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新闻编辑室

摘要

当新闻的引爆已经开始向社交网络转移,新闻媒体的地位何在?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单纯的信息本身并不能真正让我们看清一个事件,但更重要的是对于信息的组织和整理,特别是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未来的新闻编辑室,无论在什么平台上,都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新闻陈述,而是更多的深度挖掘。

如果你对新媒体的未来这个话题感兴趣,欢迎参加将于 8 月 16 日举办的第 32 期极客活动 - “新形态的媒体力量”。我们邀请到了国内新媒体领域的优秀实践者们,分享他们在新形态媒体上的尝试,共同探讨新形态媒体的力量所在。

对于今年夏天 HBO 的重头剧《新闻编辑室》(the Newsroom),我有一种复杂的情绪。一方面,看到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们追踪重大新闻,借助各种渠道寻求相关信息,最终完成成功报道的情景时,我们不能不对新闻行业产生无比的尊敬;但另一方面,当对比上月 Reddit 上一位用户利用社会化媒体的信息,整理出一个不断更新的、详尽的美国科罗拉多州蝙蝠侠上映期间发生的枪击案的完整事件贴时,却让人不得不感叹新闻编辑室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模式是否已经日薄西山。

当我们观看新闻报道时,我们看到的是什么?

相信很多人已经习惯通过微博、社交网络、新闻社区等互联网服务获取最新的新闻动态,无论是近期国外频发的枪击案件、热门的奥运消息、还是国内持续整个夏天的恶劣天气。对于他们来说,新闻意味着来自事件亲历者直接的状态信息,是一个事件从发生、进展、到最终结束的整个过程。但与此相对,无论是在传统的报纸、杂志,还是广播、电视新闻报道里,我们看到的还都是记者们在接到新闻选题、任务分配、联系相关人员获取信息、最后制作播出的产品,最后看到的是一个过去新闻事件的静态快照,新闻的内幕则是一个不透明的黑匣子。

有人会问,这对于读者来说重要吗?毕竟大多数读者对于新闻的需求仅仅在于得知该事件而已。但即使你并不在乎一个新闻事件是如何演进的、事件背后的细节是什么,新形态的新闻传播方式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Newsroom 2.0

对于两者的区别,以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参与“新闻”的人从传统的、专业媒体人,扩展到了整个公民领域。

开放的新闻渠道

源于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新闻媒体在新闻来源上一方面力求可靠性、另一方面却在来源上受到了一定限制。对他们来说,新闻的主要来源均来自机构的既有关系网络:各大新闻通讯社的新闻专线、相关机构联系人、不同地点的驻地记者、来自现有读者和观众的新闻线索。但一个机构的关系网络总是有限的,许多潜在的新闻来源可能会被错过,同时由于新闻节目、版面、人员的限制,许多有价值的新闻参与者也可能无法得到发言的机会。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过去被媒体垄断的新闻发布渠道得到了解放,几乎所有人都拥有了直接发布消息的能力。像过去那样,只能通过媒体渠道才能将消息发布出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正像不久前的美国柯罗拉多州枪击事件中,许多亲身经历这一事件的人或通过博客、或通过各种社交网络渠道将自己的故事发表了出来,而这些都被 Reddit 的用户聚合起来,以一个详尽的事件时间线呈现出来,并标注了所有的消息来源。这可谓是充分利用了社交网络的新闻来源,同时也让新闻变得更加透明和可追踪,而非我们很多时候常常见到的“据内部人士表示”。

当然,这一渠道也开始日渐被各家新闻机构所采用,在获得确认的前提下,来源于互联网的用户提交内容也可能获得与传统新闻线索类似的地位。Newsroom 里也讲到了一个在埃及革命时,通过社交网络寻找到本地公民记者进行报道的戏剧故事。

更轻量、更灵活

当我们看到少数几个用户就可以在 Reddit 上整理出一份高质量的新闻追踪、发起一场精彩的个人访谈时;当我们看到 NPR 的 Andy Carvin 以一人之力为自己 Twitter 上的关注者带来第一线的阿拉伯革命动态时;当我们看到一个普通人可以通过 Storify 整合梳理某个事件的发展脉络时,我们会想:传统新闻媒体那样拥有大量的维护员工是否真有必要。

有一点我们需要明白,对于一个精良制作的新闻节目来说,必要的员工数量是不可缺少的,而对于广大的新闻消费群体来说,这也是他们消费新闻的最简单的途径。但也正是因为时间档、版面的制约,造成了许多媒体在操作新闻时并未实现最有效的效率。为什么必须要在一个特定时间进行新闻播报,而不是在相关信息和采访条件都具备时马上开始报道?这其实在 24 小时新闻频道中,已经获得了比较好的解决,但网络媒体无疑具有更大的自由度,能够更加灵活的根据新闻的实时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安排。我们还可以想见一定会有人利用 Google Hangouts,邀请社交网络上的相关人士进行最为实时的视频报道,这在技术上已经完全可以实现,而在不久之前对于专业人士来说这都可谓是一个不可实现的任务。

媒体“中立”

媒体的中立是一个神话。一方面,很多媒体被所谓的“中立”束缚了手脚(如纽约时报曾经因为在报道中使用“Torture”被指不够中立,批评者认为“Harsh interrogation”是更合适的一个词语),但不发表观点并不意味着更加可信,很多时候一个事件的两个视角并非同样分量,媒体的力量在不表态的“中立”制约下大大削弱;另一方面,由于政治、经济、员工个人因素,媒体其实难免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性或是企业倾向性(如美国的 MSNBC 与 Fox 就明显属于两个不同的政治阵营),这在存在多家不同观点的媒体的环境下并非不可接受。但对于大多不会同时查看多个新闻媒体的观众(读者)来说,这些权威媒体的新闻对他们的导向却会造成与现实的巨大的偏差。

而对于网络时代的公民记者来说,通常情况下,个体的声音对群体的影响远不会达到传统媒体的深度,同时在群体的力量下,错误的信息往往能够比传统渠道下更快得到发现和纠正,这使得这一方式会更接近于理想中的新闻中立(但又并不是没有态度)。

新闻不是一个结束的产品,而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因此,在我个人看来,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出现偶尔的错误并不是不可接受的,对于专业新闻人来说也是如此。其实以 Google 为代表的 Beta 文化也可以应用到事件不断更新变化的新闻行业,持续的更新和纠正对新闻来说也许才是更重要的东西。

未来的新闻编辑室

新闻的初始引爆明显已经开始向社交网络转移,这是传统突发新闻的报道者们需要关注和调整的。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单纯的信息本身并不能真正让我们看清一个事件,但更重要的是对于信息的组织和整理,特别是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

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 Reddit 的新闻讨论、Storify 的新闻整合,还是新闻专题报道、甚至是论坛上的新闻资料整理,他们所做的其实是同样的事:为读者(观众)理清新闻的脉络,筛选重要的信息进行呈现,挖掘新闻背后的深层次背景,提供新闻的后续追踪。未来的新闻编辑室,无论在什么平台上,都不会仅仅是简单的新闻陈述,而是更多的深度挖掘。

这,对于专业的新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