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年三十,在一年的最后一天里,我们想回顾一下去年花了我们最多时间的一件事儿。
2019 极客公园创新大会,如果简单地算一下,近 50 个员工 3 个多月加班加点,前后可能花费了近 50,000 小时,而 3 天的大会,每天 8 小时的呈现,换来的是每个观众的 24 小时。究竟是什么值得我们花费这么多时间和心思?答案可能都在这个开场视频里:极客公园邀请了几十位创新者、企业家演讲分享关于创新的思考,布置了好几处需要大家探索、众包完成的互动装置,还有半开放的 IF Stage,这些形形色色的环节只想告诉大家一件事情:思考,是一件美妙的事。
为了用最直观、简单而又特别的方式向大家传达这个信息,极客公园和新媒体艺术家任远合作,把思考数据化,把数据可视化,便制作出了这支开场视频。
1 月通常是北京最冷的日子,也许因为临近春节,又是难得的周末,被窝、暖气往往更有吸引力一些。而在 1 月 18 - 20 日这三天,北京 751D·PARK 北京时尚设计广场却是另外一幅景象——
每天上千名观众座无虚席,不是什么时尚活动,没有娱乐明星,他们在参与一场「有点严肃」的会议——聊「科技给世界带来的变化」,探究「商业创新的本质」,学习「人和企业成长的方法论」,从他人的思考中开始自己的思考。
这些观众中,有刚下早班飞机,拖着行李箱就奔赴会场的:
有受伤了还绑着绷带,也绝不缺席的:
有早上 6 点就到签到处排队的(9:30 才开幕):
也有连续来了 6 年的「老极客」:
当然更多的是年轻的,对创新心怀憧憬的,认真与台上的演讲者「思维碰撞」的「极客们」,他们或共鸣,或思考,或记录,或与朋友们及时分享所得,也有孩子、外国友人,无论他们能真正听懂多少内容,也都能被周围的气氛所感染:
也许你会好奇,极客公园员工们的 50,000 小时是如何度过的?所以在这里,我们小小地分享一下这些幕后故事,希望每一位参与者,能够感受到我们为创造每个人「高频思考」的 24 小时的真诚与用心。
每一位观众的 24 小时,是极客公园员工 50,000 小时的付出
「其实每一年大会一结束,我就开始想下一年还可以怎么做、怎么创新」,这句话来自极客公园设计总监,当然真正进入「战斗状态」大约是 3 个多月前。极客公园很多不同的部门都开始各司其职,比如:
大会那句简单有力又让人陷入思考的「WHY NOT」改编自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的名言,内容团队并不希望用一些直白的词汇指导他人如何去创新,而是把问题留给了每个人。当我们细数极客公园创新大会的往届嘉宾,我们发现:
雷军的「WHY NOT」是「为什么科技的乐趣不能让每个人都享受?」,于是便有了「价格公道,感动人心」的小米;
王兴的「WHY NOT」则是「为什么移动比特不能改造原子世界?」,于是便有了「让每个人吃得更好、活得更好」的美团。
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抛出了「WHY NOT」,希望每个人填上自己心中的答案。

内容才是一切的根本
内容,自然是引发大家思考的最重要的武器,也是我们最认真对待的环节,2 年前开始,极客公园创新大会就不只是由外部嘉宾分享思考,极客公园也会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在「前沿思考论坛」讲述自己对于趋势的判断。
今年极客公园分享的主题叫「必然」。我们相信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到来,对于「必然」的深度思考,这时候比「机会主义」的找风口更有意义。依托于极客公园编辑部众多同学和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的共同努力,我们梳理出 2018 年热点事件背后的底层逻辑和互联网从业者们值得关注的科技趋势。在 IF19 的「前沿思考论坛」与参会听众们一起做了一下午的「思维徒步」,也收获了非常多的好评。这个极客公园的「跨年演讲」内容,后面也会专门分享给大家,敬请期待!
当然,每届 IF 大会众多科技企业家和传奇极客人物们的演讲都是重中之重。大家可能不知道,大会每一个嘉宾的话题,也会由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和编辑们一起,根据极客公园的内容要求和每一个嘉宾进行深入地讨论,无论多大的「咖」,都被极客公园要求认真思考和观众分享什么,确保在 IF19 上,嘉宾们都有精彩的内容分享,甚至是每一张 Keynote 的设计可能都会被极客公园提出修改意见。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观众们能获得有价值思考和最好的现场体验。
而为了让不在现场也无法观看直播的观众们能第一时间详细了解嘉宾的分享,编辑部就在现场写稿,观众们都撤场了,记者们的思考还在不停运转,活动当天就及时发布了多篇精彩解读文章。
厉害的是,嘉宾刚演讲完,散场时大屏幕上就出现了嘉宾们的「金句」,这并不是提前准备好的,而是记者现场听讲,敏感地捕捉到这些有价值的句子,现场制作的。
用细节构造一个「力量场」
大到与供应商合作整体舞台的舞美、技术、设计,小到每一个胸牌的印刷,极客公园创新大会前期会涉及到几万个细节,当然「一个都不能少」。在皮克斯总裁 Ed Catmull 的环节,我们希望把舞台布置得「皮克斯一点」,小伙伴们遍四处收集正版皮克斯周边,但发现很多都已经是限量售罄的了,他们便软磨硬泡问他人租借,甚至摇身一变成了 3D 打印专家,研究起 DIY 来了。
在观众反馈中,大家对极客公园创新大会的设计一致赞不绝口,而设计绝对不是「好看」就够了。比如 IF19 的主题「WHY NOT」,每个人的解读多少会有点不一样,设计师则希望在平面的视觉中体现出「多层思维」的概念,研究了很多案例,跑了很多展览,最后一个艺术展的装置成了设计师的灵感来源——光与色彩可以把重叠的内容区分开来,这才有了每个现场观众胸牌上的蓝色与红色的滤色片和用它们产生的有趣的互动。
现场的 Keynote 也是设计部「调教」过的,还是那句话,不仅仅是「好看」就够了,每一页 Keynote 如何呈现,配合什么场景、音乐、灯光或者短视频,都是经过「设计」的。
极客精神
现场的观众们如果还记得热场主持的阳光男孩,人家可不是专业主持,而是因为缺人手被临时抓包充当主持,没曾想,效果拔群,而极客公园里似乎多的是这样的跨界人才。
说回极客之选的正事儿,这是去年新成立的独立部门,从极客的视角发现这个世界上有用、有趣、有风格的创新产品。极客之选的产品展台、年度获奖产品,还有充满回忆和憧憬的互动展览——极客博物馆 Wiki 版,现场体验直播等,极客之选总是在用亲切、互动的方式与粉丝们交流,传播「极客」精神。
没错,用极客的方式做极客文化的传播,比如被 John Geata 也连声称赞的「极客博物馆 Wiki 版」便是品牌部与极客之选、设计部、会展传播部通力合作的产物,经过了构思,一版又一版的修改,最重要的是,和现场的观众一起「众包」关于科技产品的记忆与畅想,才是它最终的形态。
为了让大家发现隐藏在现场的小秘密,我们也制作了一款小程序「极客公园 Live」,用游戏的方式让大家探索会场,完成「极客挑战」,同时迭代掉了纸质会刊这种不环保的「过去时」,预约活动、观看直播、互动游戏,3 天里 3 万+人次因为这个小程序而互动了起来。
看似不经意布置在场内的「极客名句」,选自如乔帮主这样的传奇极客说过的话,我们希望这些极客精神可以时不时地激励每一个极客创新不停。
而我们也相信,并不是只有科技圈才有极客,其实在各行各业,拥有探索、热爱、勇气这些极客精神的内涵的人,都可以被称为极客,所以我们希望在开场前纪念过去一年离我们而去的「英雄人物」们,霍金、金庸、斯坦李……本是一个很临时的想法,几天的时间便有了这个视频:
用系统去打败「不确定」
看起来各部门分工明确,其实几乎没有一项工作是可以由一个人或者一个部门独立完成的。
比如,每一张海报的生产,需要品牌部的策划与传播统筹、设计部的创意与制作、编辑部针对嘉宾特点的文案审核、内容运营部提供的嘉宾信息和成品的沟通确认,会展传播部的印刷生产,以上都可能在不同部门间来回沟通、反复修改,为了充分地尊重嘉宾,任何内容都需要得到书面的确认。再比如,就给嘉宾们安排采访间这一件事,好像只是做个时间表的事情,其实涉及了嘉宾、媒体、场地等各方,几十号嘉宾、几百位媒体老师、3 个都不够用的采访间,前后需要上百次的沟通,以至于我们给每一件这样的小事都制定了操作流程:
而大会的筹备也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太早嘉宾的行程定不下来,临近了可能又突然有事,嘉宾们基本都是各企业的一把手,总会有更重要的事物要处理,来一次极客公园创新大会真的是要「排除万难」,前期永远定不下完整的排期,甚至到了当天,嘉宾在最后一公里给堵在了人生五大过不去之首的大山子,整个流程链条上的所有人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整方案,使大会从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面对一些因为拖延而抱怨的观众,公园人的心里却是充满了愧疚,复盘会议上,讨论着各种应急方案。
值得这么费劲去做一个大会吗?Why Not!
当然背后也少不了一个灵魂人物——极客公园创始人 & 总裁张鹏。
极客公园创新大会的起源,在 10 年前的一个地下室,没有绚丽的舞美,没有华美的包装,甚至没有什么传播渠道——都是靠观众们的口口相传,而就在这个地下室,当年的雷军、王兴、张一鸣、周源……他们的传奇都在这里留下了印记。而 10 年间的每一年,也都会有一些新的传奇人物在极客公园登台和闪耀。使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一直是中国科技大会的标杆。10 年前和 10 年后唯一不变的,是张鹏和公园人对于推动创新的初心。
虽然过去的很多年,张鹏都是极客公园创新大会的核心主创,但这场活动正逐渐地变为一个团队的创造。如果算起来,这次大会纯粹由张鹏推动的创意,可能除了那支向逝去英雄致敬的视频,再就是活动散场时极客公园的小伙伴们向大家送别的环节了。他觉得,从一个想法开始,去把一件「小事」变成一个组织持续创造的能力,也集结科技圈最好的企业,最终变成一个每年被大家期待的东西……这才是真正值得做上很多年的事情。
即便大会筹备匆忙,我们也拍了一支简短的小片,听听这些「幕后」的声音和故事:
下一届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也是第十个年头的大会,你是否愿意再拿出 24 小时,来赴我们的「十年之约」呢?现在扫描下方二维码,以最优惠的价格锁定我们重逢的机会。我们等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