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边界

摘要

一个要释放十年价值的产品,越是有无限可能,就越要约束自己的想像。

当今年9月初,微信宣布用户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已经突破2亿的时候,对于腾讯内部,甚至整个中国互联网界,一些微妙的心态变化已经开始发酵。

内在的增长与外部的期待

在腾讯内部,微信显然已经不是增量而是未来腾讯重要的基础土壤。虽然腾讯依托现有的桌面互联网产品网络在可以预期的未来还会保持相当不错的收益,但是桌面互联网的平台期已经近在眼前。事实上,一个逐渐趋平的成长曲线是互联网公司的噩梦,腾讯未来成长线必不可少的斜度,将与微信紧密相关。

而在外部,微信快速崛起和一些平台化的试验,开始引发的外部的“想象力爆棚”。这让时光仿佛回到了 2010 年——那时候,新浪微博如朝阳初起,业界很多嗅觉灵明的力量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平台的价值,从微博营销到微博开放平台,一个新疆界背后迅速涌动起淘金潮,而新浪微博自身也在这股潮流冲刷下坚信这个产品的无限想像空间,于是各种产品层的“层出不穷”、各种运营层的“快马加鞭”。

新浪微博的前车之鉴

这种内部与外部的“想象力共振”对于一个产品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至少从新浪微博的发展来看是值得探讨的。相对于 Facebook 和 Twitter 这些用户价值远远走在商业价值变现之前的产品,新浪微博几乎在开始进入快车道后就迅速开始“商业化”了。微博营销泛滥和曾出不穷的“微产品”,对其产品用户价值的冲淡以及产品焦点的模糊都有直接影响。其结果是一些外部力量获得了快速收益,但是微博产品本身的用户价值,却没有因为淘金者而获得更大的成长。

当所有人都欢呼阿里巴巴参股新浪微博的时候,有没有人会担心微博这个曾有那么多想像力的产品有可能过早锁定自己商业逻辑?有没有人会叹息太早与太急切的商业化冲动,让一个原本有机会在未来 10 年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产品,封闭了成长空间?

新浪本身门户流量与微博流量的左右手关系,加上其广告模式和收入能力的局限,很可能是造成“过于着急”的深层原因。但对于如今的腾讯来讲,这样的“疑问手”却是有机会避免的。

微信面临的挑战

虽然微信正在进行的平台化尝试商业化试验如火如荼,但它是不是会迅速成为一个“万能平台”?其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如今,微信在国内已经没有产品上的对手,但其平台化却有一个强大的对手——那就是“用户习惯”。

移动互联网因智能终端而点燃,而智能终端 APP 化的垂直应用和信息获取,已经与触摸和滑动等动作一样成了一种用户习惯。虽然这种习惯并不一定是演进的最终状态,但现在就要挑战这种习惯,在一个应用上构件“万能平台”,解决从社交、沟通、到阅读、检索、再到消费和支付等“无限可能”,其带来的必然是一个产品迅速变重,进而给其他人留下机会和空间。

对于微信来说,一个“用户热爱的工具”比“充满想像力的 I/O 系统”更适合其今天的定位。在沟通工具和社交网络层面微信还有很多需要夯实和不断探索的地方。这样一个少年,过早负载上太多期望和变现的压力,难免会让其从天才滑向平庸,甚至在淘金者们蜂蛹而至收获利益之后,独自面对狼藉的环境与难以恢复的用户价值缩减。

追随用户的脚步

微信必将是腾讯未来的新土壤,就如马化腾等腾讯高层在内部会议上所说的——微信不是增量而是一种迁徙。但也正因为如此,在今天,它需要的恰恰是谨慎小心地寻找用户习惯、用户价值、与自身想象力扩展的微妙平衡点。比如谨慎的引入品牌营销,小心的构建第三方内容推动,把每一步都迈向用户价值而不是自身的价值变现,让用户跟随微信的习惯变化,每一步都是正循环而不是兴奋尝试后的恼怒和抱怨。

一个如 QQ 那样要释放十年价值的产品,越是面对无限可能,就越要约束自己的想像。能做到这一点,腾讯才是更令人敬畏的力量,也必将拥有更了不起的未来。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