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荚七周年:「那个时代超喜欢豌豆荚」,而现在呢?

摘要

七年过去了,国内安卓生态圈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豌豆荚变了吗?

关于国内安卓生态的发展,不得不提到一个日子,2010 年 1 月 12 日。记性好的朋友也许会记得,那天就是 Google 退出中国市场的一个爆发点。彼时,Android 系统刚刚更新到 2.1 版本,在中国境内发售的 Android 手机也仅有 HTC Hero(G3) 和 HTC Tattoo(G4) 两款,塞班系统是当时的王者,S60v3/v5 仍旧是市面上的绝对主流,iPhone OS(即后来的 iOS)也还没有进入中国市场(iPod Touch 除外)。

这意味着,由 Google 公司开发掌管的 Android 系统在国内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因为众多之前的服务都不能用了。不过,相比于 Google 搜索、YouTube 视频、Gmail 邮箱等功能,因为种种原因,当时还叫做「Android Market」的 Android 应用市场可能是对国内用户影响最小的一个方面了。

在知乎上,「Google 退出之前,中国的 Android 生态是怎样的?」的这个问题底下,有答主提到 Android Market 里「大多数软件都是英文的,本地化体验很糟糕」、「说实话,我是不愿意从谷歌商店里面下载软件的,何况很多都要收费。」

而下面的留言中,点赞最多的一条就是:

「那个时代超喜欢豌豆荚」

6161590d28f3fb9_size29_w1200_h720.jpg

市场综述:豌豆荚与 Android 生态这几年

2009 年年底,豌豆荚的工程师们写下了第一行代码,标志着这个在日后深刻影响国内 Android 生态的产品正式启航。几个月之后,豌豆荚正式上线。

当时国内智能机市场的现状是,在 2009-2010 期间,app 生态还处在发展初期,国内当时仅仅只有 QQ、UC 浏览器等少数几款工具型产品。全网 app 不到一万款,80% 左右为国内团队将国外 app 汉化,放到 PC 论坛供用户下载。

而从 2010 年开始,国内的 Android 应用市场开始纷纷出现,除了豌豆荚,还有成立于 2010 年 2 月的安智市场和成立于 2010 年 4 月的酷安网以及更早一点出现的 91 无线等等。不过在这个阶段中,由于移动设备和网络发展还不够发达,通过手机助手 PC 端下载应用再装到手机是主流的应用安装方式。

在 2010 年 10 月份,Google 宣布 Android 系统达到了第一个里程碑,即电子市场上获得官方数字认证的 Android 应用数量已经达到了 10 万个,Android 系统的应用增长非常迅速。

从 2011 年开始,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应用市场的发展进入快车道。根据相关数据,第三方应用商店以及运营商应用商店成为了最主要的应用下载渠道。

豌豆荚.png

对豌豆荚来说,2011 年 9 月,豌豆荚设计奖的推出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节点,这一豌豆荚后来的王牌栏目在当时 Android 应用设计良莠不齐的状况下突然出现,用一种在审美上更高级的方式为用户推荐新应用,也成为了豌豆荚良好口碑的来源之一。

而这一阶段也是豌豆荚的「黄金时代」。在 2010 年至 2012 年初期间,它几乎占据国内手机助手市场的半壁江山。2012 年 2 月,豌豆荚用户总数突破 2500 万,日活跃用户也超过 100 万,而当时全国的 Android 用户才 5000 万,

从 12 年到 13 年,巨头们的入场成为了这场游戏的转折点。2012 年,360 通过其麾下的王牌产品 360 安全卫士大举进入移动市场,通过在 PC 端的强势地位迅速攻占移动端市场,帮助其移动端 360 手机助手快速进入了国内应用分发市场的第一阵营。而本想通过「搜索」的老本行进入这块领地的百度则没能如愿,不得已,他们在 2013 年 7 月以 19 亿美元的巨资收购了 91 无线,也将 91 助手等 Android 平台的应用分发工具收至麾下。再加上腾讯自己默默经营的应用宝,巨头们的布局已初成定居。

豌豆荚1.png

从那之后开始,国内移动应用市场就朝着几大巨头的方向前进,加上手机厂商们自家的应用市场,很多规模较小的第三方应用市场纷纷掉队。随着去年年中豌豆荚被阿里收购,360 手机助手、腾讯应用宝、91+百度以及豌豆荚基本成为了市场上的领先者。

豌豆荚2.png

什么才让我们记住豌豆荚

  • 国内 Android 市场中的一缕清风

作为李开复成立创新工场之后打造的第一个公开项目,豌豆荚从一出生就带着光环。创始人王俊煜出身 Google,自带原生情怀,豌豆荚对自身的要求也是专注在产品本身。因此,豌豆荚这些年一直被「设计出色」、「有情怀」等标签被用户记住。

相对简洁的设计,始终不接受广告合作的豌豆荚设计奖,以及优秀的产品推荐眼光,这些都让用户对豌豆荚高看一眼,「阳春白雪」也成了业内一些人对他们的评价。在百度 19 亿美元收购 91 之后,王俊煜在个人博客上写了一篇文章来回应外界,其中有下面这段话,也许这就是豌豆荚的骄傲和信仰,也是用户对它赞美的来源:

「今天,我们希望用户通过豌豆荚来发现内容,把手机的使用体验变得简单有爱。我们的团队擅长于创造出简单好用的产品。一个事实是,自从豌豆荚推出以来,不管是在手机助手领域,还是在应用商店领域,几乎所有的产品设计都是以豌豆荚为标杆的。」

豌豆荚3.PNG

                                      (已经推出了 291 期的豌豆荚设计奖)

在公司内部管理上,豌豆荚也全面向 Google 看齐。以餐食为例,豌豆荚三餐全免费,而且还有同事专门开发了点餐系统,专供内部员工订餐,你可以在合作的饭店里点任何你想吃的,理论上你想点多少都可以。在办公工具上他们也采购了 Google G Suit(当时还叫 Google Apps for Business)的全套服务及许多国内外优秀的小众产品,充满了对产品的信仰和极客范儿。

  • 对应用分发多元化形式的探索

事实上,豌豆荚几乎承包了国内安卓应用市场上在探索方向上的「第一名」。

  • 2011.4 豌豆荚发布国内最早的「应用搜索」
  • 2011.9 发布豌豆荚设计奖
  • 2012.11 豌豆荚推出「应用发布会」
  • 2013.9 豌豆荚发布了「视频搜索」
  • 2014.3,豌豆荚推出「应用内搜索协议」

作为国内首个公开发布、唯一全面支持移动独有内容的应用内搜索技术协议,它提供了对于应用内内容的检索、收录和调起的标准。

b1cefdb92afa8c37af4ef2fa4b4d2603.png

  • 2015.5,发布了「自动装」功能
  • 2015.5,豌豆荚一览在 iOS 端和 Android 端同步上线。

得益于应用内搜索技术,一览能把散落在手机已有 app 内的文章、图片和视频都抓取并串联起来,在同一个页面中以卡片流的形式展示给用户。

…….

当然,其中大部分的尝试从商业的角度上看都失败了。但在豌豆荚总经理张博看来,这并不意味「内容入口」的探索是错误的。「应用宝的体验式分发、百度手机助手的破壳,以三方为首的几大应用商店现在都在做内容入口上的探索。本质上都是想通过释放 app 内内容,促进分发,侧面验证了豌豆荚对趋势判断的前瞻性。」

外界评判产品探索是否成功,无非看用户量、商业化变现等指标,从这里单方面认为豌豆荚这段经历是失败的。然而,也许有些更重要的东西更值得我们尊重,那就是对未来的探索和勇敢尝试。

  • 坚持多年的独立发展与新形势下的重新上路

去年 7 月,豌豆荚终于被阿里收购了,这家曾多次与百度、腾讯等巨头公司传出「被收购」绯闻的创业明星公司多年来始终保持独立发展。在其 2014 年 1 月拿到软银 1.2 亿美元的 B 轮融资之后,其创始人王俊煜写道:

「作为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在不跟国内巨头有接触的情况下,豌豆荚的发展会更顺利一点。因为国内巨头的整个线路特别长,利益冲突会特别多。」

这似乎能代表他们的态度,是否独立发展、要不要接受谁的投资,都是围绕着「移动内容搜索」这个一开始就订下的目标去的,「至于独立的公司、上市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王俊煜说道,「在竞争对手四面开战之时,我们也希望和市场上和我们一样全心全意想做好产品、为用户提供上佳体验的团队有更紧密的合作,让好的产品能成长,而不是目送移动互联网走入又一个拼爹的时代。」

当然,最终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在一声叹息之后,也许我们还应该看到,豌豆荚在阿里的带领下也有了不错的发展,也许这也不算是一个「失败」的结果。

七年之后,豌豆荚往何处去

「前几年豌豆荚会比较聚焦在产品方面。近这几年,在完善产品体验的同时,也逐步把商业化体系建立完善起来,跟行业和开发者的交流也更多了。」说话的人是张博,他现在是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豌豆荚总经理,全面负责豌豆荚现在的发展。

在宣布被收购 5 个月之后,12 月,王俊煜本人现身新的豌豆荚发布会现场站台,他列举了三点说明豌豆荚正在向好的方向前进。第一,豌豆荚市场份额有明显上升;第二,与阿里大数据体系的融合;第三,打通多个渠道。

abe4fa56987adfcc67ac35c0d8560195.jpg

「整个过程比我们想象中的顺利,源于两边的企业文化有很多契合的地方」,豌豆荚副总经理洪绯这样评价阿里与豌豆荚二者的整合过程。

当然,在外部环境上,以微信小程序和 Google Instant Apps 等轻量化分发模式正在悄然兴起,这也是豌豆荚需要面对的方向。

不过在现在的豌豆荚看来,但这类分发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开发者,主要是以内容为主的自媒体开发者、服务模式相对简单的 o2o、简单的工具化产品。

「从开发者的需求来说,更希望把用户留在自己的渠道上,为商业模式提供更多空间。所以,我们认为,这类轻分发模式是对传统分发模式的一种互补,但还不至于是颠覆性的影响。」

而他们决定将主要目光放在大数据上。通过阿里整个平台的数据能力,这意味着他们有能力实现面对用户的个性化分发。而如何能在这个应用市场们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时刻找到新的创新模式也将成为未来大家竞争的重心。

除了大数据外,豌豆荚方面在采访中提到,他们今年还有两大重心:1、提升渠道分发质量,发挥并强化平台用户质量高的价值,帮助开发者实现更强的分发效率;2、深度扶持精品游戏,尤其是国内较弱的单机游戏领域,为用户发现更多精品游戏。

在经过了七年的发展之后,换了新的发展环境和领导团队,这个一直被我们称道的优秀产品还能走多远?这个国内 Android 生态中的一缕清风还能吹向哪里?


P.S. 希望能看到你对豌豆荚的记忆与想说的话,欢迎留言~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