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里,都有个独特版本的汶川记忆

摘要

摘要:汶川是很多人的生命痛点,也是很多人开始思考生命的起点——是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一分钟变成了六十次呻吟,让无数家庭磕碎在时间的刻度上。是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他们开始醒悟活着的可贵,从而对生命产生了一分敬惜,开始意识到很多平日里的烦恼纷争在死亡面前不值一提。也是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他们看到了跨越地域的暖意和温情,相信人性的善良与美好。

       九年前的此时,你在干嘛?——对多数人来说,这个问号首先开启的不是回忆,而是一阵短暂的沉默。得先在心底迅速地算出九年前是哪一年、自己当时有多大,才能做出回答。但要换种问法:汶川地震时,你在干嘛?模糊的年份,就一下具体了很多。人们可以省略心算的环节,直接从记忆仓库中支取出相应的画面:备战高考时得知这样的消息、正在上班突然办公楼剧烈摇晃……是啊,地动山摇、举国悲恸的场景太清晰了,清晰到已经成为民众心里的一种记忆坐标。提起它,就会牵引出一长串历历在目的往事。

       “512”九周年的时候,腾讯问答平台就发布了这样的问题。超过一万八千位网友给出了回答。有在地震中被掩埋的人,回忆与死神赛跑的经历。有奔赴前线的战士,救援的记忆犹新。有人失去了亲友,撕心裂肺的感觉至今在心底隐隐作痛。和寻常的网络问答不同的是,关于汶川周年祭的提问,不是知识求索,而是一种记忆唤醒和记忆收集。不是只有亲历过地动山摇、亲友离去的人才有,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独特版本的汶川记忆。

       汶川是很多人的生命痛点,也是很多人开始思考生命的起点——是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一分钟变成了六十次呻吟,让无数家庭磕碎在时间的刻度上。是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他们开始醒悟活着的可贵,从而对生命产生了一分敬惜,开始意识到很多平日里的烦恼纷争在死亡面前不值一提。也是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他们看到了跨越地域的暖意和温情,相信人性的善良与美好。

       因此,无论是否亲身经历过山河的摇晃,汶川地震都是一代人心理成长、成熟的标记,也是一枚精神启蒙的符号。捂在时间的盖子下,它会慢慢发酵。人们需要在某个特殊时刻,集中倾倒在心底发酵整整一年、甚至更久的,关于活着,关于死亡,关于亲情的感慨。需要用某个特殊时刻,郑重地向逝者寄去缅怀和哀思,也郑重地提醒自己珍视眼前的幸福。这些积压在心头的情绪,只要有开口,就会流淌、就会释放。——我想,腾讯问答在汶川地震周年祭的时候抛出的那个问号,正是出于对这层心理需求的敏锐洞悉。

       旺盛的表达需求,牵引出的是无数“我”的个体叙述。如果有意识地将这些记忆碎片打捞起来,甚至可以拼凑出国家灾难的轮廓。腾讯问答平台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新颖之处在于,所谓“拼凑”,是自发的状态,媒体本身不做任何文字上的修饰,不去设置板块、细分话题,只提供一个倾诉的平台,讲述故事与呈现细节,统统交由用户完成。也恰恰是因为没有专业主义的技术雕琢,这些文字保持了原汁原味的真诚。

       让我印象最深的答主是一位在地震失去母亲的孩子:“我妈妈爱拿鸡毛掸子打我起床,我就躺在床上,希望她再来打我,但确实没有人叫我起床了。”——读完后,心尖儿好像被什么东西狠狠揪了一把。整段话里没用一个形容词,却把那种撕心裂肺的痛传递到眼前。短短两行字,胜过了一百句让人无感的灾难抒情与排比,比“举国哀悼,神州共悲,同舟共济”之类的宏大叙事,更有直击人心的力量。

       不是每家媒体都善于发掘并使用这样的细节,需要有洞悉世态人心的柔软与温度。只有让文字走进人们心里,缅怀所欲传递的爱、善、对逝者的祭奠、对活着的敬惜…..这些价值才能渗透进时代的脉络。每个时代也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事件,这一代人没经历和见过什么大灾害,汶川强震可能是许多人一生经历过的最大的一件事了,成为深刻影响他们的“成长事件”:影响他们对灾难和生死的看法,重新定位他们对世界的看法,让他们在一夜之间迅速长大。但那些记忆只有不断唤醒,才能渗透进社会的集体记忆。

       也说说我的记忆,那时我每天都在写关于地震的评论,用媒体人的方式参与救灾,写《建震不倒的房子优先于任何象征》,写《今天我们携手抗灾明天我们不忘反思》,写《哀痛中的中国无比坚强》。地震发生十天后,我写过一篇评论,叫《汶山强震会深深地影响一代人》,在那篇文章中记录了很多触动人心的灾难剪影:当映秀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个老师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两个孩子还活着,而雄鹰已经气绝!由于老师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一名年轻的妈妈双手怀抱着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婴儿蜷缩在废墟中,她低着头,上衣向上掀起,已经没有了呼吸,怀里的女婴依然惬意地含着母亲的乳头。也是一个母亲,也是用自己的生命护住了自己的孩子,而且在生命逝去前那点时间里在手机上给孩子留下了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我看这次腾讯问答平台上,也有很多网友谈到了自己类似的记忆。

       我在文中写道:人性这根曲木本身就造不出笔直的东西,汶山大地震后我们的社会一定还会不断有假丑恶发生,但即使如此,经过这次灾难后,在这些大爱的触动下,恶也会受到一定的遏制。救灾中有这样一个温暖瞬间:四川干警地震时舍身保护贪污嫌犯将其深深地感动——这就是一种感化吧。哀悼日的第一天,北京某法院几分钟前争得面红耳赤的原被告在三分钟的默哀后立即选择了和解,这也是一种感化。灾难也许会让这个社会认识到,不要等到遭遇劫难时才想到爱,不要等到大难降临后才想到紧抱在一起凝聚成一团。平时爱了,平时敬惜生命了,平时关爱彼此了,平时远离了那许多贪婪、仇恨、嫉妒、内耗、争斗、争执、尔虞我诈和疯狂的争名夺利,灾难和伤害会大大减少。

       媒体设置的像“九年前的此时,你在干嘛?”这样的话题,也是唤起社会这样的集体情感记忆,拒绝灾难后的遗忘。这个时代的节奏很快,在频繁更迭的热点中,人们容易变得麻木、健忘。浮躁的传播生态下,好像没有什么感动能够超过一天,好像没有什么能够牢牢占据时代的记忆。但如果看过腾讯问答上那些狠戳泪窝的回答,你会毫不怀疑地相信:汶川地震不是西南一角的事,而是整个民族的隐痛。会毫不犹豫地相信:512已成烙在时代心底的印记,经得住时间打磨,永远不会褪色。也会毫不怀疑地相信:还有更多关于汶川的记忆散落在民间,等待被打捞(转载来源于曹林/文)完。


来源:中国网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