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家都在讨论「智慧出行」,我们讨论的到底是什么?

摘要

在「智慧出行」的路上,我们既是参与者,也是变革者!

很多人会感觉「技术」距离自己很遥远,但是一说到「出行」,或许又会有各种各样的感受。

不论是「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还是共享通勤工具,又或者是电动汽车,无人驾驶。我们在出行中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我们既是这个时代的参与者,也是变革者。两三年之后,或者五年十年之后,我们的出行方式将会怎样改变?会对我们的生活会有多大的影响?就成为这一次「智慧新出行」论坛活动的最重要的内容。

人们寻找的,是下一个汽车「黄金时代」

不论是美国的特斯拉,还是国内的小鹏汽车,威马汽车,它们的出现都是近年来汽车行业不可思议的新变化。而这种变化背后,是我们对于交通出行的认知的改变。「智慧出行」的现状如何,未来的路究竟要怎么走,成为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

我们国家连续两年甚至三年时间,在工业产品的出厂价格是下跌的,所以政府要在供给侧结构进行调整。在整个经济转型升级的艰难时期,汽车行业的改变以及互联网、云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比较大的发展机遇。把「智慧出行」作为未来方向,既具有增长扩张价值,又能带动消费的转型升级,能形成规模经济

威马汽车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沈晖

145029hkwn1wky1jy7vsi6.jpg

我认为未来三年无人驾驶的应用不大可能全面出现。但是在三年后,对于高级辅助驾驶,将会全面推广以及应用。比如你快到家的时候,下车后,这个车可以自动停到你的停车场,帮你充电。这种场景是结合我们产业链的合作伙伴一起才能完成的,比如博世、地平线机器人、华为、腾讯。在三年之内,这种高级辅助的有限的应用场景的自动驾驶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同时,三年后,电池是不是还是一个瓶颈?我们认为,三年以后,首先电池的成本会急剧下降,同时电池管理水平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我也认为,2019 年的时候,充电 15 分钟,行驶 400 公里不是一句口号,无论是充电设施、快充,以及各种灵活的服务,会帮助电动汽车使用者得到真正的 400 公里续航里程的服务。

还有一点,我认为是物联网的应用。据谷歌预测,2016 年已经有 60 多亿个物联物品,其中将会有突破 6200 万的联网汽车,这个车的联网将会构成除了电脑组成的互联网,手机组成的移动互联网之外的第三个相当巨大的互联网应用场景。我认为,物联网在汽车上更多的应用,在三年之内大家会看到实际落地的案例。同时,会出现有意思的问题,比如车没电了,有没有可能将来有车载的充电宝,有没有移动充电?或者说车主之间相互帮忙?这些问题,在 2019 年,我们能有更多的解决方案。

「云时代」和「智慧出行」的交汇,会让你出行更轻松

从概念到现实,「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我们将自己的信息存储在云端,企业将数据在云服务器上保存、交换、处理。从当下生活角度来看,「云时代」和「智慧出行」好像很难联系到一起。但其实,在整个汽车产业的变化之中,在我们日常出行的方方面买呢,「云」的力量早已经深入其中。

华为中国区企业业务咨询规划部部长(解决方案部副部长)秦卓:

LXJ_0608.JPG

其实三五年前,我们讲「云」的概念的时候,一些人觉得有点遥远,但是在今天,我们都依赖它。华为不是什么都能干,我们擅长的是数据和网络传输。各种端向数据中心的传输,比如全国 ETC 的联网。和五年前十年前的信息化不一样,我们如今的信息化是已经走进生产的,如果没有数字化的愿景,没有数字化发展,我们就不能谈智慧交通。另外,在一些基础性解决方案,我们也具有优势,但是在上游关于数据的开发,数据的延伸我们希望能有人和我们一起来做。

腾讯云首席架构师柳旭东:

LXJ_0664.JPG

说「智慧出行」,云计算和大数据怎么支撑智慧交通呢?两个方面,一是从智能制造的层面,腾讯今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案例,叫做三一重工,和他们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三一做了一个事情,他把所有的重型机械,每一个部件都通过 SID 传过来,通过大数据做运营处理和分析,这样可以看到整个设备的运行状态,包括发动机,包括轮胎,甚至油压,这些内容都可以看到,然后去做运营。同时,对一些设备的故障还可以做到预判。而大数据上,举一个例子,腾讯有一个维纳斯的服务。大家知道,开车在路上,你的手机信号是会变化的,有可能开到一个信号很弱的地方,你发现网连不上了,腾讯提供了一个维纳斯的服务,在弱网络的情况下连接前端。

刚才沈总提到,未来两到三年,无人驾驶实现不了,我们更多的是实现智能化。我在想,未来的五年、十年,到最终,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最终的目标其实还是无人驾驶。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认为,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 LBS,将会是整个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

滴滴出行高级副总裁付强:

LXJ_0787.JPG

先给大家展示一下我们目前的数据。我们每天的数据是 70TB,这个数据都是跟交通出行息息相关的。有这么多的数据量,我们如何应用,或者我们希望在这个短期,近一年内,我们怎么把大数据做好,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我们上半年举办了一个数据算法大赛,根据我们平台大量的交通实时数据告诉你最短的路径,实时的路径规划的时间,接下来是智能分担,我们有七八种不同的产品,什么定单派给什么司机,现在的路非常堵,车辆上路非常有限,我们希望一个车不仅仅是带一到两个乘客,而是每个座位都被充分的应用,这时我们再匹配最好的拼车的产品,希望拼车的路径越来越平滑和顺利,拼车乘客的体验可以非常高效。

另外,我们的交通部门有很多的道路承载数据,公交车的数据,包括一些静态的道路数据,如果结合滴滴大平台每天动态的数据,结合到一起进行资源整合就会产生出我们最需要的城市全网调度的服务。滴滴刚刚跟沈阳、济南等达成了意向,希望在智慧交通方面作出我们的一份贡献,用技术来帮助每个城市出行更好。

「智慧出行」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吗?

近两年,国内新造车运动一直很热,但是造车的目的是什么?智能出行的目标如何实现?都是人们关心的话题。站在普通用户层面上,我们真的能从这些「新造车运动」中感受到科技的幸福吗?面对这些问题,在行业第一线的新力量们都表达了自己不同的观点。

LXJ_0858.JPG

极米科技 CEO 钟波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会在出行上有更多的要求,如他所说:「交互应该是有载体的,伴随着无人驾驶等等新技术的进来,司机已经靠机器完成了,乘客干什么呢,应该接入更多的信息和娱乐,这时候无屏的技术会更有用武之地」。

而专注自然语音处理的狗尾草科技联合创始人严汉明则更畅想「智慧」的维度。他认为除了导航、点歌,还需要一些情感式的交互,比如在你工作比较累,开车的时候,你有可能打盹,那么车会提醒你注意休息,靠边休息一下等等。这些多一些信息上的处理和采集,进行深层次的互动

搜狗地图负责人孔祥来也认为语音对讲进行出行上的交互,是智慧出行的一部分。人和导航如何交互,不再是说一个简单的机械指令,而是更像一个智能的副驾驶系统,他是包括各种导航的能力,包括音乐、娱乐,它都知道。这里面涉及到非常复杂的东西,包括语音识别的问题,交互理解的问题,是一个跨度非常大的系统。

上海兔洞电子科技 CEO 陈正翔认为如何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会成为一个痛点,而提供给用户更多选择则会让他们感觉到幸福。未来的「智慧出行」,一定是多样化的出行

如何形成智能汽车新价值链?

LXJ_0899.JPG

作为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的沈晖,认为新造车运动的中心还在于造出好车,然后才是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让车变得更加「智慧」。所以,必须从智慧出行的服务提供商的角度来造车,不管是核心竞争力还是思维思路,和新造车的理念是不一样的,更多的是抓住细分市场。所以威马汽车会开放价值链更多围绕用户需求和其他企业共同探索新的运营和盈利方式,这也是威马与其它品牌的最大不同。

因为中国的汽车市场足够大,一年两千多万的乘用车,而且每年在增加,我们不像美国是差不多的,中国的细分市场特别复杂,形态特别复杂,你在路上看到的车,有五十年代的技术,也有最新的技术,都在路上跑,我们是很有信心,两千多万的市场,我也不放卫星,一年我们弄个十几二十万是 OK 的,传统车也活的很好,大家都不错,只要细分市场抓住了,我认为都没问题。

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徐大全认为近两年,以特斯拉为先驱者,出现了一大批新兴汽车商,最重要的原因是新技术的出现。从互联的角度来说,IT 行业会给汽车行业带来更多的冲击。

LXJ_0940.JPG

造车这个事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业,可以说是整个地球上最复杂的行业,相关的产业链非常长,是伴随新的技术和说互联网兴起的,一两个企业是完成不好的。用复星集团互联网投资集团总裁张坤的话来说「会从供应链上根本改变」,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这也是本次成立「智慧出行精英企业汇」的初衷。

如同西门子副总裁邱楚群提到的,西门子一直在探索最先进的技术。未来不管是在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还是新材料,互联网汽车等方面都会有更多的结合。

地平线机器人 CEO 余凯以 PC 时代为例,指出汽车行业的技术奇点越临近,行业与行业的汇聚就越紧密。一开始的时候,大家想象一个 PC 就是打字机,或者处理表格的系统,后来 PC 完全的内涵跟以前不一样,改造了人们的生活和办公。手机也是,而现在,汽车也正在面临一个重构的机会。

可以说,即将到来的「智慧出行」时代,一定会衍生出来很多新的需求,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集合互联网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的支持,一定能够针对消费者打造出来更具适应性的产品。从这个角度来讲,企业和消费者,将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