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硅谷行记——没有边界的网络

摘要

全球有几十亿的各类终端,它们与架设在全球各地的服务器联接成了一张宽广的网,数据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不知疲倦地传输着,这样一张网,它的边界在哪里?

编者注:极客公园九月下旬在硅谷举办了「比较与对话:中美科技行业碰撞」活动,今日头条创始人兼 CEO 张一鸣和极客公园一道,拜访了一系列硅谷的科技创新公司。本文是他对此次行程的总结和分享。


我们这次的硅谷之行是从山景城的计算机历史博物馆开始的。就像钟情艺术的人一定要去巴黎卢浮宫一样,我们这帮子搞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计算机历史博物馆就是我们该来的地方,不夸张地说,有些朝圣的意味在里面。

 漫步缓行在形形色色的机器元件中,就像遨游在科技的历史长河里,巨大的信息量扑面而来。从上世纪60年代诞生的第一台面向人类用户的商用计算机DEC PDP-1,到80年代弥尔顿布拉德利电子公司(Milton Bradley Electronics)生产的第一台电子国际象棋,再到90年代蓬勃兴起的各类系统软件……我们在每个展品和标牌前走走停停,一条技术发展的逻辑也随之凸显出来——

在我看来,这条计算技术发展之路历经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个体硬件的发展阶段,可以说是个体英雄“点”时代。

早期的计算机发展都是个体的发展,知名的如IBM的卡片机、苹果的麦金塔等等,都是计算机历史中的明星。这个阶段,单点的突破也就是单个计算机的突破,而突破大都来自于国家之间的军事对抗。比如,二战初期,飞行员射击完全是用目测,为了解决命中率的问题,美国军方开发了用在战斗机上的计算机,帮助计算弹道并调整枪口角度。此外,英德两国在战争中为了相互破译对方的密码,也加速了科学家研究计算能力更强大的计算机。1946年诞生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电脑ENIAC也是美国军方委托生产的。所以点时代也是孕育催生计算机的时代。

第二阶段是由硬件与软件构成的基础设施,可以称之为“流”阶段。

个体突破带动了上下游的发展,上下游有系统软件、存储、处理等等,它们连成了一个顺畅的条线或是成为一个由单个个体发射出的多条射线,这很像一条有源头的河流,所以我称之为“流”时代。这个阶段更多的是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传输、存储、软硬件集成、处理器芯片、系统软件等,比尔·盖茨创造的微软帝国神话就是“流”时代的典范,在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了1985年盒装的windows1.0,用现在流行的话就是它看上去挺low的,可是在30年前,它绝对是最前沿的科技产品。在这个流阶段,技术开始由高高在上的军事流淌进商业,继而在娱乐游戏的帮助下,顺流到了数量更大的家庭中。

第三个阶段是基于基础设施完善后的计算设备大联网,造就了我们身处的“网”时代。

毫无疑问,我们正处于这个杰出的大时代中,我有幸以创业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这个阶段,科技的基础设施已趋于完善,当每台计算设备都能够联网在线的时候,各类新的服务层出不穷,渗透进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获取、交流沟通、娱乐游戏、购物商务,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被摧枯拉朽般的改造着。这个阶段是技术与观念双重飞跃的阶段,更是创新产品与服务倍出的阶段,所有的行业全部都会被改变,直至我们的世界成为架设在服务器上的世界。对此,我深信不疑,接下来在硅谷的几天,我更加印证了这样的想法。

从单个的计算机到上下游串成的流、再到网,这个过程,计算机技术自然会升级换代,由此也产生摩尔定律,新技术总会周期性地淘汰旧技术,由此产生的新思维,新的思维又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新的算法,周而复始,螺旋发展。10多年前,我还记得学校里的机房里还放着笨重机器,拷贝一份10M的资料需要动用五六张软盘,而现在,可以通过手机轻松的在视频服务商的网站上在线看一部几个G的高清电影。全球有几十亿的各类终端,它们与架设在全球各地的服务器联接成了一张宽广的网,数据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不知疲倦地传输着,这样一张网,它的边界在哪里?

接下来的几天中,我们高频度走访了在全球炙手可热的硅谷公司们:

在FaceBook Campus,我们与美国的攻城师和程序猿们做了“中美技术:比较与对话”的交流,从彼此的角度来反观自身;

在斯坦福大学,我们感慨这座昔日养牛养马的农场现在成为了全球技术、人才、商业ROI最高的地方;

在twitter与CEO Costolo先生的交流更让我们了解硅谷的专注和极致:我问twitter为什么要坚守140个字,而不引入图片或视频?他说是希望能保持内容的独特性,这也是twitter跟Facebook和Instagram 的差别;

在与Yahoo!的创始人杨致远先生的沟通中,杨致远先生谦虚的表示能够投资阿里巴巴是自己的幸运,他看好马云对愿景的坚定同时又有耐心;

……

在Google、在Pinteres、在LinkedIn、在Tesla、在Y Combinator,我们且停且行,领略硅谷科技公司如幼儿园般的色彩及美味,这些都挺非常好,可我总觉得心里还欠点什么,没有找到那种让内心真正触动的东西,我一直在寻找这种触动。

在乔布斯曾经经常去散步的Stanford Dish、在渔人码头、在纳帕溪谷,我一直在想这种触动应该来源于什么,我想:苹果的文化和乔帮主之前的管理风格是我们最不像和最难学的,其中最核心的应该就是观念,我们难于学习的也是观念。这个观念是什么?

在旧金山的Airbnb总部,我想我接近了

在房屋共享公司Airbnb的文化墙上,我看到了这样一副画面:一个衣衫褴褛却又潇洒的小伙子背着旧背囊纯真的笑着,在他旁边有这样一句话:“在别人眼中我可能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但是在我的眼里,我是在旧金山拥有638套房子的人!”一下子,我就被触动了,这让我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那种说不太清,但又非常重要的——观念。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传统与共享交替的年代。在硅谷、在中国、在全世界,总有那么一帮人,愿意从信息分享到物质共享,愿意把自己拥有的汽车和房子,都共享给网络上的其他对此有需求的人,这种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共享、生产资料私有基础上的分享,给人带来了解放,让人更加的自由,也让传统组织或社区的边界更加的模糊。比如,我不必真正拥有自己的车和房子,或是我只拥有其中某样物质,但是网络却能为我带来丰富的选择,而且所需的花费并不多,这种选择来自于其他人的共享。共享的人也能从中获取价值回报,这些回报也足以让共享的人过上自立的生活。在Airbnb,共享房子的交易每天达到了10万单。

在硅谷,共享经济的浪潮已不可遏止,甚至成为了一种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与社交方式,这里的年轻人更开放,更敢于冒险,更愿意接受新的理念,不管是共享的主人,还是接受共享的用户,每个人都会得到不同的体验。共享的物质也非常丰富,大到房子、车子、小到家具、电钻、礼服等等,无所不包。再延展开一些,基于共享,会让社会资源重新进行更有效率的配置,同时也会瓦解一些传统的组织,比如,大的租车公司就会被越来越多的共享“个体户”们取代。系统会对每一笔交易做详细的记录,时间有数据、位置有数据,基于透明的数据,交易更显得安全。良性的发展会驱使每个人都有可能将自己擅长的技能和拥有的物质分享出去,由此也会产生一种建立在物质共享、数据透明之上的新型社会,是全新的“理想国”。这一幕,并不是空想假想,而是实实在在正在硅谷流行着的新模式。

是的,创新已经延展到了社会的层面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仅仅只是计算、传输、储存、算法方式的革命,也会对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组织方式提出了创新的要求。“资源配置由网络重构”与“共享让边界加速坍塌”是两种正在勃发的力量,由此带来更为开放的观念和更冒险的尝试。这就是触动我的地方——技术没有边界,作为科技的创业者,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是冒险者,在看不到边界的地方探索着,我们对现实生活有着巨大的热情,希望能开拓一种新的产品和服务模式来改变传统的组织方式、工作与生活方式,这种观念是融于我们的血液之中的。

可能有人会说,我不愿与人去共享我拥有的东西,也不会分享我的私人的数据,但这些只是现在的观点,我们目前还处于共享时代的早期,随着时间越来越多的人会加入其中,随之带来商业和社会的资源重构与传统的边界加速坍塌。科技与网络没有边界,我深信这一点。

延展阅读:张一鸣硅谷行记:中国科技公司的「黄金时代」

头图来自:speaking of history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