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丰:「技术投资」让我们在泡沫化的时代回归价值本质

摘要

以投「消费」见长的李丰开始大规模布局「深科技」了,我们带你看他的投资逻辑。

熟悉李丰的人都知道,他一直都重点关注着电商、O2O、互联网金融、教育、年轻人生活方式等几个领域,并且主导投出了三只松鼠、河狸家、宜信、铜板街、网利金融、同盾、轻轻家教、Bilibili 等优秀的项目。

然而,作为 FreeS 的掌门人,李丰和他的基金在投资主题上正在悄悄发生变化。6 月 1 日,FreeS 创始合伙人李丰首次披露了 FreeS 新的投资方向和投资逻辑。以下是极客公园对李丰的分享所进行的整理:

新的投资主题:深科技

去年基金成立时,我们就确定了 3 个主要的投资方向——消费升级、企业服务和深科技(deep tech)。其中,我们投入了一半以上的人力集中关注国内和国外的科技创新项目,深科技也成为我们的重点投资方向。

目前,我们基金的总规模接近 40 亿人民币,我们把超过 1/4 的基金管理资金用于投资科技创新项目。在我们投资的 40 多个项目中,科技项目已经超过了 10 个。其中,我们感兴趣的领域有:VR、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科技、环保、材料、能源、医疗与大健康等。

以 VR 为例,我们更加关注能解决关键技术节点的创业公司。因为只有等所有的关键性技术都解决了,用户才有可能长时间在 VR 的内容和应用中停留,而用户的长时间停留是应用大规模爆发的基础。在这个领域,FreeS 已经布局了两家公司:做 VR 视频播放技术的一家公司(暂时不能披露),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图像漂移;提供 VR 声音解决方案的 MintMuse。

我们的科技投资组合中,还有通过新型陶瓷隔膜材料大幅提升了动力锂电池的性能的清陶能源;做小型快递无人车及智能移动机器人平台的 Robby Technologies;推出了全球首款便携式自拍无人机 Hover Camera 的零零科技;同时获得 360 投资,致力于做机器人及智能终端的前端声学系统的声智科技等等。我们还投资了美国科技创新项目众筹网站 Propel(X) 并负责它在中国的落地。

对于我们所投资的海外项目以及有回国发展需求的科技项目,我们都将提供政府和产业资源,帮助它们在中国顺利启动。

技术投资的背后:从「商业模式」创新向「基础设施」创新的过渡

我们在机构里做投资,并不是真的要去创造一个风口,而是努力去找去赌 3-5 年内一定会发生的事情。从各行各业的发展规律来看,我们度过了一波模式创新,之后大概会有一波更为底层意义上的技术创新。

我们从商业模式的演进过程来看可以发现一个规律:一个行业如果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把资源效率推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之后,接下来就必须进入到这个行业的基础设施层做创新,才使得资源分配和效率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

以 Uber 为例:

Uber 现在在做的事情除了用数据更好的处理供需关系之外,他们还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上。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做完了车与乘客之间的效率匹配之后,它想要让这件事情变得更高效,就只能通过无人驾驶汽车,将交通资源的利用变成更极限。然而从现在这个阶段来看,无人驾驶汽车最大的挑战全都在一些基础设施上,我们称之为技术层面的「感知部件」,包括视觉、激光雷达、方向判断、避障等。

再举一个无人机的例子:

无人机目前仍处于商用阶段,没有真正进入到大规模民用的原因也在于底层技术。民用的基础在于,无人机需要成为一个什么人都能够简单操控的东西,也就是只需要简单的指令就能完成操控。之所以没有实现则是因为基础设施层的问题没有解决,比如自动避障碍、自动对路线进行跟踪、准确定位等。所以,我们又回到了基础层的技术问题。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商业世界的循环和逻辑基本上就是这样:它透过某种形式的模式创新将我们向前推了一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把所有可调动的资源调动起来,就会发现还有基础设施的瓶颈需要突破。这就是我们在这个阶段聚焦深科技投资的原因。

投资逻辑:回归价值本质

科技投资有一个好处。它更趋近于投资本质,价值回归的速度比较合理,相较于商业模式阶段的投资,科技投资不容易被其他的非主体因素来大规模地摇摆或左右以致远离价值本质。它很公平,很难被资本充分地泡沫化,或者说资本获取能力只是科技创业中一个重要的竞争方法,但可能不一定是最重要的竞争方法。

以 Uber 和滴滴为例,我们很难说它们两者到底谁更强,并且最终的输赢也不一定由「谁更好、更强」来决定,这其中包含很多外部因素,尤其是资本。而对于一个商业模式创新的项目来说,资本的因素会使得一个事物脱离原来的价值规律。

理论上,对于一个技术创业来说,融的钱多不一定能解决创业中的核心问题。这是一个「0 和 1」的状态,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创始人如果没有技术判断和能力,即使融到再多钱也很难成功。所以说,技术创新相对于商业模式创新更不容易被泡沫化,至少是更不容易大幅度脱离价值本质,偏离价值本质。

科技投资的另一个好处是,如果你看对了,这件事情从一开始就有了内生价值。技术创新跟商业模式创新是不一样的:商业模式创新需要做一个闭环,然后去争取规模性优势,从而获得垄断地位,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技术则是,它能够被资本发掘一定是因为它在过去已经有了一定的投入和积累,在投资人做出判的那一天开始,它已经有了价值,因为它的价值是在过去不断积累起来的。

因此,我们的判断逻辑要回到所谓用技术或信息技术是否真的解决了实体经济当中的效率问题。比如说,无人驾驶、人工智能、芯片、无人机,所有这些最终提高线下效率的方式是通过实体的科技和偏信息技术的科技结合来实现的。

技术投资的挑战:寻找技术壁垒和技术工业化的平衡

技术投资确实一件比较难的事情。技术的方向很多,每一个方向都很专,每个人只能看一两个垂直的方向,公司也不好找,找完了以后又不好论证。不好论证的原因是,你既要从理论和学术上论证这件事是否可行、是否太超前,又要在工业上论证证明这件事是否可以规模化和工业化,而创新和工业化、规模化之间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错位。

科技创业企业的 CEO,至少在起步阶段,一定懂技术且具有这项技术核心研发能力的人。理由是,因为第一步从 0 到 1 的过程,需要解决行或不行的问题,这件事只能由具有技术研发核心能力的人本身来解决。中后期的时候可能涉及到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能力。这件事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是技术背景的 CEO 自己成长为具有商业能力的 CEO,另一种情况是他搭配了非常强的有商业能力的合作伙伴。

最好的科技产业化,是处在需求已经开始出现的阶段。并且,科技成果的工业化不需要大规模地更改上下游的产业链。

  • 最好的情况是,创业者自己对工业化和商业化的节奏可控,不仅在技术研发上有清醒的意识,同时处于工业化的节点上。
  • 次之则是,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找到有效的方式让产业链的上下游跟你配合配合。
  • 如果都无法实现,那么你也可以自顾自的往前跑,直到有一个馅饼掉你头上。

头图来自:Google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