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创新业务事业群总裁朱顺炎:大组织土壤中,创新如何发芽结果 | IF X

摘要

让年轻的想象都能被看见。

阿里巴巴在今年迎来了它的第 20 个生日。从 1999 年马云在家中向十八罗汉进行那段慷慨激昂的演讲开始,阿里在 20 年间一步步长成了如今的庞然大物。细数中外,不论是科技企业还是非科技企业,有大公司病的大公司不在少数,在大组织中推动创新也相对不易,但阿里好像不一样。

今年 6 月 18 日,阿里巴巴进行了一次组织架构调整,调整的首要目标是业务创新。在张勇的内部邮件中,第一项就是重组阿里创新业务事业群,任命朱顺炎担任总裁,负责 UC 及旗下移动创新业务、天猫精灵、阿里文学、阿里音乐等。

朱顺炎在软件及通讯行业有丰富的创业经历,曾任 UC 优视首席运营官,随 UC 并入阿里巴巴而加入阿里,先后任阿里集团阿里妈妈事业部总裁、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阿里大文娱新媒体业务总裁(阿里大文娱 UC 总裁、阿里大文娱创新业务总裁,阿里音乐 CEO),并于今年 6 月担纲阿里创新业务事业群总裁。

在 12 月 22 日 GeekPark IF X 极致成长论坛,朱顺炎恳切地复盘了他 22 年创业生涯中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并道出了阿里创新的秘密。

以下为演讲实录,经极客公园编辑整理。

各位早上好!

我在阿里的花名叫老顺,是一直都顺利的意思。因为创业者们,包括我的创新业务事业群的很多年轻人们,都需要顺利这个祝福,所以我给自己取了一个花名叫老顺。

我 20 年前在武汉做自己的一个创业公司,但是我和大家可能有点不一样,我的这个创业留下了一个很鲜明的印记,在武汉光谷创业街留下了一个创业明星的手印,这个可能是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情之一。

回想起创业的经历,首先肯定没那么苦,其实创业的过程是很让人开心的,但是也有很多遗憾,我把这个过程和大家回顾一下,我作为一个创业者得到的一点点感悟。

我创业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基本上是串行发生的:

第一阶段:做好小事。

我记得很清楚,2004 年的时候,我在做手机 SP 的业务。运营商朋友们可能都知道,我当时做的是发送图片到手机的业务。当时我第一次知道,要把每个月的计划收入分解到最后的发送成功率,这么简单的一个小事我们以前真的没做过。

我们以前做企业的时候,基本上说我希望一个月收入 10 万块钱,然后大家去干吧,但是事实上我们需要扎扎实实地是把这 10 万块钱分解成需要多少用户看到发送页面,之后有多少的点击转化率,这些点击的转化率会变成多少的付费量,扣费以后,你真正能够收到多少钱,还有一个收费率。

这个事情对我的启示非常大。我也是名校毕业,也觉得自己很聪明,但是一开始做一个事情的时候,居然连这种简单的算账都要在我创业大概三四年后才能实现,这是我身上发生的一个惨痛的经历。

当然做好了这个小事以后,我再也不犯这个错误了,很遗憾的是我接触的很多创业者朋友、我的同事们可能还在重复犯这样的错误。

第二阶段:把握趋势。

我做很多小业务以后,其实有些迷茫。为什么很多气势磅礴的故事都是在人家那里发生的呢?为什么那些好事都不在我这里出现?为什么我拿不到大额投资?

我试图检讨了一下自己的经历,我发现很多事情我并没有长远的理想,缺少对未来的判断,并没有去想未来的趋势是什么。

所以,在 2005 年左右,我痛下决心,开始做手机的软件,这个时候我开始艰苦的探索创新,而不是说只是为了做一个生意,因为做这个事情,我才得以认识俞永福,加入 UC,才得以在后来进入阿里。

所以说趋势比人强,这个事情是切切实实发生的,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太注重自己的左脑和逻辑了,我们没有充分开发自己的右脑,没有了想象力,我们没有自己的理想,后果是很可怕的。

第三阶段:建好组织。

在阿里的这几年,我当然也做了比较多的业务工作,比如阿里妈妈的广告、UC 近几年的信息流产品等,但是我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是我为什么没有马老师成功。我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下属、同事都觉得我在给他们讲笑话。

但是我前面是创业小明星的时候,我是 1997 年开始创业的,而且我的第一个创业公司就成功了,这个公司存活了 20 年。马老师 1999 年才创立了阿里巴巴,结果大家都知道。仅仅是前面我没有把握趋势,难道就因为这个事情没有那么大的成就吗?

但是,我们要看到阿里巴巴并不是在把握趋势,阿里巴巴更多的是在创造趋势,更多的是以自己的理想开辟了这样的一个新的市场。

所以,我在考虑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我现在慢慢找到了,就是建好组织。我听马老师讲各方面的思考,得到的一个最大的启示就是,所有的环节、所有的东西我们一定要同时去做。阿里讲做既要、又要、还要,我们在一个组织里面要把团队培养好,还要把业务做好,没有业务团队就散了,就烟消云散了。我们还要把文化做好,没有文化的公司不可能传承,不可能走得很远。业务会死的,科技公司没有哪个业务能干几十年,永远在风口浪尖上,没有哪个人说我不退休、不去转换工作,强韧的只有文化。

这几个要素同时做到,这个组织才建好了。我工作 20 几年来,如果我还有点感悟、自己想法的话,大概就是我刚才说的那三段经历,但是在我身上很遗憾的是这三段串行发生,我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了。如果上帝再给我一次机会,我重新做一遍,我愿意在 10 年内把这个事情全部干完,但是我现在干了 22 年了,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我现在在阿里的创新事业群,我把我们的理想、愿景总结了一下,让年轻的想象都能被看见。这里面有两层含义:

第一,年轻的同事,我把他们称之为造风者。我们年轻的同事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对这个世界有很多理想主义,想要解决很多社会的问题,这时你就已经在路上了。但是在一个大的公司体系里面,可能年轻人发挥的余地相对来说是比较小一点。

这个在座的各位大家都仔细想一想,我们这些 CEO 自己创业的时候大概是多少岁,我 1997 年创业的时候是 25 岁,何小鹏做 UC 的时候 28 岁,我们就是这个年纪,在这个年纪的时候我们只要大胆地去做就好了。

所以说,我的理想是让阿里那么多的年轻人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够去做,能够在做的过程中成长。

第二,现在的科技发展以后,我们的年轻人、每一位社会成员,他手里拥有了很多先进科技工具,原来我们每一个人有一个智能手机这是不可想象的,买一台电脑要很多人凑钱才能买。

工具的发展赋予了每一个有创造性的年轻人更大的能量,这就是我们现在谈 UGC、自媒体,谈所有内容产业发生本质变化的核心原因,因为我原来的业务范畴还是属于在 UC 的阵地在做延展,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世界上的这些年轻人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事实上过去一年多来我们有很多好的产品涌现。我推荐大家去玩儿一玩我们的夸克智能搜索,也可以去玩儿一玩我们的唱鸭,在年轻人中间非常的风靡,真是完全解放了大家在音乐上的创造力。

我们如何做好创新?创新其实是每一个公司都要思考的问题。科技企业做的都是无中生有的事,是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的事情你要创造出来,这个听起来是一个伪命题,但是我想说的是,我给大家不是心灵鸡汤,我是扎扎实实要解决什么问题,在我们体系里面我们要做好什么事情,我们创新的力量才有可能涌现、有可能做好一些新事情。

首先,我们一定要相信年轻人,刚才已经说了,在我的眼里我对年轻人的看待方式:

第一,看他的长处,我们不要去挑他很多的短处。他的长处是他前进的动力,让他的长处发挥到最好。看他的成长,他的成长速度决定了他的高度,这是我在实际的运作中一些比较切实可行的经验。

很多当 CEO 做企业领导的,一上去他更多扮演的是一个大家长的角色,像教育小孩一样,你这不行、那不行,你要这样、那样。我更多的是扮演一个导师,不是让你一定怎么样,而是说我认为你这样会更好一点。

然后大家在实践的过程中你再慢慢地检验、体会,我们的年轻人就会成长。

第二,我们要遵循业务发展的规律,做企业家有一个毛病,我的想法就是天底下最好的想法,别人的想法可能就有问题,这样的会扼杀自下而上的创新力量,等同于这个公司就是你自己的创意在发挥作用。

但是,一旦你的创意失灵的时候,问题就来了。我觉得两者都要结合,在发挥年轻人的创造力的同时,也保留原来的做法。如果说一个领导者在创新、创造力的高峰,我们要鼓励你做更多的创造,给更多的资源让你去创新。但是,如果你不在高峰了,我们还有年轻人的力量在那里支撑进一步的成长。

所有的业务我让它从零开始,我从来不相信一种说法是,我的生态里有多少个产品,这几个产品怎么产生化学反应,然后就怎么样了,我从来都不相信这些话。

所有的事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从小长到大的,小的只要是健康的,他的生命力就非常的顽强,堆在一起的东西看起来是庞然大物其实不堪一击,这是我对业务发展的一个内心的想法。

第三,发挥优势,现在我们在大的体系里面做创新,可能很多的同学都会说大的体系里面做创新太难了,有很多问题。我想我挂着这个名头我怎么去给集团交出一个好的答卷。这里的优势我觉得首先是公司的价值观,我们很多的公司会说客户第一。

在阿里、在我的创新业务事业群里面,客户第一就是用户价值,我们只要把用户价值做出来我们就做到了客户第一。现在这个反而是我们团队的长处了,因为我的团队没有生存的压力,我说你们反正做创新的东西工资也不减,我也不用 KPI 去考核你或者怎么样。

我们只是天天在探讨,你解决了用户的什么问题,解决好了没有,一步一步地往前做,可能很多的创业公司的同学们,大家现在的创业环境里面,生存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我们要有很多的精力才能做用户价值。

我和很熟悉的朋友,他们正在创业的,他说他有 60%、70% 的时间,花在怎么维持公司正常运转这个事情上,而不是花在用户价值上。这个构成了我们做集团创新的一种优势,当然这个优势也要建立在将来不断的交出完美答卷的基础上,一个组织没有业务、没有成功,这个组织就不存在。

最后说一下今天我来最大的目的和内心的期望,我把正在创新之路努力的同事们叫造风者。

第一,「造」是创造这个世界上从来不存在的事物,创造用户价值。第二,「风」是风口,要形成社会趋势,解决社会问题,要有理想主义。

显然造成风者这个定义不是为阿里创新业务事业群的同事专门准备的,实际上是在座各位,包括我自己,是我们身上的标签。我们应该全力以赴,去做好造风者。但是做好造风者不容易,做好造风者就必须做好业务,我们必须要在做业务的同时做好文化。业务的事情一步步往前走,代表了扎扎实实的路径;文化的事情、团队的事情代表务虚,这个「虚」代表了将来造风者发展、队伍成长、业务成长的空间。

回想起来,我当年做业务就是在地下匍匐前进,所以说最终丧失了空间。今天我站在这里,极客公园是国内最好的创业社群组织之一,我觉得和我们的理念非常相像。希望将来和极客公园有更多机会,和大家在一起,我们务虚抓住空间,扩大空间,不管是时间上的空间,还是业务的张力;务实的业务,我们一步步找路径走过去,然后大家成为这个时代的造风者,成就你们自己,也成就整个社会,谢谢大家!


图片来源:VPHOTO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