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me——在线名片的生存之道

摘要

产品的意义何在? 在做到能提供更好的服务或者能带来“改变世界”的变化的同时还能生存并且有更好的发展。

About.me 简约的设计让个人名片重新焕发了新生。但这是否就意味着产品的成功?

一个产品是否能生存,盈利模式是什么?这个残酷的话题自产品诞生伊始就一直存在。对于绝大多数创业公司来说,思考的时间是有限的,能像豆瓣这样敢于给自己足够时间进行思考的慢公司确实很少。about.me 让我们对名片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那么它的未来将会走向何处?

笔者通过邮件和 about.me 团队进行了沟通,他们对 about.me 进行了这样的定义:about.me 是一个在线展示个人信息的平台。用户可以自定义展示页面,其中包含了:个人简介、联系方式、个人社交网络链接,此外通过修改个人照片、字体颜色等功能充分展示出个人特色。(注:about.me 团队对笔者提出的问题并没有详细回复,略微笼统)

残酷的现实

社交无戏

Web2.0时代,产品的社交属性成了一个流行话题,游戏要社交、购物要社交,就连美食类应用也要有社交功能。即便是一些看似没有社交需求的应用,至少也要增加个 QQ 登陆,微博分享的功能才甘心,生怕没赶上社交这波浪潮。除了像人人网、新浪微博这类纯社交网站,其他很多应用的社交功能纯属鸡肋,对于 about.me 来说,可以添加各个社交链接作为名片展示的一部分,但是期待用户在其停留的时间能和 Facebook 匹及是不现实的,对于一张名片,展示功能更为重要,和 Linkedin 的严肃社交相比,about.me 的内容显得比较缺乏,仿名片的设计在结构上限制了个人页面不及简历式页面内容丰富。用户无法只通过这个让人影响深刻的名片了解你详细的履历,从《乏味的Linkedin为何能成功》这篇文章里可以看出,强调实用性的 Linkedin 让这个看似沉闷的社交性网站获得了极大的关注。 

收费无影 

在如何收费上,about.me  似乎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注册免费,高级服务付费的方式现在已经比较普遍,在 about.me 团队的邮件回复中未提及更多的功能拓展或者是其他的增值服务。就像 Tony Conrad 所认为的一样,两年内 about.me 没有太大的变化, AOL 冷落了该产品,在获得重新的掌控权后,about.me 则又重回了创业状态,是还未想好盈利模式或者还依然处于用户积累状态,这个,只有 about.me 知道。 

生存之道

媒介的转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纸质媒体大有转向电子媒介的趋势,个人名片也将跟随着这一潮流发生变化。

电子书对传统出版行业的冲击不言而喻,其优势也非常明显。对于名片来说,当名片收集得越多,存储的弊端就体现出来,由于体积小,也常常会被我们遗忘在某件衣服的口袋内,再者,纸质名片的检索也是一个问题,要从几百张名片中找到相应的人谈何容易,此外,职位的变更让名片信息的保质期缩短。倘若 about.me 将自己的方向拓展到名片收集盒这种概念,以上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数字化的名片存储,实时的信息变更保存,加载标签利于查找,以及全局的关键词搜索代替人工的名片翻页。在链接了相关社交网络后,则能加深对名片交换者的了解。

头像化名片的特色

About.me 已经提供高清头像为背景的名片打印服务,让自己的名片能轻易被对方记住。

试想一下:假如参加一次完会议,认识了20个新的潜在合作伙伴,都交换了名片,活动结束后,第二天早晨想登记一下昨天交换的名片信息,却突然记不起来到底张三是脸上有痣,还是李四梳着个大背头。虽然名片的设计风格各异,但是在人流密集的会议上,我们往往没有时间将名片和交换者一一对应,几声寒暄之后,递出名片,收到对方名片,转头走向了下一位。倘若若干天之后我们才记起上次的会议上张总对自己的项目颇有兴趣,表示以后有机会可以联系,掏出名片,发现了三个挂着总裁头衔的张先生,但谁才是你要找的张总?

线下应用的拓展

About.me 已经推出 iPhone 客户端,延续了网页版的功能,进入移动端后,其运作方式应该像 Bump HelloEvernote的应用,中文名人脉)学习,除了进行名片的展示外,和通讯录内的联系人打通,通过手机输入或者摇一摇来替代传统的名片交换。

如果在参加一个上百人的会议,组织者建议大家摇一摇手机进行名片交换,几秒钟内,你的手机就内置了场内所有人的电子名片,格式统一,即便还没来得及见面,通过头像和相应标签,再加上附带的社交网络链接,我们很快就多了一些陌生的老朋友,和通讯录打通后,直接在通讯录里就可以给新认识的朋友发消息、邮件、通话,这个需求切实的存在。

结语

设计师和极客等热爱尝鲜的人群或许成为了 about.me 的天使用户,但是否能引导网络名片的潮流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对于生产成本较低,存在短时间爆发可能性的互联网行业来说,这并非没有机会。

无论产品现阶段的受众多少,以及未来的发展如何,我们还是要回到产品的根本上来:产品的意义何在?

在做到能提供更好的服务或者能带来改变世界的变化的同时还能生存并且有更好的发展,既饱含理想主义又必须要面对现实,这恐怕就是这代互联网人的现状,以及推动我们向前的动力。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