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 10 万推广费获得近 300% 的用户增长,一款工具如何驶向用户增长与商业的快车道?

摘要

与2016年流量贵现状完全不一样。

2011 年,随着微信、小米手机的发布,移动互联网的序幕正式揭开。

微信诞生,缔造者张小龙被称为「产品之神」。「羊群效应」由此引发,人们对「产品经理」这一职位趋之若鹜。当时,「产品经理」是一个看着光鲜、门槛较低的职位,因为在多数人眼里,产品经理的工作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与用户、BD、设计师、程序员等,所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口号也呼之而出。

但是,一款产品应该是基于需求从而进行顶层设计的系统工程,这一点往往被当时「急于求成」的产品经理所忽略。所以,「用户体验差」成为井喷式爆发的 APP 们一大共同特征。

同年,墨刀创始人张元一敲下了墨刀的第一行代码。墨刀是一款原型设计工具,指产品初期定义阶段能够根据想法和思路快速制作出符合预期的原型进行测试和沟通,并最终形成高保真原型产品,结合产品 PRD 开放文档后形成确定需求交付开发,最后才是消费者真正见到的产品,

这个领域此前一直都是海外工具的天下,存在软件设计与中国用户使用习惯的矛盾、软件功能复杂导致学习难度与成本很高。墨刀把此作为自己的突破口。

经过近 3 年地打磨,2014 年 6 月,墨刀正式上线。至今年,据介绍,墨刀拥有了 59 万用户,覆盖 155 个国家,活跃用户 57.3%,59% 流量来源来自口碑推荐。

但每一款工具都会遇到用户增长的瓶颈,同时面临商业难题。墨刀的突围之路是「上线协作利器,打通上下游生态系统」。而这一切也基于用户需求。

协作,被忽视的痛点?

协作其实是一个「原生性需求」。除了用户需要点对点或者点对多或者多对多的这种通信类的沟通之外,基于「文档」的沟通天然存在。

以记者为例,记者在写稿结束之后需要交由编辑或者主编审核。传统的做法是,把一份 word 文件发给编辑,然后编辑在微信与记者沟通,哪里哪里需要改,如何改等问题。

这样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当编辑指出第几段第几段需要改时,你需要一边看着 word、一边对着微信。但情况往往是,编辑在审稿的时候,你可能已经在回家的那班地铁上。所以会导致沟通难、效率差。

同样,对于产品经理或者交互设计师而言,这个问题更加严重。一份稿件只需要编辑与记者两个人沟通就好,一份产品原型从设计开始,可能就不是一个人,工作完成之后,更是要与程序员、商务沟通。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笔者采访了一位交互设计师朋友,「协作对你们来说重要么?有多重要?」他说:「你知道么,一天工作 8 个小时,我可能 3 个小时就把设计完成了,其余 5 个小时都要用在沟通上。」

「难道没有一款很好的工具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么?」他告诉我:「在尝试工具这件事上,我都快折腾死了,但是没有一款绝对好用的软件,无奈,只能用传统的工具办法,怎么简单怎么来。」

如上,「完成文档」与协作就像人的两条腿,其实缺一不可。只不过,开发一款工具,有功能的优先级排序,需要逐渐迭代优化。目前,墨刀在原型设计功能的开发上已经成熟,协作自然而言也就应运而生。

用户增长的秘密

6 月 12 日,加入协作功能的墨刀 3.0 正式上线。墨刀联合创始人于晓濛介绍,其实 2015 年 8 月,团队协作就已经开始上线内测,用户近似成指数级增长,2016 年下半年开始尤为明显。数据显示,从 2016 年 6 月到 2017 年 6 月,短短一年时间用户从 15 万增加到 59 万,增长率近 300%。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于晓濛透露,这一年墨刀的推广费用竟然只有 10 万。这样的结果无疑会让人膛目,众所周知,2016 年是移动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个节点,包括 BAT 在内的巨头们都在寻找下一个机会。其中原因一方面,人口红利触顶;另一方面,线上流量贵的离谱,一个有效流量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按 1000 元计,获取 44 万用户理论上需要 4.4 亿。

10 万与 4.4 亿形成一个鲜明的反差。如上文提到,墨刀 59% 流量来自口碑推荐,口碑则源自对产品的把控。于晓濛认为,数据增长的背后其实是三个问题:产品改变了什么痛点,扩充影响了什么场景,为谁提供了什么样的价值。

墨刀产品团队通过 SaaS 工具将原来产品设计流程中重复性工作优化掉,通过工具将团队拧成一股绳子,即使团队并不在一个地方,通过工具将整个流程一站打通,减少了中间损耗,提高了效率。另外,墨刀为产品团队提供了云端平台,无论是产品经理、设计师还是决策者、商务人士都能够在一个平台上完成工作,最终实现产品从设计到开发的完整流程。

商业化路径

即使一款好产品,拥有一定的用户量级,如何变现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典型如知乎,知乎摸索了将近 6 年。

张小龙说「要克制」,所以微信其实有很多的变现方式,比如微信钱包,但都没有添加。这一点上,墨刀也坚持这样的原则,墨刀现在是一款网页版实时在线的工具,可以和美图秀秀一样,通过广告去获取收益。但墨刀希望在保证用户体验的前提下,用户能够主动付费。

墨刀规划了三条路:

1. 不向 C 端用户收钱,向 B 端用户收钱。比如开放模板、私有云等。

2. 围绕着产品设计师打造连接上下游的一站式服务。

3. 电商与金融。于晓濛说:「有交易真正能带动这个市场的资金,才能拥有更好的体验。」

题图来源:墨刀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