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一锅粥

摘要

「大街上有这么多出租车,难道就代表着人们从此不买汽车了么?」

从 8 月份第一辆摩拜单车出现在北京街头时,共享单车的话题就开始被引爆并且持续火热到现在。而目前我们所知的最新剧情是,越来越多的自行车整车品牌也要加入这场混战了。

除了摩拜单车和 ofo,这些后入局者的身份背景复杂:例如 11 月 24 日刚刚通过媒体宣布进军市场的是国内最大的公共自行车运营商之一,永安,该公司宣布在成都率先推出无桩共享单车永安行。而 11 月 23 日,野兽骑行则宣布了全新品牌小蓝车 Bluegogo 的诞生,并把深圳作为攻城掠地的第一站。再之前,背靠凯路仕的小鸣单车、背靠永久自行车的优拜单车也都获得了上亿人民币的投资并高调入局。而根据 ofo 方面透露的消息,700bike 也将通过与 ofo 合作的方式参与进来……

看上去,自行车市场就这样被搅乱了。无论是传统自行车厂商还是前两年新近的智能单车创业者,似乎都在今年「突然」看到了共享单车能够产生的巨大价值:也许共享单车也许的确能够成为创业者带来攫取人口红利的最后机会之一。不过对不少这场混战的新参与者(甚至是观望者)来说,入局共享单车对于他们各自也有不同的意义。

 还记得曾经的资本「宠儿」智能单车么?

在摩拜单车、ofo 掀起热潮之前,中国的自行车市场也并非一潭死水。从 2015 年开始,打着「智能」噱头的互联网自行车品牌就曾经带给市场和消费者期待。包括 700bike、LIVALL、轻客、野兽骑行、云马等公司分别在 2015-2016 年的时间段里推出过多款产品。

在共享单车进入人们视野之前,这些公司也为当时的资本市场上带来过小小的狂欢氛围,单从融资金额来说,这些公司也在去年基本上都获得了上千万美元级别的融资,总计金额超过 5 亿人民币,同时,包括百度、乐视、小米等巨头也纷纷斥资打造了自己的智能单车。

当时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智能单车创业者讲述的是和现在共享单车玩家一样的故事:高质量的城市生活需要自行车。只不过智能单车平均 2000 元的定价,让这个愿景发生在了「消费升级」的话语环境中。

时间到了 2016 年 8、9 月份,摩拜单车和 ofo 先后掀起了这股共享单车热潮,两家公司先后在这个时间点宣布了 C 轮 1 亿美元融资,并且大张旗鼓在城市铺设无桩单车。其商业模式也决定了共享单车最大亮点在于「便捷性」。

可以说,共享单车热潮的兴起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相结合的结果。尽管人们普遍认为今年资本市场偏冷,但是包括摩拜单车、ofo 两家公司的多为投资人曾经对极客公园提到自己一直在寻找滴滴之后短距离出行的解决方案。

其中,参与了 ofo C 轮融资的元璟资本合伙人刘毅然对极客公园表示:「其实很多基金此前都融了很大一笔钱,但是今年其实没有特别大的、所谓投资人喜欢追的风口,所以当共享单车这个事情出来以后,大家觉得这个模式和滴滴很像,都有一种不敢错过的感觉。而且虽然机构在投资这两家公司的时候都在扎堆,其实每个人都没有拿到自己理想的额度。」

投资人这种「不敢错过」的心态,则直接导致了资本市场热钱走向和市场态势。而参与了摩拜单车 B+ 轮融资的投资方祥峰投资投资总监赵楠则认为,自这以后做整车品牌的智能单车创业者应该会面临很大挑战。「其实定价两三千的智能单车市场本来也不太成熟,现在来看,整车销售的模式也很难让一家公司做到规模化,暂时不可能出现一家创业公司能够获得市场 70% 份额的情况。而且共享单车如果真的推行的好,想要买车的人可能会变少。」

现实也的确十分骨感。在 11 月 23 日野兽骑行入局共享单车的发布会上,野兽骑行方面表示,目前在国内,野兽骑行发布的运动型智能单车在国内的总销售额为 2000 多万,同时国外市场对其单车的产品反应更好。不过野兽骑行此前的确出现过发货延期、工厂停工等问题。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 700bike 身上,国内市场对将定价中高端的骑行产品接受能力有限,总有些曲高和寡的意思。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这些创业公司向共享单车领域进军的原因。在 11 月 17 日,野兽骑行对外宣布已经完成了 1.5 亿元 B 轮融资,这轮融资中的一部分将会投入到共享单车项目 Bluegogo 中去,而在发布会上,野兽骑行 CEO 李刚也表示即将会公布下一轮融资。同时,Bluegogo 还公布了一系列城市计划:预计以 15 天拓展一个城市的速度,开始在深圳推广小蓝车。

李刚表示,尽管野兽骑行从今年 3 月份就开始立项共享单车项目,但由于对产品品质的高要求需要长时间的研发和调试,到在市场节奏上稍微「掉队」。「看到摩拜单车和 ofo 推出市场的时候也曾经感到焦虑,但是我认为现在还是有弯道超车的机会。」李刚表示野兽骑行此前沟通建立好的供应链将成为优势和保障,「我们的供应链已经能够保证一个月 30 万台的产能,这是我们很大的优势,而且单车的成本将低于摩拜单车此前透露的 3000 元。」

不过入局共享单车以后,不仅意味着产品转型,更意味着商业模式的转变。李刚表示 Bluegogo 只是野兽骑行旗下的一个品牌,野兽骑行并不会因此抛弃之前单车销售。不过他也为团队吸引了大批来自 Uber 的前员工参与「作战」,并且不否认以后 Bluegogo 有可能独立进行融资,「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几年一遇的机遇,烧钱方面,有多少就会烧多少。」

新入局者的「十种可能」

实际上,尽管声势浩大,但事实上目前出现在城市街头的共享单车的确还没远远没有达到「上限」,这也是摩拜单车和 ofo 之后的新入局者还愿意「豪赌」的原因之一。不同 ofo、摩拜单车最先切入北京、上海的城市策略,包括 Bluegogo、永安行之内的共享单车项目开始从深圳、成都等城市入手。

「也许除了北上广深,后入局者还有可能从其他城市切入,」刘毅然说,但他同时也表示,「作为投资人,如果我最开始没有投资 ofo 或者摩拜单车,我也不会投资其他的公司了。因为如果有一家公司先跑出了规模优势、密度优势,他的供应链和战略空间都是领先的。」

所以,在市场上已经有资金充足的市场玩家以后,为什么后面还有人愿意跟进?11 月 25 日,贝塔斯曼中国投资副总裁汪天凡在原创内容 app 简书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市场上已经有资金充足的领先者后,后跟进的玩家和投资方身份有以下 10 种可能,分别是:看重背景更强并且可以弯道超车的美元基金、看重有机会被领先者整合机会的美元基金、看重中短期做出收入规模的人民币基金、看中自行车对出行市场补充或者钳制效应从而做出战略投资的机构、上下游产业、之前做智能单车现在转型的同行、地区性有优势的玩家、直接从海外大城市开始的海外玩家、某共享单车公司的前员工创业以及觉得这方面「讲故事能力」比较强的投资人。

「当然,谁也不会说自己抄袭。要么就说有电动车、要么说是成本优势,要么说是二三线城市覆盖,要么说是有战略级资源,要么说是技术方案不同。总而言之,满大街的五光十色。」汪天凡在文章的末尾总结说。

而且最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传统自行车厂商以不同方式加入混战的决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冒险」。自行车门户网站美骑网指出,以资本形式介入小鸣单车的传统自行车企业凯路仕,同时也是小鸣单车的供应商,等于是为自己增加了一条订单量非常大的销路。而那些没有入股的其他供应商,比如优拜单车背后的上海永久,更是不必承担风险。「他们不仅在国内销售不景气的情况下多接了大单,还借此事为自己营销了一把。」

可以想见的是,对于这个「难得一见」的市场机遇,无论投资人还是创业者都不想也不敢错过。不过这也并不是说,如果不加入这场共享单车的「狂欢」,这些自行车品牌就会面临多么巨大的危机。李刚认为,共享单车也许能够催化骑行文化的进程,从而在未来反哺高端自行车的销量。赵楠也认为,转变产品策略也许才是他们的当务之急:「1000 元以内的自行车可能以后不太好卖了,未来自行车厂商肯定都会往高端方向去走,做一些高端车卖给一些真正的骑行爱好者和发烧友。」

国内某位至今没有加入这股「热潮」的智能单车创业者则对极客公园记者说了这么一句话:「大街上有这么多出租车,难道就代表着人们从此不买汽车了么?」(编辑:王伟)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