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网杨浩涌:用线下经验启发技术思维

摘要

从做信息到做服务,从坐办公室到跟销售一起做地推,赶集网和这里的 PM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努力改变自己。

编者注:本文根据赶集网 CEO 杨浩涌在 2015 年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上的公开演讲整理而成。


从做信息到做服务

赶集网是一个专业的分类信息网站。我们过去宣传比较多的品类是招聘、房产,二手车。招聘主要是蓝领招聘,如保安、前台,现在,赶集网每天上传的简历总量是前程无忧、智联招聘加起来的两倍。我们有 600 万商户,其中付费商户 80 万,预计明年会超过阿里巴巴的付费商户量。

在过去十年,赶集是一家做信息的公司,大量的信息数据带给信息更多的价值。2014 年在我们平台上发布的信息大概是 6.72 亿条。过去的十年,大概有超过 30 亿的信息数据。我们覆盖了 370 个城市,每个月有超过 2 亿人数访问我们网站。

在 O2O 来之前,赶集做了生活信息相关的很多事情,将这些海量信息进行结构化,深度分析,帮用户做决策。通过我们每年做的蓝领薪酬报告,可以看到全国每个城市的上千个岗位薪酬变化。如果你是按摩师或保安,去哪些城市会好找工作,能拿到更多的薪水,赶集都给你参考的数据。

还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数据:

  • 去年蓝领里面收入最高的是厨师,而前年这个位子是房产经纪人的
  • 最难租房子的城市:北京、上海、深圳;最容易租房的城市:西安、郑州、武汉
  • 北方用户喜欢大众车,黑色和红色;而南方用户喜欢丰田,白色和灰色

我们把这些信息完全做了结构化以后,就会产生不同的价值。2010 年,产品经理说北京的流量突然比另外两个城市涨了很多,我们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来我们发现,在 12 月底的时候,北京出台了限牌政策。在很多人不知道将出台这个政策时,一些黄牛已经得知了这个消息,在集中买车了。在刚刚过去的 12 月,我们又在深圳看到了同样的现象,结果月底深圳限牌。

这是我们过去十年做的事情,而过去两年发生了很多很多生活服务领域的事情,近千个小的品类在诞生新的机会。像我们这种技术型的信息公司,在互联网对传统行业做深度重构的时候,技术还是万能的吗?

PM 工作方式变了

我自己是做产品技术的人,之前做了很多年网络安全,这个行业有个说法:永远不要猜竞争对手会出什么招把你攻破,攻破你防火墙的招数,都是你没想到的。

做赶集也是一样,比如租房,很多中介会冒充个人发布信息,我们用了很多方法还是防不住,我们就去了中介办公室看他们怎么做的。一个中介门店经理说:大家坐好,我数 123 我们一起点,就把这个帖子发上去了。这个事情后面是什么呢?我们有个认为不是问题的 BUG,但这个 BUG 就被他们抓住了。

所以,产品经理和技术研发,只坐在办公室是看不到线下问题的。作为一家以前非常推崇产品和技术的公司,我们希望用技术思维和线下经验,去解决传统行业的问题。

王晓宇是赶集的产品经理,2009 年加入赶集。过去很多年,他坐在办公室每天看数据、分析、提供报告,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通过分析产品提升用户体验的产品经理。

去年年底,赶集推出了「赶集好车」O2O 服务。用户把车交给我们,我们上门做检测,做完检测我们会拍照,把照片放到网站上,然后我们会陪着你去谈价格,帮你做过户等等服务。这个产品上线以后,王晓宇发现从我们给用户打电话到他同意我们上门验车,这一转化率只有 10%。王晓宇给我们每个销售发了个录音笔,把销售跟客户沟通的电话全部录了下来,每天听录音,跟销售一起去收车。然后他开始自己给用户打电话去收车。他的收车率是 30%。于是,他把他的经验话术总结了几点,使我们整体转化率提升到 30%。

赶集的产品经理要跟着我们的销售一起去地推、扫街,深入服务的最前线,「get your hands dirty」,去了解线下的人对这个按钮怎么看,他们对这句话怎么看,这对很多技术出身的产品经理来说是个非常大的挑战,但在赶集来说,就是我们现在每天在做的事情。

分类信息会消亡吗?

生活服务发生了很多创业机会,按摩、理发全都可以上门了。还有房产、二手车、打车、租车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们也在思考,分类信息会消亡吗,赶集应该怎么办?

作为一家分类信息网站,我们有上千个品类,其实用户能够记住的只是高频的品类。如果有一个垂直应用一个用户一个月能用两次以上,他就会记住这个品牌。而搬家、婚庆、修马桶、空调坏了,这些生活服务是不可能做 APP 的,因为频度不够,但我们会持续为用户提供这些分类信息的服务。

赶集我们挑了二手车的服务做 O2O,之前用户通过移动客户端找信息,现在你只要在网站上打个电话,按一下按钮,就可以获得最终服务,而不是信息。所以,从提供信息到提供服务的变化,是现在每家互联网公司、每家做 O2O 的、做生活服务相关的公司面临的巨大挑战。

改变自己

回顾一下我自己创业的经历,我也是做技术产品出身的,2004 年底回来创业的,我们叫「05 代」,那时候互联网用户只有 1 亿多人。中国的市场跟美国不一样,大量的中小商户都不上网,所以我们就建了一个跑街地推的队伍。2009 年金融危机我们差点死了,2011 年的时候我们打过广告,试过做团购。

当一家公司从两三百人迅速扩展到一两千人的时候,它后面的体系结构、HR,整体管理是跟不上的。这些经历都在改变我,从一个做产品技术的人,转变成适应今天中国互联网环境的创业者。

《少有人走的路》是我两年前读的,是本心理学的书,看完这本书,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多少精神上有点问题。以我为例,很多人认为我自己是做产品、做技术的,那么我就不善于站在舞台上讲话。有的人会说,我就是不太愿意公开演讲,不太愿意接触太好看的姑娘。其实这些都是不愿改变自己的惰性。

对每个创业者来说,当你发现竞争对手招了很多人,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时,当你发现你的公司出现生死存亡的时候,你要做的事情就是改变。对每个做产品研发、做技术的人来说,当时代来临你必须跟着公司改变自己。因为创业本来就是少有人走的路。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