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分答」能火多久并不重要?

摘要

因为我们要看到分答和在行结合后会带来什么。

大象公会创始人黄章晋也开通了自己在分答上的账号。在对自己简介的那栏中,他写道:新媒体原创内容、时政、自行车骑行、帝国时代游戏、拖延症治疗。意思是有关以上的问题,尽情来问我。

分答的玩法是这样的:回答者先设置回答费用,生成自己的主页。提问者抛出问题,被问到的人选择是否回答。假如回答,则采用 60s 语音的形式,回答后费用入账。在问题被回答之后,假使有人偷听答案,提问者则可以获得分成。

尽管黄章晋算不上大众意义上的大 V,但他「魔鬼教官」的名号在媒体圈内也有不小的影响力,他创办的大象公会生产的文章,动辄就是十万+的传播量,还是有人对他产生兴趣前来提问。

有意思的是,在他的分答页面上,真正涉及到他简介中领域的问题甚少,提问者以一种公开的偷窥姿态,问起了他的好友罗永浩的花边,「如何评价罗永浩?」问起了他创办大象公会的契机,甚至还有人问「你准备什么时候,什么契机下开始留长发?」

尽管这样,黄章晋还是很严肃地看待这些问题。他甚至有点应付不来,只能挤出开会和吃饭前后的时间来回答问题,60 秒的回答时长,他不得不先将答案写在纸上,然后照着念。

二十几个回答下来,黄章晋这样评价这款在过去两周内爆红社交网络的 AMA(Ask me anything)类型产品:「从提问来看,娱乐性多于知识性;一分钟之内去阐述些人生经验或者讲透某些知识不太可能,但它是一款能够让人人迅速参与进来的产品,或许能够对在行产生一个很好的广告效应,好像一个短平快的在行。」

黄章晋的经历大概能让我们窥见分答这款产品的一两点「缺陷」。原本传播知识的出发点被大众化的娱乐提问所淹没,「为知识付费」变成了「为听一听大 V 声音和沟通付费」;60s 的时长对于「知识传播」来说过于单薄,导致回答的质量也不高;对问题的质量有一点要求;大 V 和普通人之间的断层明显。

但即便这样,也阻挡不了这样一款付费提问、最初只依赖朋友圈传播的轻量级产品爆红社交网络。微博的 KOL,朋友圈的同事朋友,人人都想参与进来,或「捞金一把」或「图个乐子」。

jdjdjdj.jpg

分答为何这么火?

· 云回复既保证了一定的互动感,又让答题者的状态和形象不是即时的呈现在用户的面前,这是一种很适合知识界的互动方式;

· 60s 的语音,看起来门槛很低,每个人都容易上手,但其实,这里面是 200 字到 300 字的文字信息量,再加上声音和情感元素的控制;

· 分答把直播的视频减轻为语音,60s 时间限制这种轻量级产品模式,并且以来社交平台微信传播;

· 分答的形式让它更像一个娱乐化的社交工具,KOL 和大 V 的入驻加速了其传播速度和面积,粉丝则为了参与感而被吸引进来;

· 变现方式成本更低,节奏更快,娱乐性更强。

为何选择 60s 作为回答时限? 它会成为知识变现的短板吗?果壳网 CEO 姬十三自己的看法是,60s 其实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设置, 一方面降低了回答者的心理门槛,又不失一定的刺激感和表演感。另一方面,又使得回答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标准化,就像一个微型作品。第二,60s 其实一点都不短,大概可以包括 300 个字,再加上一些声音和情感的元素,它的丰富性其实是非常高的。

那么,火爆的分答成就了什么?

我们可以看一下新榜推出的「分答收入排行榜」:

屏幕快照 2016-06-07 18.48.13.png图片来自新榜

王思聪以「网红,投资人,哲学家」的身份,仅仅用了半天就成了分答上面赚钱最多的用户,居其次的则是畅销书作家、明星和是情感、两性咨询类博主等。此外医生和自媒体人也非常受欢迎。

通过这个榜单我们可以看到的是,首先分答让更多人意识到碎片化的知识是可以变现的,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人们认为只有全面而系统化的知识才能够变现。第二,分答让人们意识到情感的,语言格式的知识是有价值的,而且比干巴巴的文字式的知识要更有魅力。第三,分答造就了一批知识网红,它们仅仅靠头脑中的智慧,靠和人的沟通,就能够变现,就能够获得财富,可能未来分答会对这一批人的生态产生巨大的改变。

有人因为分答的问题以及答主部分娱乐话的问题从而否定了分答与知识传播的关联性。也有人怀疑,分答是否会像也曾昙花一现的值乎和朋友圈付费照片一样,不会火爆太久。如果你能够看到分答背后大的知识分享浪潮已经来临,以及分答和在行结合在一起之后能产生更多火花,就不会再对它能火多久而存有疑惑了。

如果你还记得分答推出一周后的一个小举动:「分答」和「在行」公众号在名字上进行对调,就不难理解为何姬十三要把分答设置成 60s 的短问答形式,以及需要如此多的 KOL 来带动流量与传播了。在行和分答实际上把底层用户打通了,定位高端、偏重线下的在行和定位全民和便于传播分享的分答之间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起来。

在行是果壳在 2014 年推出的一款主打知识技能共享的平台,以行家与学员之间知识经验的有偿交流和技能服务为主。人与人之间或者说知识的传播,偏重线下,时间和成本相对较大。而分答可以看成轻量版的在行,但其产品逻辑与之一脉相承。

在行做的事是中量级的知识变现,而分答做的是轻量级的知识变现,在行和分答之后,下一个知识变现的方向在哪里?

姬十三说:「除此之外,我们还考虑过两个方向,第一,我们想尝试做一个重量级的知识变现,就是个人面向企业,我觉得这个是非常有效率的,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把自己的一段时间卖给一家企业,而不是所有的时间,那么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个人自由和知识变现的一种平衡,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尝试不光是让个人来做知识变现和时间售卖,还可以让机构来做,在过去一段时间,我们也尝试邀请过类似研究机构和博物馆,利用他们的闲余时间和剩余资源,来实现它们的价值最大化,使他们分散的资源能够整合起来。」

分答让我们看到知识付费经济变现的机会和空间有多大。联系到最近同样火热的知乎 Live、正在罗辑思维平台上付费订阅一天突破数万的《李翔商业内参》以及米未传媒创始人马东推出的付费说话课程《好好说话》首日订阅突破 500 万,你会发现,人们越来越愿意并且接受了向陌生人付费的习惯。不管为了体系的、碎片的知识,还是为了娱乐,人们愿意付费。

没有任何一款产品可以满足用户的所有场景,人们也不能静止的去看一款产品,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分答这个产品到今天为止只有仅仅不到两个月的寿命,你还记得只有一个月寿命的微信是什么样子吗? 分答的未来需要交给时间。

果壳的平台之下,除了分答,还有在行本身,在行是一个中量级知识变现的平台,分答则侧重于轻量级的知识,想象一下他们的结合吧。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实习记者郑洁瑶对本文亦有贡献)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