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CES 展上,全球化科技和娱乐公司 LUCI,重磅发布了旗下产品 alyx。在全球科技领先企业云集的 CES 上,alyx 以其搭载 2,800+ PPI、90°视场角、120Hz 刷新率的超高清屏,以及高达 4K 的清晰 3D 画质等强劲技术指标吸引了众多媒体的目光。而 LUCI 品牌首次提出的全球第二代 VR 显示的定义,以及 alyx 产品所采用的独家沉浸屏技术,成为本届 CES 展上 VR 领域的重磅亮点,有望将 VR 产业带入发展新纪元。
2018CES 展上,全球化科技和娱乐公司 LUCI,重磅发布了旗下产品 alyx。在全球科技领先企业云集的 CES 上,alyx 以其搭载 2,800+ PPI、90°视场角、120Hz 刷新率的超高清屏,以及高达 4K 的清晰 3D 画质等强劲技术指标吸引了众多媒体的目光。而 LUCI 品牌首次提出的全球第二代 VR 显示的定义,以及 alyx 产品所采用的独家沉浸屏技术,成为本届 CES 展上 VR 领域的重磅亮点,有望将 VR 产业带入发展新纪元。
第一代 VR:发展进入瓶颈 技术壁垒已无法逾越
提到 VR,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吐槽要远远大于其带来的便利和视听享受、游戏体验,归根结底,目前市场上的第一代民用 VR 产品,已经进入发展瓶颈期,技术本身存在的壁垒,让 VR 产业停滞不前。
当下 VR 的第一吐槽点,无疑是眩晕感的问题。大部分人在使用 VR 产品时,因产品本身笨重会带来自然眩晕感。在物理层面上,在 VR 封闭环境里,因技术不成熟导致的画面延迟,自然会强化眩晕感。在生理层面上,现有的部分内容为了达到所谓沉浸感,人为制造强烈的运动镜头,尤其是的快速运动的画面,与用户本身身体静止的状态形成矛盾,让眩晕感这一问题雪上加霜。
当下 VR 的第二个吐槽点,则是渣画质。无论是游戏类还是视频类内容,渣画质都成为 VR 产品无法被人爱的原因之一。部分 VR 产品可以做到 4K 分辨率,但当下一些 VR 内容本身的画质却不匹配,再加上目前 VR 产品所采用的屏幕问题,画面颗粒感、纱窗效应等现象让 VR 体验越来越差。同时,画质不达标,则更进一步加重了眩晕感。
游戏天生适合 VR,但并非 VR 就等同于游戏,而这也是当下 VR 的第三个吐槽点。由于 PSVR 基于 PlayStation 游戏机系列而生,产品定位的方向偏向于家庭主机的游戏 VR 场景使用,而这也是很多后来者一股脑挤入 VR 游戏这个方向,造成目前的市场格局及态势是,让很多消费者误以为游戏成为 VR 市场化的唯一主打场景。
总之,当前的 VR 产品,体积大、产品重、体验差,而在这背后,则是虽然很多 VR 产品可以做到非常高的 FOV 视场角,但像素密度 PPI 极低,显示屏发展已经进入极限,整体造成 VR 市场与消费者之间始终若即若离。
全球第二代 VR 显示:基于独家沉浸屏 alyx 针对一代产品痛点强势升级
在当前 VR 行业发展的「滞涨期」,alyx 凭什么底气提出「全球第二代 VR 显示」的定义,什么叫做全球第二代 VR 显示?来自 LUCI 品牌的 alyx 认为,针对当下第一代 VR 产品存在的痛点,从底层技术环节进行颠覆性的升级与突破,并对 VR 产品的内容使用场景进行全新定义,才构成全球第二代 VR 显示的完整定义。
1)独家「沉浸屏」突破技术壁垒
技术环节首先要突破的,是屏幕问题,当前,无论是 TFT-LCD、OLED,亦或是其他屏幕,延时问题、刷新率问题始终无法突破。而 alyx 则独家采用美国军工级别科技,打造基于芯片层面尖端显示技术的屏幕,并将之命名为「沉浸屏」。据悉,alyx 屏幕由 2 块 1.07 寸的硅基微型高清屏幕组成,每片显示能够承载 2048*2048 的分辨率,且 PPI 能够高达,通过专业定制及特殊材料制成的光学系统经过放大能够实现超过 90 度的 FOV,融合技术之下,达到最佳显示效果。
当然,除了最大优势「沉浸屏」之外,alyx 在底层技术方面,也拥有定义市场级别的核心优势。
2)像素密度 PPI 高达 2800,是 iPhoneX 的 8 倍
在仅仅 1.07 寸的屏幕上,alyx 即可实现极高的分辨率,每块屏都有 2048*2048 的分辨率,每个像素点只有 9.3 微米大小。下图是在显微镜放大 300 倍后,alyx 的屏幕和 iPhoneX 屏幕对比的真实拍摄。可见 alyx 的屏幕显示密度极高,单位面积上能够承载更多的像素,从而实现更细腻的画质体验同时经过放大后用户看不到任何像素点,也免去了纱窗效应的烦扰。
下图是在显微镜放大 300 倍后,alyx 的屏幕和 iPhoneX 屏幕对比的真实拍摄,图中上方为像素密度对比示意,左下方为显微镜实拍的 alyx 屏幕和 iphone X 屏幕(等比),右下方则为显示效果对比。
左侧为 alyx 效果图,右侧为 iPhoneX 效果图。
左侧为 alyx 效果图,右侧为普通屏幕效果图。
3)高达 120Hz 刷新率+μ秒级响应
此外,alyx 的屏幕刷新率高达 120Hz,哪怕用户在运动状态下体验快速运动的画面,也没有残影,并能够有效减少晕眩感。同时,alyx 在支持逐行扫描方式的同时,还支持全局亮暗控制,响应时间更短,进一步减少图像的视觉残留。屏幕的亮暗变化只在μ秒(microsecond,一百万分之一秒)之间,远低于市面上常见 VR 设备的毫秒(millisecond,千分之一秒)级别,进一步缓解和控制眩晕。
左侧为 alyx 在 120Hz 刷新率下的效果图,右侧为 60Hz 刷新率效果图。
4)24 Bit Color Depth per Pixel
Alyx 在色彩方面达到 24 Bit Color Depth per Pixel,还原真实世界的色彩。真正的全色阶屏幕,把人类的可见光频谱全部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左侧为 alyx 使用广色域技术的效果图,右图未使用广色域技术。
5)色彩亮暗均匀
此外,alyx 的屏幕不会出现局部的亮暗和色彩不均的问题。
左侧为 alyx 效果图,右侧为普通效果下的图片。
6)最高 100,000:1 对比度
对比度方面,alyx 在普通亮度环境可以达到 100,000:1 的对比度,暗处更暗,亮出更亮,画面栩栩如生。
左侧为 alyx 对比度效果图,右侧为普通屏幕效果图。
7)独家光学方案
alyx 独家深度定制设计的光学方案,采用高透光率玻璃镜片组,达成低畸变和高可视角度的效果,以展示出屏幕的全部魅力。
alyx 支持 3D4k 和最高 8K VR 视频的播放,因「沉浸屏」带来的极大提升,用户可以看到 8K 的画质。声音体验方面,alyx 全面支持 5.1、7.1 音轨和 360 度 3D 的 VR 音效效果,沉浸感更强。
总之,通过对显示、传输、传感、计算、反馈等多个 VR 核心技术环节的强势升级,alyx 在技术环节实现了对全球第二代 VR 显示的崭新定义,完成了对 VR 真正走近大众消费市场的技术壁垒突破。但 alyx 的颠覆不止于此,它除了将传统 VR 穿戴和活动的不便降至最低,将人体工学、美学与最高清的画质结合,带来顺畅、惊艳、毫无破绽的极致体验。而极致体验的依托,则是在技术层面上 alyx 对 VR 内容使用场景的全新定义。在 alyx 产品中,不仅可以完美体验游戏内容,更有海量影视视频内容,让用户在移动化、碎片化时间里,完全自主掌控属于自己的私享 VR 世界。
不止于 VR alyx 更是一件性感的艺术品
alyx 给全球第二代 VR 显示做出定义,以其独创底层技术颠覆、海量游戏影音内容,再加上轻巧仿若无物的重量,成为未来移动化场景使用 VR 产品的领导者。而在工业设计方面,alyx 更是一件性感的艺术品。
时尚感方面,alyx 运用全服装材质,将极客数码带进时尚生活,是全球唯一定位高端时尚的 VR 设备。
健康舒适方面,alyx 贴脸部分的内芯采用「日本进口气凝胶晶丝绕织」材料,表面采用韩国进口亲肤透湿防水面料,两种材料的完美结合,实现优于高档惰性海绵的人机效能,高弹性、高亲肤性、高透气、抑菌、可水洗。
面罩上的海绵采用双层化妆棉结构,内层为日本(低密度)纳米海绵,其特点是质轻、亲肤、透气、过敏率;直接贴合皮肤的表层海绵也是高质量化妆棉,其特点是光滑、舒适,低过敏率。
在面罩对用户面部压力问题的处理上,alyx 充分考虑了人体面部受力点,包括颧骨、侧脸、鼻子、上眉骨等处,对面罩设计进行优化,使用户在佩戴设备时没有明显的压迫感,尽量降低由佩戴设备而产生的面部压痕、红印等问题,保证用户佩戴设备后的面部美观;此外,alyx 也通过解决这一问题,规避用户因头部和面部压力而带来的眩晕感;尽量做到佩戴设备时没有束缚感。
为了更好地解决由长时间佩戴设备引起的镜片起雾问题,alyx 进行了 400 余样本进行测试和优化,准确抓取用户佩戴设备后的起雾时间、起雾范围及对视觉效果的影响,从而进行优化。
恰如 LUCI 品牌所追求的目标,作为全球第二代 VR 显示的 alyx,将重新定义人类接触媒体以及消费娱乐的方式,创造顶级的沉浸式视觉体验。,随着以 LUCI 为代表的下一代沉浸式娱乐探索者们的努力,VR 技术将让现实和虚拟世界的界限不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