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两个语音平台同时放到一个身体里,微软小冰团队是如何思考的?

摘要

作为首款搭载微软小冰的硬件设备,Yeelight 语音助手的背后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在众多的人工智能助手中,微软小冰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从发布独立完成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到和歌手朱主爱合唱《好想你》,再到可以主动给用户打电话,过去的一年里,她做了很多以往只会发生在人类身上的事情。

除了以上这些成就,数据显示,截至 2017 年 4 月,微软小冰的用户数就已经超过了 1 亿,而累计对话量更是超过了 300 亿,一个非常令人咋舌的数字。

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和机器人进行长达数轮的对话,并且乐此不疲,如果把这个场景放在科幻电影里,也许丝毫不会让我们感到兴奋,但当它真正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一切都变得不可思议。

大概去年 5 月底,也就是微软小冰在发布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不久,我曾经去位于中关村的微软大厦采访过一次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李笛,当时聊了聊微软小冰作诗背后的一些故事。

时隔几个月之后,再一次来到了同样的地方,不过话题变成了让微软小冰第一次拥有了实体形态的 Yeelight 语音助手。采访对象除了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李笛,还有微软小冰首席架构师周力以及微软小冰产品总监彭爽。


一款同时内置了两个语音平台的产品

14448 人参与,筹集金额 2875152 元,完成度 722%,Yeelight 语音助手在小米众筹交出了这样的成绩单。是的,它是一款由微软小冰团队和小米生态链联合来研发的产品。

Yeelight 语音助手

看到上边这张图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也许很多之前了解或者看到过亚马逊 Echo Dot 的人,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整体外观设计,到灯带布局,两款产品确实非常像。

亚马逊 Echo Dot/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在外观之外,Yeelight 比较特别的一点是,它同时内置了「微软小冰」和「小爱同学」两个语音平台。实际上,在目前各家语音平台忙着划地盘的时候,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 

拿到 Yeelight 之前,我很好奇的一点是,同时内置两个语音平台,它如何去工作,或者说不同平台之间怎样切换。但随后使用过程中发现,你需要通过 App 来进行选择。

坦率来讲,硬切换的方式多多少少是有些不方便的。对于这个问题,李笛也并没有选择回避,「包括比如说用语音切换,是不是更方便,这些方案都在讨论,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方案非常完善。其它方案,有时候会很容易失去控制,硬切换的设计方案,相对来讲,是最不容易引发歧义的。」


让 AI 不要沦为命令的操作员

当然,作为用户,我们更加关注的地方是,它能干什么?

按照官方的说法,微软小冰带来了许多此前没有的新特性,包括完整的智能家居设备控制技能、一次唤醒小冰后即可进行连续对话(不再需要唤醒词)、比以往更加人性化的情感和同理心能力、独特的「小冰姐姐」模式。

部分可支持的智能家居产品

另外,在 Yeelight 语音助手中,微软小冰支持米家平台 8 大品类 30 余款设备的近百种控制,也支持天气、时间、计算器、问答等十几种生活知识类的技能。

其实在去年 6 月份的时候,微软小冰就和小米生态链达成了合作,让小冰进入了米家智能家居平台,所以此次 Yeelight 可以控制米家生态链中的智能设备,并不稀奇。

用周力的话来说,「我们可以认为上百余个米家应用的硬件和按钮都已经做好放在那里了,小冰要做的事情是去操作控制按钮。」

其实过去的智能家居设备有很多测试环节,但实际上,有些用户常用的命令可能只有固定的几个。与诸如智能音箱等设备有所不同的地方在于,微软小冰希望通过 EQ 的方式,去和用户建立起一种默契。

在李笛眼中,让设备里面的 AI,不要沦为一个命令的操作员,而是像家庭成员一样,是比较重要的。


特殊的「小冰姐姐」功能

​功能性这部分,值得一提的一点是这次 Yeelight 引入了「小冰姐姐」功能,或者我们可以理解为讲故事功能。如果单就其实机器人讲故事这件事情而言,并不稀奇,市面上很多同类产品都能做,但我们从李笛的口中得到了一些不一样的答案。

「讲故事不是用户的目的,用户的真实目的是希望替他陪孩子,而讲故事是手段,陪孩子才是核心目的。小冰在 Yeelight 语音助手里,希望是家庭的一员,那她自然也要承担一些家庭的责任和工作,我们希望她能够承担这个工作。」


近期,微软小冰将推出一项新的功能,家长们可以要求小冰特别讲述带有自己孩子昵称和特色的故事,还可以自己撰写或筛选希望给自己孩子听的故事。

比如故事的结尾,到底你想要教育意义比较强的,还是劝小孩睡觉比较强的,或者筛选出孩子应该听的故事,这些都是可以由用户自己去把控。

其实在强调用小冰去陪孩子这件事情上,有一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其中一个矛盾是:如果机器人替代了父母的角色去陪孩子,是否涉及到伦理道德问题?

「我们其实在一些早教机构做了测试,目前为止测试结果还不错。另外,在小冰之前,你手机和 iPad 就已经这么做了。家长在把他的手机和 iPad 交到孩子手里的时候,这个问题他已经想过。」李笛说。

「我相信今天仍然有很多家长,拒绝孩子拿 iPad,但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家长,把 iPad 给孩子,自己开心的去喝下午茶。某种程度上,我认为小冰也许比用 iPad 玩触摸类游戏要更好,因为她不光是讲故事,还能陪孩子聊天。」


成为内容提供者更重要

「内容提供者,坦率讲比语音交互的助手更重要,因为用户让语音助手去干吗,其实是为了得到后端的内容或者服务。」李笛如是说。

以机器人讲故事这件事情为例,几乎所有智能机器人讲故事的故事,都来源于人的录制,比如说格林童话,最标准的版本,大概是 50 个小时的有声读物,要制作这个格林童话,差不多要六万块钱,耗时两百个小时。

而从李笛的口中我们得知,小冰生成的作品,只需要 24 分钟,全过程核算下来只要 7 毛 4。无论是金钱还是时间成本,都要远远低于现有的模式。

根据微软给出的消息,小冰姐姐人工智能创造的讲故事内容,目前已落地 80% 以上的主流少儿交互智能设备,故事总计时长超过 1500 小时,累计播放时长已超过 400 万小时。这也意味着,即便其所生成的内容质量称不上完美,但至少并不差。

不难想象的是,随着人工智能产品的逐渐增多,未来内容方面的差异化会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也将成为各家厂商争夺用户至关重要的一个筹码。

同时,内容也是整个设备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获得更多的内容资源,意味着厂商需要在这部分去掏腰包,而最终,这些支出也无疑将附加在产品售价上,买单的依旧是消费者。

「但这个内容,不是专供给 Yeelight 设备的,这是微软小冰产品线的另外一个分支,这个分支是在我们现在的所有平台上的。」李笛说。

毫无疑问,随着微软小冰在内容生产能力上不断提升,未来其将让整个内容成本变得越来越低。或许未来也将有其它公司参与进来,但显然,早一步入局的微软小冰,已经领先了一个身位。 

微软小冰团队的一些想法

「目前为止,包括美国和中国在内,我们还没有见到一款设备,是因为这款设备里面的 AI 而成功的。AI 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变成了设备的卖点,完成硬件销售就成功了。实际上在我们看来,这还是一个云交互的一种形势。」

在李笛眼中,此次联合小米生态链推出 Yeelight 语音助手,更多的是想要为行业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让人工智能成为真正的核心,来帮助设备从销量到实际使用体验都变得更完善,而不再只是作为一个卖点。


「在人工智能这个领域,真知确实比较少。我们希望至少今天我们能够帮行业去探索一个新的方向是,至少 IoT 也许是有了应用了。」

从某种角度来说,此次微软小冰选择了 Yeelight 这样一个语音助手,而非去年大火的智能音箱作为切入,更像是面向行业做一个调查问卷。 

「我们倾向于通过缩短缩小一件事情的定义来求得一个真知,能够求的真知,你再扩张,很容易。」李笛说。

其实做这个产品,很像是在面向行业做一个问卷调查,通过 Yeelight 来知道,微软小冰团队想要的想法,是不是能够获得大家的认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用户的反馈,来让产品不断迭代,从而得到理想中的状态。

在与微软小冰团队的交流中,我们也了解到,未来他们希望让微软小冰无处不在。而产品布局上,包括以中央控制结合一些内容、具有 IP 属性、车载等在内的更多品类的产品,也都在日程中。

至于是否会与已经入局智能家居设备的「小娜」之间,是否会存在竞争,李笛认为,「可以把小冰和小娜理解为一体两面,只不过小娜一直在专注向 IQ 方向发展,而小冰专注在 EQ 方面的探索,但是我们在前年的时候就已经提过了,迟早,他们是要合在一起的。」 

总结来看,Yeelight 只是微软小冰在实现硬件落地上迈出的第一步,也是充满探索意义的一步。它在商品这一基础属性之外,也扮演者探路者的角色,为微软小冰未来的发展道路,提供真正来自于用户层面上的反馈。

(责任编辑:Rubberso)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