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罗想用 TNT 取代苹果三件套,但它们其实有着「同一个梦想」

摘要

想要推动生产力工具在交互上的进化,从来就是比「重新定义手机」还要更难的一件事。

距离 TNT 正式出货还有几个月的时间。TNT 在设计的思路上或许能够体现锤子科技产品团队的灵感,以及他们对产品的洞见。但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这样一个与同价位竞品有着性能差距,也缺乏第三方支持的「生产力工具」,是很难在市场上以席卷之势取得成功的。老罗和锤子内部的同事们可能比谁都更清楚这件事,所以才在发布会上「带有悲情色彩地」讲述着一个个技术先驱如何牺牲的故事。TNT 是一款「实验性质」的产品,他代表了锤子科技对「我们在未来将如何与生产力工具进行交互」这件事的展望,更代表了老罗所坚信的一些东西。

我们在今天习以为常的,用以「指向某个按钮」的生产力工具——鼠标,最初的问世可以追溯到 80 年代的 Mac 电脑上。是乔布斯最初把「鼠标」带入了大众的视野,从那时开始,鼠标成为了图形界面中用来「指向」的最主要工具。而我们习惯用以「输入信息」的工具——键盘,则有着更长的历史。其最早可以追溯到 17 世纪的打字机上。到了 20 世纪中期,键盘作为计算机的基本输入设备,一直延续到今天。这两样设备有着漫长的历史,而且都是在个人电脑、图形界面刚刚诞生的时代就出现的东西。在这个发展速度日新月异的计算机领域,你很难想象这样一种固定的交互范式,已经延续了将近 40 年之久。

触摸屏通过智能手机,在电子消费品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而亚马逊 Echo 似乎正在通过语音再次引发这样一场革命。将触摸和语音结合在一起,能够改变「生产力」场景吗?这是 TNT 所提出的终极问题。老罗希望通过「触摸 + 语音」来分别取代掉鼠标和键盘。这本身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想法,很多公司都在试图做过,或是正在做这件事。站在历史的角度,纵观整个个人计算设备的发展历程,苹果在 iPod 上发明了一个可以感受到手指触摸的环形按钮 Click Wheel,在图形界面的某个小场景里摒弃了鼠标。用户可以通过「旋转」这个手势来在歌曲列表中选择歌曲。而 iPhone 更是通过「多点触控」的电容屏,带来了一场「触控革命」,将鼠标彻底隔在了移动计算时代的大门之外。但这没有改变的是,今天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办公室里,都还存在着大量的鼠标。

在生产力领域,键盘和鼠标以一种岿然不动的姿态,成为了一套固定的交互范式。尽管在两者之外,还有像数位板这种特殊行业特殊场景下的特殊工具存在,但鼠标和键盘仍然是不容置疑的最主流。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其实很容易就可以理解锤子 TNT 的思路。因为如果能够通过一个产品,掌握下一代生产力工具交互进化的方向,革掉鼠标和键盘命,就等于掌握了未来。这件事不只是锤子想做,其实各家巨头早就已经在这条路上探索了多年。

相比于语音输入才刚刚起步的状态,巨头们更早发现了「触控」取代「鼠标」的可能性。2008 年,就在 iPhone 问世仅仅一年之后,微软发布了一张名为 Surface 的「智能桌子」,可以说它就是之后所有 Surface 电脑的老祖宗。这样一张桌子的桌面,是一块 30 寸大小的屏幕。用户可以用手指触摸这块屏幕以进行操作。但这块屏幕并不是一块严格意义上的电阻或电容触摸屏,它实际是通过摄像头和光线传感器来识别人的手指的操作,实现了类似「触摸屏」的交互。所以它还可以识别放在桌上的东西,当用户将一个杯子放到这张桌面上时,桌面会识别出杯子的存在,并在其底部轮廓外标出一个圆圈。这张「智能桌子」在当年具有高度的实验性,配备当时的英特尔酷睿 2 处理器,运行着定制版的 Windows Vista。它并没有面向普通消费者开售过,而是针对商场和办公室等公共空间小规模出售。

虽然这个最初的 Surface 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生产力设备」,但在同时期的一个微软用以展望未来的技术概念宣传片里,你可以看到,在当时微软所展望的未来里,「触摸交互」以及这种可触摸的「智能桌子」,在生产力场景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而之后微软也在一直身体力行地试图用「触控」来驱动生产力工具交互的进化。从 2012 年发布第一代 Surface 平板电脑,到 2015 年,发布 Surface Book 这样一个「平板 / 笔记本二合一」的电脑,再到 2016 年,发布 Surface Studio 触控一体机。在微软的硬件矩阵里,触摸几乎是无处不在的重要交互形式。即便这种押注,并没有真正推动微软的生产力工具往触控的方向前进,反而让微软的整个硬件生态一直原地徘徊。

就在老罗发布 TNT 之后的第二天,微软发布了第二代 Surface Hub,一个配备 50 寸屏幕的壁挂式巨型「触控电视」。Surface Hub 面向工作、会议等生产力场景,允许员工同时在这样一块大屏幕上进行协作,试图在主要需求为文档处理和展示的场景中,提升工作效率。这样一个巨型的触摸屏,产品上显然是脱胎于 10 年前的那个「初代 Surface 大桌子」,但改变不了的是两者都必然沦为极小众产品的命运。

如果说微软在硬件的开发能力上还并非真正的顶级公司,苹果对触控交互的推崇就又显得更加顺理成章。作为利用「触控交互」开创了一整个时代的公司,苹果也一直想通过「触摸交互」改变生产力场景。苹果通过 Mac,靠着精美的图形界面和鼠标,几乎统治了创意行业几十年。Mac 在今天已经成为创意行业标配的生产力工具。但未来呢?如何继续巩固、延伸 Mac 的统治力?苹果也希望探索出新的交互形式。

iPad 是一个体现。从三年前 iPad Pro 的问世开始,苹果一直想要力推 iPad Pro 进入生产力领域,在触摸交互已经极为流行的今天,成为年轻人的生产力工具。iOS 11 对 iPad Pro 来说是一次重要进化。iPad 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功能和系统逻辑上也开始慢慢向 macOS 贴近,开始支持分屏多任务,支持用 Apple Pencil 进行精准的绘图和操作。苹果还拍了那个著名的「What『s a computer?」宣传片,从一个小朋友的视角去探索如何用 Apple Pencil 以及 iPad Pro 来完成学校的作业,并在最后通过「电脑是什么?」这惊鸿一问,传达出时代的车轮向前滚动的趋势。

至于在 Mac 上,配备 Touch Bar 的 MacBook Pro 已经问世将近两年了。越来越多的传闻也开始预示,苹果可能会在未来的笔记本上,把整个 C 面,也就是整个键盘区域,变成一块完整的触摸屏。苹果在相关的技术包括 3D Touch 压感屏技术,以及 Taptic Engine 线性振动马达技术上已经布局已久了,只待跨越这最后的一步。

但即使强如苹果,也并未真正做到引领生产力工具交互的变革。iPad Pro 发布之后卖得不差,但距离那个「原爆点」恐怕还相去甚远。至于 Touch Bar,很多人可能都忘记了它的存在,已经开始呼吁苹果在下一代 MacBook Pro 上回归之前的设计了。

而相比于触控,各家巨头在语音交互的探索上相对就没有那么激进了。从上个世纪开始,语音交互一直都是作为一种针对视障人士的辅助交互功能存在着,Mac 和 Windows 上都很早就配备了相关的听写功能。但几乎没有人认为语音交互是高效的。而包括 Siri 在内的一众「语音助手」的诞生,将语音交互带入了一个新时代。科技公司希望通过语音这种「直觉化」的形式,来帮助更多地用户,方便而简单地理解计算机的作用。

2015 年初,在 Siri 问世 3 年之后,微软在发布 Win 10 时,宣布 Cortana 将作为 Win 10 的核心功能之一存在与 Win 10 系统之上。2016 年,Siri 也登录了 macOS。苹果和微软都希望把语音交互,特别是语音输入,作为一种「让用户可以更快速上手计算机设备」的方式。键盘是需要学习成本的,如果语音能够让用户更快地用电脑完成一些简单的事情,那将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亚马逊在 Echo 上所取得的成功也证明了这件事。用户乐于通过语音来延长自己和计算设备交互的有效距离,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上做得足够好的一个智能音箱也能激起用户「开口说」的欲望。巨头们对语音交互的认识主要专注在「方便」、「易用」,而非生产力本身上。

无论是微软也好、苹果也好,它们尝试多次试图革掉键盘和鼠标的命。或许也只有苹果通过其体验极佳的触摸板,稍微动摇了一下鼠标的地位吧。但无可辩驳的现实是,当我们俯瞰整个生产力领域,「键盘+鼠标」的组合仍然是最主流的交互方式。而 TNT 希望通过「触控」和「语音」的交汇和有机结合,来在生产力领域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想要推动生产力工具在交互上的进化,从来就是比「重新定义手机」还要更难的一件事。它不是靠着某一家公司的灵感就能完成的东西,而是需要研究者、商业公司以及广大专业用户的彼此认同以及共同努力。我们需要持续地思考,什么样的工具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并最终塑造出一种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机制,这或许是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最伟大的事情之一了。苹果正参与其中、微软正参与其中,而锤子的 TNT 若是也能为这个进程提供哪怕只是一丁点灵感与助力,我相信这就是 TNT 也好,锤子科技也好,存在于世界上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