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 3000 字是过去五次技术革命的规律,我用它预测未来

摘要

过去 240 年中,我们见证了四次技术革命巨潮,和第五次的前半段。历史周期都有着可怕的相似之处:一些与生产有关的重要要素突然变得非常便宜;一些全新的基础设施得以创造;放纵似的创新期过后,泡沫紧随其后;泡沫破灭后的经济衰退;一段巩固时期,以及拥有较高生产力的新技术得以广泛普及。

你可能觉得能把恒温器无线连接到互联网很棒,可要是你称之为「互联网温控器」,那就像叫吸尘器「电动吸尘器」一样可笑。但如果你的温控器没有连接到互联网,那就只有极少数复古人士愿意购买了。

本文作者为纽约风投公司 Neu Venture Capital 合伙人 Jerry Neumann,译者为《财经》记者张珺,极客公园已获得转载授权。


我在科技行业已经三十多年了,其中绝大多数时候,我都感觉到快速而持续的变化。永无止境的新事物,难道这就是创新和进步的方式吗?

如果你看一下技术创新几十年或几百年的历史,而不仅仅是几年的历史,你会有完全不同的发现。科技创新是呈波状演进的:每一次技术发展的巨潮过后,紧接着的是相对平静的适应期。

1.png

过去 240 年中,我们见证了四次技术革命巨潮,和第五次的前半段。

首先是产业革命(1771)——棉纺织业机械化,水道和运河得以普及,生产率大幅增长。这之后依次是蒸汽和铁路时代(1829),钢铁、电力、重工业时代(1875),石油、汽车和大规模生产时代(1908)。而我们正经历的信息和远程通讯时代是从 1971 年左右开始的。

这些历史周期都有着可怕的相似之处:一些与生产有关的重要要素突然变得非常便宜;一些全新的基础设施得以创造;放纵似的创新期过后,泡沫紧随其后;泡沫破灭后的经济衰退;一段巩固时期,以及拥有较高生产力的新技术得以广泛普及。

在不同时代出现这些重复态势不仅仅是巧合,是什么造成的?

经济学家卡萝塔·佩蕾丝在她 2002 年出版的《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and Financial Capital)一书中试图解释这些周期循环背后的真正原因,并希望说明为什么每一个周期都有着相似的增长和危机轨迹。她的结论表示,技术革命周期不仅仅和技术改变有关,更和社会、体制和经济范畴不可分离。

2.png

以下是佩蕾丝的理论框架。

创新的链式反应 

3.png

每个圆圈是由一组技术相互作用而成,它们共同构成「技术体系」(Technological System)。诺亚(Noah Brier,Percolate 的另一位创始人)在做会议介绍时提及 Donatella Meadows(美国著名环境科学家,著有《增长的极限》《系统之美》等)关于体系的定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元素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它们共同产生巨大影响。」一个技术体系是一组技术,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为其他创新提供了可能。当该系统允许基本创新时,该系统就有可能会孕育一场技术革命。 

例如,在铁路革命早期,有一系列技术存在。这些技术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发明,也不是在同一时间商业化,但是他们共同组成一个技术体系,让铁路革命得以实现。这些技术包括高压蒸汽机、精密机械零件和改良过的冶金术。还有一些不是技术层面的创新,例如公司有限责任制和股票市场,它们为建造铁路需要的大量资金创造了可能。

铁路的发明解决了一个问题:把煤块从从矿山运到码头,在那里它可用船装载。但铁路的成就远非如此,它更满足了人们一个广泛而基本的需求:快速、廉价地搬运东西。铁路不仅仅能把煤从矿山搬到船上,它更为城市间运载货物、传递邮件,以及人们的跨城市出行提供了可能。这些促使许多其他产业蓬勃发展。你可以看到,一场技术革命改变了整个经济。 

另一组基础设施集群酝酿了通讯技术革命:半导体、集成电路、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和手机等。他们其中的一些创造了微处理器。原本只是为了发明一台便携式计算器,然而最终它满足了人类的另一个广泛而基本的需求,并孕育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

一次技术革命的生命周期

4.png

当新的技术体系出现商业潜力,我们就已经进入技术革命生命周期中的爆发阶段(Irruption)。在这一阶段,新体系的经济逻辑开始显现,并且会形成一个全新的「技术经济范式」(Techno-Economic Paradigm,简称 TEP)。这个技术经济范式可以利用新技术让企业变得更高效和易盈利,比现有企业更具竞争力。但是,现有企业拥有上轮技术革命遗留下来的技术经济范式,他们在旧有范式上投入许多,较难迁移。因此,在初始阶段,对新技术的接纳过程显得异常缓慢,旧事物对新事物也存在抵制情形。

但是,一旦企业家和早期使用者发现了新范式的巨大潜力,无畏的投资者们便会纷至沓来。投资者们有自己强有力的理由:如果新范式真的可以创造更高效的企业,那么采用旧范式的企业必会遭到毁灭性打击,他们当然应该把钱投资到使用新技术、能赚钱的公司。因此,资金开始流入。

在这一时期,技术的发展主要还是探索性的,所以投资失败的情况并不少见。但也有一些投资者能一举成功,其他投资者便闻风而来。想想在信息通信技术革命中,风险投资者们对苹果电脑和英特尔的投资。

一旦看到新技术赚钱的潜力,金钱就开始争相涌入新技术领域。伴随每一个投资的成功,新的机遇会变得明显,在该领域的投资数量更是呈指数增长。这时已经进入周期的狂热阶段(Frenzy)。例如,20 世纪 70 年代的小型创投行业到 80 年代发展壮大,而到 90 年代已经迎来互联网狂潮。 

与此同时,现有公司在操作上和战略上作出调整。在操作上,他们开始采用新技术,虽然这些使用往往是零碎的和不经济的,但无论如何,他们不愿被落在后面。在战略上,他们开始尝试一些金融资本正在使用的战术,以对所面临的威胁作出回应。

狂热阶段的晚期是过度投资和金融泡沫。既然是泡沫,必然不会长久,一旦泡沫破裂,便会带来经济衰退。(我想重申,这不仅仅是历史,而是每个周期都会出现的共同问题。所以,互联网泡沫过后,我们面临了一场衰退;咆哮的 20 年代过后,出现了大萧条时期,等等。)

在狂热时期,社会缺少反思空间,鲜有人认为需要修复尚未被破坏的东西。但在经济衰退期,社会开始对之前发生的一切进行重新评估和反思。规则逐渐落实到位,以抑制泡沫下的暴行。比如,1929 年之后,美国国会分别通过 1933 年证券法和 1934 年证券交易法,并成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执行监督职责;互联网泡沫后,美国则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Sarbanes-Oxley Act)。因为担心新的泡沫随时形成,投资者们也开始变得谦虚了。

时代精神逐渐从破坏性创新转变成建设性创新。金融资本退后,生产资本取而代之。

「金融资本」和「生产资本」的区别

「金融资本」和「生产资本」之间的区别对于佩雷斯的解释是关键,但我花了相当一段时间来弄清楚她的意思。很久以前我在运筹学教科书中看到过一段对话:「我不是来这里学习如何做事,我是来这里学习如何赚钱。」这是金融资本的看法。而生产资本就像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说的那样:「只有鞋子才是真实的。」

金融资本投资创新,因为它认为创新能够获得良好回报,投资主要由生产以外的代理机构控制;生产资本投资创新,是为了让生产资源更高效,它是由公司内部的管理层把握。金融资本更像是一个赌徒心态:十赌九输,能赢一场翻 12 倍,就是好收成;而生产资本则更具规划性,它认为:一个失败的投资实际是一次失败的管理。

当生产资金取代金融资本,技术革命便进入协同时期(Synergy)——较小的技术波动性,较少的企业倒闭,更多和更持久的就业和更少的收入不平等。这也预示企业活力的下降。(例如,五十家大企业在上世纪 50 年代初期和末期几乎一模一样。) 

但由于生产资本不鼓励激进式创新,技术创新的机会空间将被释放。当在大公司上的投资获得不了预期的收益,投资者们便开始寻找新的契机。一旦他们找到新范式,有潜力带来新兴技术革命,他们便会将钱投入,下一个周期的循环便又孕育在摇篮中。

从技术创新到制度革命

5.png

经济、制度和技术三个维度,共同驱动一场技术革命浪潮。我已经谈了两个——技术和经济。但是,第三个是同样重要的——制度。在技术革命的开端,社会和制度观念强调旧有范式并抵制新范式。但是,随着周期不断向前推进,首先社会规范,其次政治和制度规范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框架,这加强了新范式的统治地位。

技术革命往往以更优的技术虏获人心并根深蒂固地植入人们的生活,这让旧有范式丧失一切力量。虽然老年人会怀疑,会不会没有这些技术我们的生活可以更好,但是绝大多数年轻人只会思考,怎么让自己生活得更精彩、更丰富、更美好。 

导入期和拓展期

6.png

每个周期都分成两个主要部分:导入期和拓展期。导入期是从爆发阶段到经济衰退,拓展期是经济衰退之后。 

他们的特点也值得一提:

在导入期,大量资金涌入技术革命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泡沫导致过度建设,因此拓展期有低成本使用过剩基础设施的优势。这发生于运河建设、铁路建设,以及近期和电信基础设施相关的建设中。

在导入期,许多新技术需要被「推」到市场,客户不一定了解其中好处;而在拓展期,技术从被「推」变成了被「拉」,客户不仅知道需要什么样的新技术,还知道需要如何使用它们,此时客户的需求往往是超前于科技公司创新的。因此,创新的灵感来源从公司的探索性创新过渡到客户的前瞻性思维。

此外,在拓展期,公司从创造全新市场——因为它们必须采用新技术——变成扩大和巩固现有市场。为了在特定市场吸引更多的客户,他们必须使自己的产品更加便宜和容易使用。

最后,在拓展期,技术变得更加熟悉,并且更容易使用和维修。这意味着高科技的经济效益将从小范围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群体普及到大众,减少经济上的不平等。

接下来我将用佩蕾丝的理论框架就当下情况做一些预测。

我们所处时代的性质及走向

9.png

关于这个结论暗含未来十年将发生怎样的改变:

 1. 信息和通信技术将变得无处不在,但却不易察觉;

 2. 创新变得越来越普遍,但微小。

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很喜欢强调「互联网公司」。但是除非你真的卖互联网服务,否则你不叫互联网公司,就像用电提供服务的公司不叫电力公司。未来十年将不会有网上商店,而只有商店;将没有出租车智能服务,而只有出租车。一切合理利用通信技术的预期都会实现。

与此同时,未来企业需要通过扩大市场而不是创造新市场来获得增长,因此,企业必须想方设法让技术变得更便宜和更易使用,只有这样技术才能被运用到更多地方。所有这些因素导致通信技术将无处不在,它们悄无声息地融入各个产品,而这是看不见的。 

你应该如何调整策略? 

千万不要再认为技术可以成为一项特色。在合适的地方使用合适的技术,这是你必须做的,而不是一个特色。你可能觉得能把恒温器无线连接到互联网很棒,但如果你称这是「互联网温控器」,那就像叫吸尘器「电动吸尘器」一样可笑。相反,如果你的温控器没有连接到互联网,那么将极少数复古人士愿意购买了。

如果你在你的产品中使用通信技术,它应该是无缝的。您的用户不应该需要一本指导手册。不要吝于用户界面和用户体验设计。许多初创公司已经走了这条路。

风险投资者们也在推出「全栈式创业公司(full-stack startup)」的概念,这种创业公司不单单聚焦创新,而是建造创新所需的各个部分使之成为一个产品。这种公司在其他产品用户体验差或者互联性弱的时候会非常有优势。苹果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就是这种设计方案的使用者,然而现在每个公司都需要致力于扩充自己的产品功能,或与其他供应商有更紧密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为用户创造完美体验感。

当然,企业被迫压低技术成本以获得市场,这些技术将被整合到越来越多的产品中。

88.png

关于第二点,如上文指出,技术将变得无处不在,创新也将变得无处不在。拓展时代不是一个探索的时代,它是一个让新范式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的时期。人们想用技术做什么非常清楚,技术的进步轨迹也同样清晰。同时,破坏性创新的金融资本已经出局,规模较大的企业更倾向于相对稳定、保守、有计划的创新模式。缺乏狂野式的创新动力,通信技术的前沿探索告一段落。 

这意味着,企业可以且必须使创新成为他们正常业务流程的一部分。创新已不再是一个特别的东西,每个员工每天都需要这么做,创新需要无处不在。这和过去三十年我们学习的管理发生了很大变化。

公司风险资本的关键不是赚钱,而是把控企业创新的方向和速度,这一观点将变得过时。当创新变得容易预测,企业将不再需要这种把控。 

内部创业,这个词在 20 世纪 70 年代被创造出来,当这种技术革命还是新假设的时候,一些人需要被允许违抗既定业务流程以促进激进的创新。如果企业不再需要这种激进的创新模式,内部创业所带来的威胁将会大于得益。

当企业需要对一个迫在眉睫的威胁作出反应时,臭鼬工厂和创新部门才有他们的用武之地。由于这类外在激进式创新越来越少,设立这种特别机构的需要也在降低。 

所有这些,导致有价值的创新变少且出现缓慢。公司并购取代风险投资,因为当不确定性较低,金融资本和生产资本的估值会趋于收敛:埃克特-莫奇利公司(Eckert-Mauchly)最终被雷明顿·兰德公司(Remington Rand)兼并;美国 DEC 公司绝大部分由 ARD 公司控制等。内部创业和臭鼬工厂由内部创新取代,这不利于激进式创新,但为可控制、易衡量的持续创新提供了可能。本来会花在外部创新的资金用于公司发展,企业甚至建立起自己的研究实验室。

这些可控制、易衡量的创新程序遍布商业世界内外,也不奇怪为什么这些年关于创新的流行词是「精益生产」和「客户拓展」。虽然这两个词都被认为是新发现,实际上它们不过是在导入期派不上用场的的陈旧做法,因为它们不适合激进、快节奏的创新方式,而只能在慢速、可预测的创新模式中起到作用:乔布斯不可能用客户拓展创造苹果电脑;福特更是嘲讽道,如果他问客户想要什么,客户的回答一定是「一匹更快的马」。一场新技术革命的特征是,创新轨迹是不可知的:精益生产不适用于早期,因为在早期新奇、异常的东西更值得被关注;当你发明一个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技术时,客户拓展也显得没有任何价值。所以总体来说,你不能重复激进式创新的旧路子。

但是上述这些却是拓展时期的法宝。在 50 年代,IBM 就是客户拓展的主宰者,它清楚地知道客户面临什么样的问题。精益生产在 50 年代被兰德公司倡导,用来生产轰炸机和洲际弹道导弹。这些概念已经消失匿迹 40 年,现在它们重新归来,而你正是需要使用它们。 

人们有一种思维习惯,总认为现在就是历史的终结。但是事物在不断变化,历史没有终点,一切你认为的真理都会在某个时候突然被颠覆。

财经十一人.jpg

头图来自 YouTube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