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算法用到更有意义的地方

摘要

在人们用 AI 改造一切的潮流里,农业能不能再多被关注一下?

拼多多一直有个奇怪的现象——每次和管理层交流,我发现他们最终都会说到农业这件事儿上。

半年前,他们拉着我去看他们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农业大学联合举办的「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的初赛答辩。

我对农业研究不多,一开始有点莫名其妙。因为一眼看上去这好像就是个拼多多赞助的活动,但有意思的是,这件事据说是拼多多的最高管理层亲自拍板、亲自推动的,又找来了院士、长江学者坐镇。他们在这件「小事情」上反常的深度参与,让我产生了好奇。

谁来当「新农人」?

前不久,这个比赛的决赛刚刚落幕。从初赛到决赛,我断断续续关注了半年,看到了不少以前不了解的农业故事。比赛完结时,自己觉得还是有些收获的。

这个比赛让我觉得有趣的是,召集了全球不少青年科学家、以及顶尖农业人士展开了一场草莓 AI 种植挑战赛,说白了就是 AI 组的青年科学家们要琢磨怎么用代码远程「种出」好吃、经济的草莓,甚至要比农业专业人士种得更好。

有几支队伍让我印象很深刻。AiCU 队的 7 个人全程都在荷兰远程参赛,他们的专业分别涉及电子工程、机器学习、数学等不同学科。在这个比赛之前,他们没有种草莓的经验,但最终竟然还拿下了第三名。

算法远程控制下,在「空中」长出的草莓

一支叫「红海行动」的队伍,他们在初赛中,提出了利用机器人来实现在合适的时间自动精准地采摘草莓的方案,进而提升商品果率,减少人力成本。不过因为算法是这次比赛的重点,他们也遗憾没能进入决赛。

我记得还有一支队伍直接拿着电脑在农地里远程答辩,背景就是果园。那位 1996 年出生的队长拥有自己的果园,目前还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读研,志向就是「将农业和智能化结合」。这可能是我见过最接地气的「科技答辩」。

过去这么多年,互联网、智能硬件、AI、新造车领域,热闹非凡、人才辈出。但我发现不同背景的年轻人如果把科技应用于农业,想象力也是相当可以的。

其实我曾经和几位在农业领域的创业者探讨过,科技创新能在农业怎么发挥的问题。他们的观点非常一致:中国农业生产的瓶颈在于人才与技术。

如今农村中正出现「三化」现象,比如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和农村空心化。未来没人种地首先就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人才就更别提了。

但这样下去是令人担忧的,因为中国农业本身属于「小农经济」,98% 的农民都是在小于 2 公顷的田地里作业,土地割裂,要实现规模化、数字化种植,难度很大。说到底,终究还是得交给新一代的年轻人和科技,去最终解决这个问题。

这次挺热闹的赛事,真正能解决多少问题我不好说。但至少,这让我看到了在农业领域一批手里有技术,脑子里有想法,心里有野心的不同学科背景、经历的年轻人。

当我们看到远程 AI 种草莓、农场里的主角变成了机器人的场景时,我觉得也是件看得到一些新的期待,甚至很酷的事情。

未来在根源

今年疫情带来外贸受阻,很多水果只能在国内销售,结果我发现买到的国内水果变得好吃又便宜。

过去,家人网购水果抱怨最多的就是,买回来的水果,即便是同一个产地的,但每一次的口感可能也有所不同。

这是个普遍问题,过去基本上无解。因为人工种植很难保证每次种出的水果大小、甜度是相同的,毕竟每个农民的经验、习惯、环境变化是不同的。但这样很难让水果形成标准化、品牌化。

长此以往的结果,就是农业并不能真正享受到互联网发展的红利,这些贡献主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农民,总是处于价值链条的底端,很难分享消费侧这些年巨大的效率提升和价值成长。

同时,不稳定的品质。很可能让人买过一次,就不再会尝试第二次了,这也是困扰电商平台和农户的问题。虽然很多互联网公司在流通环节进行投入,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水果损耗,但也治标不治本。

我查了下资料,截至 2019 年,中国农产品流通各渠道占比调查中,电商渠道占比其实只有 2.8%,这预示着确实存在着巨大的流通渠道变革空间。

但是如果不在供给侧改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没有人力留存和人才留存,最后可能只会是流通环节价值链收紧带来的效率提升,这种不是全价值链获益的效率提升,只会是个「半吊子革命」。

因此,即便是电商平台想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最终也还是得回到「根」上,那就是种植环节。

云南昆明,每支 AI 组决赛队伍都会配备一个独立的智能温室大棚

怎么能像工业流水线一样生产蔬菜、水果?据我了解,国外从上世纪 60 年代就开始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农业上的探索。有学者开发出基本作物生长模拟器,通过光合速率对于粮食产量进行预测。

而这次认识了几位农业专家后,他们说这些技术中国不是没有,但实际落地有限。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高额的数字设施投入与农业的微薄利润之间无法平衡,导致停留在「面子工程」。

这件事最终还是要用商业和市场去解决,从过去的经验看,第一步就是要来点新鲜血液,新的 Player,会带来新的思路。

比如这次「农研大赛」AI 组冠军的 CyberFarmer·HortiGraph 联队比赛过程中建立了一个草莓知识库,将种植草莓的相关数据标准化成知识。比赛结束后,他们计划向全国草莓种植户开放,使小农户也可以获得顶尖专家的种植经验。

智多莓队研发的数字农业系统,已经应用在昆明滇池旁的草莓大棚里

来自云南的 AI 组亚军智多莓队,这支横跨农业科研、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复合型团队,在商业化上更进一步。他们在比赛过程中验证了数字农业的可行性,便成立了公司,用 AI 来帮助草莓种植户解决种植问题,甚至已经在昆明滇池旁与一百多户草莓种植户完成签约。而受这次比赛的启发,AiCU 队也已经决定待疫情结束之后,回国创业。

其实对于中国「大国小农」的情况,数字化更多是生产模式的改变,不一定非要依赖非常「高精尖」的传感器、探头,它本质上是一种探索,探索用新技术帮助小农主体的生产经营方式带来改变和提升。

以前人们总说,我国农业领域是人力流失,但在我看来,可能说「人才」流失更准确。

人力不够的根本原因是农业不够赚钱,不赚钱当然也没有人才愿意在这里「淘金」,智慧的聚焦就不够,创新也难以发生,对资本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所以生产力就难以提升和跨越。农业的升级,确实需要从人才和科技的「冷启动」开始,需要有人推一把。

当互联网语境被讨论大数据杀熟、信息茧房、算法公平的情绪所填充时,田间地头同样需要数据和算法,需要年轻人带来的新思路。

科技降维,农业才能升维,这件事值得多些关注。对带头推动这件事的拼多多,虽然开始的时候我看不懂,但看完这半年的故事,我愿意给个五星好评。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