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和用户一起做设计

摘要

文章从一个豆瓣用户的角度探讨了豆瓣为用户创造价值背后的设计之道。

一个用户的日记:我的一天献给了豆瓣

早上十点,小 A 简单的查看了前一天的邮件后,习惯性的点开豆瓣,开始刷友邻状态,看到一个友邻上传了自己去法国的旅行照片,照片很美小 A 便点了推荐。由于小 A 一直向往自己一个人出去旅行,于是她来到了出国自助游小组,开始查看里面很多的出行攻略。

这时,她发现自己收到了两封豆邮,一封是关于想要与她进行二手物品交易的,原来小A前几天在豆瓣二手交易小站上发布了商品:年会上抽到的 macbook。还有一封是恭喜她的 DJ 兆赫被批准通过了。小 A 欣喜若狂,终于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歌放给更多的人听了,于是小A开始辛苦的编排起了歌曲。

午饭后接到客户的电话,小 A 打开豆瓣 FM 的私人兆赫开始工作。过了一会她看到导航上有了 1 个提醒:你有5本书在豆瓣阅读上架了,点进去发现是自己以前一直想看却遗忘很久的,比实体书也便宜很多就果断买了下来,然后想到明天是周末,又在豆瓣上买了两张007的电影票。

晚上看到首页推荐了一个线上活动的相册:岁月是把杀猪刀,大学是所整形医院,小 A 觉得很有意思,浏览了几百张相片以后,觉得这些照片都不够切题,于是充分发挥自己的 P 图才能也做了个萌图凑份热闹。

关上相册后,一篇豆瓣红人的日记映入眼帘:《你倦怠的时候,别人正在天上飞》,非常打鸡血,想想自己这一天,点了 5 个喜欢,推荐了 2 个小组话题,标记了一部电影,发布了自己的 DJ 兆赫专辑,创建了 1 篇帖子,参加了一个线上活动,创建了 2 个豆列,外加小组里版聊无数,不禁长叹:这一天又献给了豆瓣……

而这个用户是小 A,是我,是你,是豆瓣中的 6850 万居民,我们每一个行为都在为豆瓣的内容、数据添砖加瓦。

豆瓣:和用户一起做设计

极客公园的创新大会上,阿北和我们共同探讨了用户价值和产品的生命线管理

早在几年前,书影音起家的豆瓣就让人们感受到了巨大的潜在价值,只是纷纷在为豆瓣尚不清晰的盈利模式而担心和猜测,而自 2005 年创始之初到现在,从最初单纯的广告和与网上零售商分成到在线支付与阅读发行,豆瓣如今的商业模式也开始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形态。

怎样才能够产生商业模式?《免费》一书中就“免费”如何盈利指出:只有当免费的过程本身创造新价值,只有当免费过程的所有参与者都能分享到这份新价值,免费才是可行的,盈利的。所以,豆瓣的商业模式依靠的正是这份用户创造的价值。

豆瓣哪怕算法再精准,依然不能完全满足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的长尾需求。再好的用户调研也不如看看用户实际怎么做的。阿北表示豆瓣常用的做法是将所有服务放在上面看用户会不会用,与这个服务的互动如何。所以在豆瓣上有失败的阿尔法城,也有成功的 DJ 兆赫。

依靠优质的用户资源,将内容的制造交给用户,发掘并传播,这种想法一直是豆瓣的初衷。从以前的书影音的评论,小组小站到现在豆瓣阅读平台等等,均以内容价值为导向,提供了各个层次上的放权支持。

都说微博引领了自媒体时代,可是实际上豆瓣却是在以另一种形式设计自媒体的发行平台。

豆瓣上集聚了各种小众的作者,画家,设计师,音乐人,也有各种教程,八卦,你会发现用户的创造是有层次的,从简单的日记,短评到长篇的书评,影评再到认证作者,音乐人,如果说 140 字的微博将所有人都拉至同一水平线上,豆瓣则承认既然人群本身有层次,那么便也设置出不同层次的发布门槛。

深度互动产生更多价值

那么究竟是什么凝聚了如此多的人呢?我想还是因为豆瓣具有很高的人情价值,它在和用户一起做情感化设计。各类产品不断将聚拢的用户分类,再将细分的用户进一步聚拢,为用户带来共鸣,促使用户进行深度互动,产生更多的行为,将用户价值最大化。

在弱关系的社交中,虽然是以单纯的兴趣为连接,但实际上每个人都不能纯粹地被标签所代替,只有创造一定程度的交流才能进一步的深化和发掘彼此的新兴趣和新价值,形成兴趣—人—兴趣的多重循环,就像我们交朋友需要一点点相熟,社区在缓慢的经营中加入人情的细节就会让人觉得很惊喜。

所以,你很少会看到豆瓣出现模板这样的东西,比如赠送礼物,豆瓣阅读在赠书的功能中就设置了一个极好的加深用户间的互动:为对方写赠言。因为人情与内容的投入,对方所收到的这本书也便成为了具有独特价值的一本。

总之在豆瓣,你可以找到书籍、电影、音乐、话剧活动、心灵鸡汤、物品交易、求职信息、梦想甚至是伴侣,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豆瓣。

豆瓣,因你而变化。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