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时代竞赛开始,这家公司怎样找到 AR 眼镜的正确方向?

摘要

悄然生长的 AR 眼镜行业,正在迎来新一轮机遇。

2017 年 7 月,沉寂已久的 Google Glass 再次重出江湖,这一回它放下曾经酷炫极客的身段,选择专攻企业市场,悄无声息就得到了 GE,波音等合作方的好评。而就在这则消息两个月前,同样瞄准 B 端市场的 AR 眼镜平台亮亮视野获得了由蓝驰创投领投的 B 轮融资,并早已同华为、必维国际检验集团等多家公司建立合作,不约而同的动作背后,是 AR 眼镜迎来的新一波发展机遇。

「人人都盼望像《钢铁侠》那样,但是 AR 眼镜行业还得一步一步来。」今年十二月的乌镇大会上,亮亮视野创始人吴斐提出 AR 眼镜要解决的几大问题。

「首先是硬件,需要人带上,必须非常轻;第二,光学要有标准的技术方案;第三是计算,前端计算很重要。不但要很快反应,还要准。」

亮亮视野 CEO 吴斐

这三点内容,恰好印证着 Google Glass 曾经失败的原因,在 2012 年 Google 开发者大会上第一次亮相的 Google Glass 曾经寄托了人们的诸多期待,但从硬件到软件的几大硬伤,让这个产品很快失败,它犯下的错误是:

硬件基础差,工作时续航不足一小时,耗电量大的同时机身发热较大,网络基础支持不够好,加上机身重量将近 50g,不便于人们携带;

软件服务少,缺乏足够的生态支持,定位不明确导致用户购买之后实用度不佳,此外还引发了公众对于隐私的担忧。

最重要的,是 Google Glass 当时 1500 美元的定价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缺乏吸引力,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款 AR 智能眼镜必然受制于各种因素限制,最终沦为极客的玩物。而当吸取巨头经验,牢牢锁定 B 端市场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时,亮亮视野究竟是如何看待 AR 眼镜行业的机会?下一步要尝试的方向在哪里?带着这些疑问,极客公园对亮亮视野创始人吴斐进行了专访,听他讲起 AR 眼镜的现在与未来。


未来工厂的「惊鸿一瞥」

在吴斐看来,行业在寻找 AR 眼镜机会时,曾经由于技术不成熟导致的问题,现在正一步步得到解决,而这也是思考产品方向的重要时机。

「最开始做的时候,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让用户戴上它。」吴斐说,这是最低要求,因为无论用户拿来做什么,他们都希望能达到一种无感的舒适,但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团队经过努力,将重量控制在了 33.6g,并且免去了玻璃镜片这一用户认为不必要的设计,这确立了日常佩戴的基础。

重量降低后,怎样配置网络?怎样延长续航?经过思考,团队选择了通过分体式解决问题,这样的迂回不但没有对产品做出妥协,反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连接主机续航能到 6 小时左右,还有机会在未来利用手机的算力」。而包括产品光学技术,包括材料结构,亮亮视野也选择了与浙大成立联合实验室这样的方案作为依托。

GLXSS Pro

最终,这个被称作 GLXSS Pro 的 AR 眼镜,具备了 1300 万像素摄像头,21 度视场角。同时搭载电子防抖,以及分辨率为 640×400 的 LED 显示器。通过双麦克风降噪和扬声器设计可以进行通话。在目前行业当中,实现这些的同时保证眼镜重量 33.6g 并非易事。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构成了 AR 眼镜基础平台 GLXSS Live。

什么是 AR 眼镜的独特性?在吴斐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平台未来的方向。成立亮亮视野之前,吴斐有过十多年工厂管理经验,并担任过工厂全球自动化总监,这让他敏锐察觉出世界五百强的需求痛点。

「企业怎么来衡量一个新技术?以富士康为例,它为什么加入自动化,背后计算非常简单,对比有无自动化要用到多少人,加上这些人犯错的成本与设备成本去比较,这是一种衡量标准;另一点,通过新设备能不能带来一种新的能力,更大范围区解决问题?」

AR 眼镜平台正是为企业带来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帮助企业节省成本的技术手段。亮亮视野与华为这样的企业相互合作,正是双方相互提供解决需求的结果。

​亮亮视野与华为合作的 eView 项目

「我们和华为合作的 eView 智能装备项目,目的是连接华为在亚/欧/北美三大全球服务能力共享中心的大量设备。前方人员有了智能眼镜,可以让后方直接参与,并进行远程会诊。出现问题前方也可以一键呼叫并分享画面视角,这样不但提高了整体效率,还能帮助他们完成知识库积累。」

通过合作,亮亮视野积累下来的是不同服务对象的实际应用经验。目前开展了与汽车维修,高铁维修,大型设备维护等诸多行业的合作。

这种合作也在 Google Glass 上得到印证。在将产品进行硬件升级,提升续航和像素,降低发热和重量后,企业版 Google Glass 满足了企业的期待。GE 是第一家使用 Google Glass 的公司,工人戴上眼镜可以联网分享第一视角的工作内容并且不用停下手中工作,通话功能也减少了装配和检修的出错率,将效率提升了 8%-12%,工业巨头们利用 AR 眼镜正在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AR 眼镜平台为工业带来的最直接变化,无疑是提升效率,节省成本,实现远程协助,但未来的使用场景更加具有看点。吴斐认为通过 AR 眼镜平台打造的的是未来工厂的基础,随着技术进一步发展以及物联网的普及,终有一天工厂中的人与人,人与设备,设备与设备之间会形成统一连接,AR 眼镜平台将具备预测性运维能力,帮助这些行业实现现场自动化(现场自动化属于预测性运维的一部分)AI 时代爆发前,我们如今看到的,不过是 AR 眼镜行业运用的「惊鸿一瞥」。


「拨云见日」发现刚需

AR 眼镜领域一直以来被人理解成大玩家的竞争。在已经有 Google Glass,HoloLens 这样的巨头参与之后,人们理所当然将 AR 眼镜想象成为无所不能的「未来利器」。然而在吴斐看来,AR 眼镜的行业竞争有两条线路,偏重于「生态全面」的设备和「业务专精」的设备各自有着不同的策略:

「大企业可以第一次就画一个大圆,但是压强非常低,它可能在每一个点上都不能完全满足,但是能发现大的机会,如果它把每个点都做到,你可能戴不了 5 个小时但至少能戴 5 分钟,这是一种思路。

另一种思路是,我希望你第一天就把它作为你离不开的工具,你的业务会升级,它也在慢慢生长,我们是在画一个压强非常大的小圆,然后让圆长大。大的生态玩家和小的生态玩家在市场都会有需求,这不是一场零和游戏,大家相互借鉴,最后一起把市场做大。」

更加具体来看,HoloLens 这样的设备固然强悍,但困难在于佩戴舒适性,以及伴随而来的更复杂的运算,和难以针对性做出调整的劣势。吴斐认为亮亮视野正好可以通过自身特性增大自身「压强」,这样结合 AI 技术能够服务于更多场景。

「安防是智能眼镜非常好的场景,以前要不就是立一个固定摄像头,要不只能靠人一个个拿身份证去查,完全是靠人的甄别。现在我们有完整的解决方案,我们的眼镜中包含 AI 芯片,可以实时识别人脸、物体、车牌等,让检查站可以很快查人查车。」

自主研发 AI 技术

和工业领域不同,安防的难点在于不但要让人能看清,还要能认准。为此他们采用英特尔 VPU 架构(Myriad X Vision Processing Unit),通过对底层调整,接入相关数据库,训练人证对比能力。这一切都是因为平台具有更高的相性:「一个是设备比较轻,可以克服移动;另外是相应的机器学习训练,可以做到准确,实际使用之后,就抓到了以前要花很大精力的在逃犯。」

另外,医疗场景与 AR 眼镜的结合也令人关注。亮亮视野早期就探索过「手术示教」的方向。

「外科医生戴上眼镜,通过第一视角的分享,进行难度大的病例操作,学生可以直接零距离学到手术知识。」

利用 AR 眼镜的教学指导

这种方式不但教学效果更好,还能沉淀下第一手资料,丰富知识库。此前,Google Glass 和 Dignity Health 的医生也建立起了合作,医生们可以利用眼镜的语音识别来进行通话记录,并能为医生提供病人记录,虽然用法不同,但毫无疑问,当 AR 眼镜结合医疗场景,它具备了更丰富的用途。

在吴斐看来,无论医疗领域,还是安防领域,AR 眼镜的扩张都是在为第一视角交互爆发前夜进行尝试。在初步尝试不同方向并看到成效之后,他笃定 AI 技术对 AR 眼镜行业的更大影响:「大家都在观察第一视角交互的技术到底会怎么样发展,会有什么样产品,走什么样商业模式,AI 会有什么作用,所有这些,你只有进入这个场景你才能知道。」他毫不怀疑 AR 眼镜有让人成为钢铁侠的那天,而现在,亮亮视野要做的,是先让这些专业领域更加高效。亮亮视野新一代产品也会在今年 CES 上展出。

(编辑:Rubberso)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