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产品之用户众生相对比

摘要

国内有着众多不同特点的社交产品,也吸引了大量特点不同的用户,不同的社交产品体现了怎样的众生相?

纵观各路社交产品的宣传手段,很少有产品将落脚点放在用户的多样性上,这让我们隐约看到一个从移动端起家的产品有着区别于 PC 端起家产品的风格,而这种产品的生态氛围也决定了用户会有的样子。本文也借此对比分析一下移动产品用户与那些从 PC 端起步的社交产品用户的具体区别。

陌陌用户

真实

陌陌与 PC 端所有社交产品最大的不同就源于更加完善和丰富的用户信息,PC 端的社交大多停留在线上,并不需要太多的用户信息,所以更多的只是一种纯粹的兴趣群落结网聚合,大家都躲在电脑后面与他人交流,而这种信息的不透明性直接导致了用户间的不信任。

陌陌用户与其他平台的用户相比较,则更加真实。通讯录、微博账号等内容的关联,让用户信息更加完善,同时也增强了用户间的信任,加上天然的 LBS 的优势,陌陌能够有效地引导用户从线上到线下转化,形成了 PC 端社交产品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

兴趣

陌陌第二个优势就是兴趣聚合的线下社交,陌陌的附近群组非常活跃,附近所有有共同兴趣(爱好、老乡等等属性)的朋友都会进入自己所感兴趣的小组,然后聚集到一起吃喝玩乐,天南地北的聊天。而兴趣+本地的社交构成了陌陌成为从线上转换到线下社交的最强工具。

目前腾讯也已看到这种本地兴趣小组的巨大价值,已经上线微群组,但是由于其无法融入微信中,只能做成一个单独 APP,这就割裂了用户使用场景的连续性,体验无法做到最好。微信的不及依然是陌陌们的机会。

有真实与兴趣这两点就促成了陌陌用户的多样性,要想在人群中获得关注,就必须在某个兴趣领域展现出自己的特点,而陌陌很好的满足了这个点,让人群中有特点能够展现的人获得更多的关注,而这也会促进更多的用户加入进来。

陌陌用户特征:多元化,弱关系主导+强关系并存,弱关系被不断拓展并沉淀,小组兴趣社交活跃,具备真实性。

百度贴吧用户

高活跃

百度贴吧的热门贴吧都极其活跃,用户永远有各种有趣的内容发布出来,就拿最热的“WOW”吧来说,只要想刷就可以刷个一天都不会感觉累,永远有各种搞笑奇葩的帖子。

亚文化、低龄、明星崇拜

这背后的原因就在于百度贴吧中,低龄用户是主力,黎万强一直在说自己关注亚文化,并且他还很认真的研究弹幕网站,但实际上真正能够很好研究亚文化的地方,真正年轻人活跃的地方,就是百度贴吧,百度贴吧才是各种亚文化的主力场所。同时,百度贴吧的各个明星贴吧也是极其活跃度,尤其是日韩明星是最为崇拜的对象,诸如鹿晗和邓紫棋的忒吧活跃度超乎想象,而崇拜明星也是年轻人的典型特征。但我在这里需要做一个提醒,贴吧有个特征就是难以留存非年轻用户,当年轻人开始真正面临生活压力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少就会贴吧发言,他们会越来越明白,贴吧只是他们曾经荷尔蒙在胡乱释放的地方。

真正能够成为变为主流的亚文化是否能从贴吧走出,是个非常巨大的问号,亚文化要想成为主流,必定要在商业化上有巨大成就,而贴吧用户的低龄与变现能力低是百度贴吧所面临的问题。但如果贴吧从偶像崇拜这块切入去变现,则具备一定优势。

百度贴吧的未来是 O2O,如果想要在移动端转型则面临着如何留存更多大龄用户的问题。

百度贴吧用户特征:低龄,高活跃,亚文化,明星崇拜,缺少真实性。

豆瓣用户

小清新

豆瓣用户形态很简单,就是以豆瓣小清新的格调聚合,首先小清新是主体,接着再与各个兴趣细分领域结合,衍生出搞笑,文化,娱乐,生活等等形态,建立了各个小组。

豆瓣小组

豆瓣小组在移动互联网大潮打来之前,曾经有着极高的活跃度,如今豆瓣在移动端面临微博、微信以及陌陌的大量冲击,近年来的小组活跃度都有所下降,曾经很热门的小组现在管理员也不在,并且小组帖子中广告横行。

其次是最根本的问题,小组组长与豆瓣并非利益共同体,各大热门小组介绍中被小组长加入了各种淘宝广告,微博链接,微信公众号等等。小组长们似乎都有一种对豆瓣本能的不信任,都有一种想要把豆瓣用户带走的想法。而这种尴尬状态的成因在于:

豆瓣本身在移动端的不断没落,导致整体的活跃用户下降。

豆瓣的用户形态决定了豆瓣小组增长注定的瓶颈,组长想做的更大必须另谋生路。这或许也是依靠豆瓣小组起家但是转战其他平台或者自建生态的“冷笑话精选”,以及“壹心理”等品牌被逼出来的选择。

豆瓣没有给小组长带去实际的利益,豆瓣在小组模块挂上自己的广告,但是小组长辛苦运营这个小组却分文未得,这也是豆瓣不懂得分享的表现。

豆瓣转型移动端需要一种破而后立的精神,然后重生。目前依然很不被大家看好。

豆瓣用户特征:小清新主导下的多元化,缺少真实性。

微博用户

微博的用户形态很简单,分两种,一种是有影响力的用户,他们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社交,但是第二种则是绝大多数没有影响力的用户,他们都是来看新闻的,根本就没有什么社交。

社交产品首先是要让任何用户都能够获得存在感,而微博则无法做到这点,只是一款阅读产品。成因是因为新浪微博是按照新浪新闻和新浪博客相同的套路在做,利用影响力的事件和人物来吸引住用户,刚开始很新鲜,但是这股风过了之后,必然要沉淀下来,预计未来新浪微博的用户会越来越多的以阅读为导向,并且将要面临微信的猛烈冲击。

微博用户特征:基本都在阅读,不在微博社交,同时普通用户缺少真实性。

QQ 空间用户

QQ 空间的产品经理也承认,QQ 空间无法吸引到“精英”用户,更多的都是那些“非精英”用户。就拿我个人经验来说,在周永康被立案当天,微信朋友圈被刷了一个遍,但是在 QQ 空间上居然没有看到任何朋友在谈论这件事,依然在晒小孩,晒吃喝,晒心情,国家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都与他们无关。

关注小生活

QQ 空间的高频用户们对自身周围身边极其依赖,他们就是喜欢活在这样的一个小圈子当中,他们更愿意向自己圈子的朋友分享生活,并且只关注圈子里的朋友生活,这就是他们全部的生活,他们有这些就足够了就满足了,所以他们也很少用也甚至不用微信。

而腾讯 PM 死死抓住了这个点,把 QQ 空间发挥到了极致。 关于 QQ 空间用户的未来正与百度贴吧相反,因为有熟人社交的强关系在,所以 QQ 空间只要能够留住年轻人就能留住未来。

QQ 空间面临过两次生死之战,一次是 51 空间,一次是校内,对 QQ 空间曾经有着严重的冲击,为什么说这个两个都会是生死战?很简单,如果这些 SNS 网站一旦沉淀出强关系,再反向做出 IM,那么将把腾讯的强关系根基直接连根拔起。相比之下,3Q 大战的威胁远不如这两次。 QQ 空间最后转危为安,但这只是一时的,以后一定还会再出现更大的挑战。

QQ空间用户特征:关注小生活,强关系主导,互动频率高,具备真实性。

微信朋友圈

平行空间,超级入口

其实本质上,微信是另一个 QQ 空间,但是与 QQ 空间的用户区别在于,微信高频用户不满足于呆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面社交,有着与更多圈子的人社交的欲望。张小龙非常精妙的切中了这点,让微信没有互加的人无法互动,从而避开了 QQ 空间这种只能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小圈子的氛围。

让人既可以和自己的某个圈子的熟人圈社交,又可以和另一个圈子的熟人圈社交,而与垂直社交陌生人社交不同的是,你在朋友圈展示的是全部的自己,达到了让别人更好的全面了解你的目的。 关于微信的未来,我目前没有想到从何种社交角度切入就可以颠覆它的可能性,只不过我有个怀疑,是否当微信这个超级入口越做越重,到最后就成为了一个工具?以至于当新的更酷产品出来后,我们会放弃在微信上社交而转战另一个平台?

此外,有一个变数是肯定的,也是微信必须在未来面对的,我们下一代是不愿意与我们这群老家伙用一个朋友圈的,他们只会天然的说“你们用的东西好土好 LOW 啊”。只是我们都还无法想象这句话会来的有多快而已。

微信用户特征:用户关注范围信息大于 QQ 空间,强关系主导+弱关系并存,弱关系被不断拓展,互动频率高,具备真实性。

社交产品之用户众生相对比网格图

结语

最后做个用户对比,陌陌的用户呈现多元化的样子,所以本地的兴趣小组更活跃。而微信和 QQ 空间的活跃则是体现在 QQ 空间评论以及朋友圈中。百度贴吧是亚文化和明星崇拜低龄用户的聚集地,豆瓣用户是小清新的整体风格,微博用户都是新闻阅读者和评论者。

从移动端起家的产品从基因上就完全超越了 PC 端的产品,移动端颠覆 PC 端的社交产品,就像是三维打二维的战争。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