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音乐革命

摘要

当前的云音乐服务主要有两种模式,一为云端音乐存储服务,一为云端音乐订阅服务。已经有 Amazon,Google,苹果等多个玩家。尽管云音乐产业还面临不少阻碍,也受到传统唱片商的限制,但是云音乐产业无疑将延续其迅猛的发展速度。

科学美国人杂志最近发表了一篇有趣的文章,早在19世纪末,一家名为Théâtrophone 的法国公司利用电话线路在巴黎搭建了一个音乐收听、订阅服务。用户可以通过公共场所的专用电话付费收听,也可以足不出户,在家中悠然的欣赏音乐演出。这一服务其实是利用布设在各个音乐剧场的麦克风将音乐实时的传送到用户终端,在现在的我们看来这也许太过蹩脚,但在那个没有无线通讯、没有智能设备的时代,这无疑是一个天才的想法。

header

有趣的是,这一模式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是如此的熟悉。仔细想想,这与现在开始流行的云音乐服务如出一辙:用户都需要付费来收听音乐,都依赖某种通讯网络进行,(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本地存储介质,在音乐爱好者的耳中,音质都差强人意… 如果从1892年算起,从基于电话线路、到无线电波、再到互联网,类似的云音乐服务其实也已经历了超过百年的发展,谁能说现在不会正好到了其成熟的时机呢。

随着Amazon先发一步推出Cloud Drive,Google紧随其后的Music Beta,以及的Apple 音乐同步服务,云音乐仿佛进入了一个火热的发展时期。纵观当前的市场,无论在订阅式在线音乐服务(如Pandora、Rdio、Spotify、Mog等)领域、云端音乐存储服务领域的激烈竞争,还是社交巨头Facebook在这方面表现出的兴趣,都表明了云计算的浪潮即将在音乐领域掀起一波革命。消费者、唱片商、音乐家们对这一革命会做何反应呢?音乐消费的未来将会是什么一番光景呢?

一、何为云音乐服务?

what

当前的云音乐服务主要有两种模式,一为云端音乐存储服务,一为云端音乐订阅服务。

前者允许用户在云端存储自己的音乐,并能够通过众多的互联网设备进行访问;后者则是指用户通过订阅,在线任意收听自己想听的所有音乐的服务,两者各有利弊。

总体来说,与传统的本地音乐模式相比,云音乐服务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便利,用户无需在本地设备上保存实际的音乐文件,即可在任何地方、任何设备上收听音乐。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在于用户必须拥有稳定的网络连接,为应对这一问题,当前很多云音乐服务都提供了不同的本地缓存功能。

二、群雄逐鹿

Amazon Cloud Drive

amazon

在众多互联网内容巨头中,Amazon首先推出了自己的云音乐服务Cloud Drive。正如其名,Amazon的这项服务按需求为用户提供了在线的存储空间,供用户上传自己的音乐,并从任何互联网设备上访问和收听。(严格来说,这项服务其实可以支持任何类型的文件,而非局限于音乐文件,但从Amazon目前提供方便的音乐上传工具、专门的手机音乐客户端,但普通文件上传却不够方便、未开放第三方API的姿态来看,这一服务的重心显然偏向于音乐服务。)

用户初始拥有5G的免费存储空间,如果想要更多的容量能够方便的付费进行升级(年费从从20美元/20GB到1000美元/1000GB不等)。此外,用户在其音乐商店购买的音乐自动通过云端获取,不会占用额外的存储空间,Amazon用户在其音乐商店购买任意一盘专辑即可免费获得一年的20GB存储空间。对于长期以来被iTunes惯坏的消费者来说,这些无疑都是吸引其转向在Amazon购买音乐的巨大动力。

Amazon推出的云音乐服务采取了存储模式,而非订阅模式无疑是因为订阅模式严重的影响其自身音乐商店的利益。总体来看,Amazon的这一策略其实相当符合其整体的发展,既能通过云音乐的概念拉动更多的音乐消费,同时对其云存储服务的发展也具有隐性的促进作用(从技术上来说,Cloud Drive其实是其S3服务的另一版本)。而最近Amazon斥巨资发起的0.99美元购买Lady Gaga新专辑,以拉动云音乐服务的营销如此成功,Amazon的强大服务器在广大歌迷的热情下也不堪的瘫痪了。对Amazon来说,只要用户基数上去了,必然会有更多的用户会愿意停留在Amazon的生态圈中,这无疑具有更大的价值。我们在Amazon推出的Android App Store上也能看到类似的策略。

但由于与唱片商没有达成一致,Amazon的服务要求用户必须物理性的上传自己的所有音乐,而无法实现扫描曲库、自动在网上进行镜像的方案。这一方面使得用户必须花费相当长的时间上传自己的音乐文件,另一方面Amazon也需要在自己的服务器上保存同一首歌的多个版本文件,这是一项费力而无奈的选择。

Google Music Beta

google

Google I/O上的一个重头新闻无疑是Google Music Beta的推出,对Google来说这是一项迟来的服务,我们还记得在一年前的同一会议上Google就宣称即将推出该服务。和Amazon一样,Google与唱片厂商的谈判显然无法达成一致,有消息称Google已经对唱片公司开出了1亿美元的开价,但最终因为Google搜索的版权争议而失败。这也注定了Google推出的这项服务与其最初设想的不同,是一项残缺的服务。

目前处于封闭测试阶段的Google Music Beta与Amazon的服务类似,免费提供20,000首歌的在线存储空间(正式版是否免费还未知),用户将自己的音乐文件上传后可以通过网页和手机客户端收听。相比Amazon,Google Music的界面更便于用户使用,但在上传的文件格式方面则比较受限,仅限于音乐文件。当用户使用手机客户端时,其可以选择文件缓存到本地,以应对没有网络连接时的收听。

Google Music最大的前景来自于其与Google整个生态系统的整合,考虑到Android手机的飞速发展,以及新发布的Android @ Home,我们可以畅想一个无处不在的无缝音乐体验。但在目前阶段,其缺陷也是相当明显的。与Amazon一样,Google Music同样需要用户上传自己的所有音乐文件,这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此外,Google Music云端的音乐无法下载到本地播放,而仅仅缓存的方式对很多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这也许与Google没有自己的音乐商店、以及未获得唱片公司授权有关。

Apple iTunes Match

apple

在6月7日的WWDC大会上,Steve Jobs发布了传闻已久的iCloud服务。与之前透露的消息不同的是,音乐服务仅仅是iCloud的其中一个部分。

Apple的音乐服务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单纯的多设备间音乐同步,这仅限于在iTunes上购买的音乐。与Amazon必须在其Cloud Drive推出后购买的音乐才会自动保存在云端不同,Apple的服务让用户可以同步自己在iTunes上购买的所有音乐,无论是iCloud之前还是之后,而这一切都是免费的。服务的另一部分名为iTunes Match,会扫描用户本地的所有音乐文件,如果其中有用户在其他地方获取的音乐,iTunes会将其镜像到云端,并转换为高质量的版本,只有在用户的音乐库中音乐在iTunes商店中没有时,iTunes才会上传实际文件以供同步,而这一服务只需一年25美元的费用。

有趣的是,iTunes Match并不在乎用户的本地文件是从何处获取的,即使是盗版而来,用户只要上传本之后再次同步,所有的音乐都变成了符合版权的正版音乐。这一举动乍一看仿佛是在鼓励盗版,但仔细想想也并非如此。即使用户上传的是盗版音乐,但是由于缴纳了每年25美元的费用,唱片公司相当于从过去无法获利的盗版音乐中找回了一部分损失。虽说有人萌生了下载盗版-上传iTunes-同步并正版化的念头,但对于大多数西方用户来说,现在正版音乐的购买已经相当的简单便捷,而价格也已经可以接受,盗版音乐的比重已经大大下降。长远来看,这一服务对唱片商是有利无害的。

Apple的服务之所以能够省去文件上传的一步是因为其与唱片商签署的合作协议。这多少有点讽刺,就在不久前,唱片商们还因为iTunes的垄断造成自身控制力下降而与Apple处于极度僵持的关系中。Amazon、Google绕过唱片公司的做法反而帮了Apple一个大忙,使其成为了唱片公司最后的救命稻草,这也许是Apple与其谈判如此顺利的原因之一。而这一功能其实也是Google和Amazon在与唱片厂商谈判失败前最希望拥有的功能,在这一角度,Apple的服务具有明显的优势。

然而Apple的这一音乐服务依然有其缺陷:用户必须将音乐下载到设备本地,而不能实现流媒体播放功能。苹果提供的实际上只是一款同步服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云音乐服务,在容量有限的移动设备上这无疑是不小的一个局限。在这个角度,苹果的服务其实与之前的期望相差甚远。

除此之外,市场上还有如mSpot等一些小的在线音乐存储服务,提供类似的功能。

三、阻力

对于这种单纯的云端音乐存储服务,用户真会有如此大的欲望使用吗?

诚然,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他们可能还是保有着拥有音乐的概念,但是他们毕竟已成为少数。随着如Rdio、Mog、SPotify、 Pandora、Zune Pass这一类的订阅音乐服务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普通用户已经不再那么执着于“拥有”音乐文件本身了,只要他们能在任何时候听到自己想听的任意歌曲,那么拥不拥有 一个文件已经不具有什么实际意义。

weakness

据统计, 订阅式音乐服务的用户预计到年底前可达到590万,而到2016年更有可能超过1亿6000万。不过这一类服务当前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相对比较昂贵的月 费、即使有离线缓存文件,在取消订阅后也无法继续播放等问题,这些问题大多都是唱片厂商所施加的限制措施。有趣的是,对国内用户来说,这一类服务也许具有 更大的吸引力。毕竟由于盗版的泛滥多年,国内用户的本地音乐文件中正版所占比例可以说是少的可怜。而随着对盗版下载的打击力度的加大,版权问题相对较少的 音乐流媒体服务的流行度在近两年获得了较大增长。

此外,云音乐服务还在另一个方面遇到了不小的障碍。如前所述,这类服务都需要有稳定的网络连接,但就算人们愿意将自己手中旧有的无法连接互联网的音乐设备抛弃,世界各地的互联网提供商们最近开始对无线网络实施的流量限制措施却对云音乐服务来说无疑是一片阴影,毕竟云音乐服务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在手机 等移动客户端上的应用。虽然各家云音乐服务商在手机端都采取了一定的流量优化措施(如国内的豆瓣FM在手机上收听一小时的流量大概是40M,同时还采取了 连续播放一段时间后自动停止的机制,以防止不必要的流量超标),但在手机上各种应用越来越依赖网络的现在,流量限制仍然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个人来说,我很喜欢微软的ZunePass服务,用户即可以在线收听海量的音乐,也可以将任意数量的音乐下载到本地播放(下载的音乐有一个月的离线播放时间限制,但用户每个月都可以选择 10首音乐永久的保存到本地)。这其实是一个很优秀的云音乐模式,但由于Zune硬件的不够流行、以及地域的限制没有获得大众的广泛接受。

Facebook最近与Spotify的合作传闻也让人非常感兴趣,联想到不久前Facebook与华纳等电影厂商联合推出的电影租赁服 务,Facebook明显正在致力于成为用户在互联网上的绝对中心。据悉,Facebook于Spotify的合作可以让用户通过Facebook网页来 控制和选择音乐收听,此外这一合作还能够允许人们在Facebook上与好友一起收听音乐,这一模式无疑大大加强了音乐领域的社交体验。音乐+云服务+社 交,这一前景让人着迷。

fb-spotify

四、利润,利润

说到底,我们看到当前云音乐中存在的大多数问题都来自于唱片厂商的限制。互联网时代的唱片销量下滑是明显的现实,据统计2010年全球唱片销量下滑 了13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也难怪唱片厂商会对基于互联网的音乐服务采取消极的态度。但云音乐模式其实很有机会成为其收复失地的一个机会,至少他们能够 通过授权协议等方式重拾一些对音乐发行的控制。

唱片厂商与Amazon、Google,乃至Spotify的谈判为何如此艰难我们无从得知,但这确实是其未来必须解决的问题。按旧有的思维来运营互联网时代的产业必然是失败的,希望其能够尽快从那无法打赢的战场撤离,真正从互联网的新角度来对待这个产业。

profit

对于音乐人们来说,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更少的依赖渠道商的限制,直接与听众们直接的沟通和互动,甚至独立发行音乐。在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消费者的最终胜利必然会带动音乐人的成功,而非反之。

无论云音乐服务当前前景如何,也无论哪种模式能吸引更多用户,云音乐产业无疑将延续其迅猛的发展速度。在移动设备上消费音乐的用户已经有了飞速增长,希望我们能够实现一个随时随地畅听音乐的未来,而不是被那些人为的因素所限制。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