,马斯克是一个很有创新能力的人,他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家,用我们的话来说,他是很科幻的一个人,他的行为具有很强的创新,特别是他在航天领域所表现出来的极强的创新意识。

坦率的说,这种创新意识,是中国航天界所没有的。所以说,他在很多方面,以一个公司的力量,很快走到了前面。包括他的可回收火箭,其它以国家为主导的那种航天工程都没有做到。

还有他未来马上要开发的,大推力火箭、超波罗,甚至超过了我们的长征 5 号。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你说殖民火星,在我看来还是一个很疯狂的想法。

为什么这么说?我举个例子。你在殖民火星之前,先把南极洲殖民了再说。南极洲虽然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自然条件很严酷的地方,但与火星的环境相比,可以说是一个四季如春的天堂了,至少在南极洲有空气啊,人能呼吸,还有水,这个火星上都很缺乏。

南极这么一个地方我们还殖民不了,(据我所知阿根廷有向南极洲移民的想法,但是也没有实现),那么殖民火星,就更遥远了。

从目前的迹象看,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火星上现在有生命或曾经有过生命。当然有一些证据证明,火星上以前有过水,但是它是否有生命,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明。

我的认知里,也没法给一个确定的答案。我们从科学的角度看,只能说目前是这样的,但是以后会不会发现,这个确实不知道。

我倾向于相信,有其它文明存在在宇宙当中。因为从目前看来,宇宙各处的自然规律都是一样的,既然自然规律允许在地球上萌发生命,那么在相似的环境中,它肯定在别的地方也会允许的,这是一个顺理成章的想法。

但是,还是那句话,目前没有发现确切的证明,宇宙有其它生命体。

如果有一天真的发现了地外文明,人类与第二文明的关系可能是很多种的,就像我们地球上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一样,这取决于对方的性质是什么样的。

我们只能把很多种可能性排列出来,最好的可能,不好不坏的可能和最坏的可能。具体是哪一种可能性,估计不太好说。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我们要遇到第一个外星文明是什么样的。

首先你要注意到这么一个事实,1957 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1961 年,第一位宇航员进入太空,又过了 8 年,第一个人类登上月球,这个进程是相当迅速的。

128561462_meitu_2.jpg

可是 1969 年到现在多少年了?40 多年了,当时奥尔格林和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再过 10 年,我们就能登上火星。那么现在,40 多年过去了,不但火星没上去,月球也去不了。

现在人类在太空中,走得最远的距离,有人去的地方,相当于高铁 2 个小时的路程,就这么近。所以说,现在的航天世界不是发展期,而是在停滞期。

可能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它最有力的推动力没有了。上世纪中期,航天探索的黄金时代,一个最大推动力,是东西方的冷战。这个冷战推动它们向前走,包括对对手的恐惧感,想在战略上占据制高点的愿望。

但现在,这些都消失了,只剩下科学探索的愿望,还有经济驱动,这两样都难以提供足够的驱动力,让国家投入那么大的资金做这件时候。

航天探索特别是深空的航天探索,比如去月球,去火星,一时半会见不到效率,但是投入相当巨大。比如说,现在登火星,假如按往返来算,大概的预算 5000 亿美元。这么大的投入,马上见不到效益,任何一个国家的议会,也不会通过这个的。

现在,航天市场发展的唯一的希望,那就是市场化。所以这些对于太空探索,很多像贝索斯、马斯克这样的人都在探索。这是一条突破的道路,让太空探索民营化。因为民营化取得突破有一个前例,就是计算机、IT、网络的发展,这些完全是在民营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太空探索能不能走这条路,现在也正在一个起点上。

民营企业家的力量和政府方面的力量,他们也各有优势。民营的企业,蕴藏着丰富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在 IT 行业表现得就很明显。民营企业家,有一种强烈的,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愿望,这种愿望最终会让航天探索变得性价比更高一些。

但是,航天探索和网络计算机还有不同的地方。你看第一台计算机在车库里就能够安装出来,一个航天火箭是不可能在车库里装出来的。所以,航天探索有技术门槛,还有资金门槛,在这方面来说,你必须得有国家政府在后面的支持。

比如马斯克,他的航天探索相当一部分技术都是 NASA 免费给的,这个支持必须得有。

现在的太空旅行项目,我肯定不会交 20 万美元去参加的。那个旅行项目,要价 20 万美元,进入太空 4 分半钟,可能有人花得起那笔钱,他也无所谓,可以去;但对于我们来说,20 万美元也不是一笔小数。你说,你让我上去 4 分半的时间,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完了,我觉得不值得。

真正的太空旅行,应该像已经去的那些,花 2000 万,到国际空间站待 4、5 天的时间,那种差不多,那个才叫太空。

从目前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状况来看,还是趋向于内向型的发展。比如,让信息技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们把自己生活越来越多的部分都内向化了。

而向外探索的这种愿望,好像越来越弱了。这种情况下,有一种可能,就是我到了 90 岁还是去不起(太空旅行),甚至到那会更贵了。

但是,有另外一种可能,航天市场真的像计算机市场一样启动起来。那个时候,可能我们人类开辟新世界的愿望又重新被唤起。在这种情况下,我到 90 岁就可能进入太空,甚至比坐民航飞机更简单。

我对这个时代感到很兴奋的,我觉得这个时代一直在进步,而且进步得很快。我对这个时代充满一种很赞赏,很兴奋的状态。很多情况其实是一个幻读,比如你说现在人们都物质化了,精神追求少了,你的言外之意是以前人们的追求很多,不是那么回事。

举个例子,现在人们都是碎片化了,不读书了,以前的人们,真的有人人都读书的时代,那是个幻读,没有那种时代。之所以八十年代,人人都在读世界名著,不是因为那会的人多么有上进心,多么有修养,是因为那会书店里除了世界名著,没别的东西。

我也经历过八十年代,甚至六七十年代的时候,那会人们的精神追求比现在少得多。而且那会,普通人的知识面,阅读量,视野,思想的活跃度,都远远不如现代人。

所以说,有些东西就是一个幻读。至于到太空探索的愿望,人们开拓新世界的愿望,不可否认,现在确实不如上个世纪中旬。但是,上个世纪中旬,航天探索的热潮,并不是人们探索新世界的愿望和好奇心,而是从政治、技术上想压倒对手的一个强烈的愿望在推动。这个毕竟不是一个长久的模式。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