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 人人必读的《火星救援》是如何诞生的?

摘要

同名电影终于要在中国上映了。

「人们中彩票后往往会盯着它看好一会儿,心想,「不,我肯定是看错了」」,安迪·维尔(Andy Weir)说这是他发现自己的书要被拍成电影后的反应。

这本书是《火星救援》,同名电影已经拍好,10 月在北美上映了,再过几天它终于要出现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影院里。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导演了这部电影,他的成名作是科幻影片《异形》,主演是马特·达蒙(Matt Damon),去年演了《星际穿越》。至今影片在美国票房是 2 亿美金,首映那周在全美院线票房排名第一。

被拍成好莱坞大片不过是这本书巨大影响的一个方面,它已经超越一本书,或一部电影的范畴,而是一种现象,背后是一群忠实的粉丝。

用国内互联网公司的话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好 IP。

the martian 2.jpg

一名程序员的作家梦

维尔从小就想当一名作家。他父亲是粒子物理学家,母亲是电力工程师,在北加州的家里有两大书柜科幻书籍,他读着经典科幻作品长大:阿瑟·克拉克、伊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海因莱因……他梦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东西。

上大学时他写出了人生中第一部科幻小说,写的不怎么样,情节蹩脚,故事乏味,他把手稿差不多都毁了,除了被他妈妈藏起来的那份,因为她知道一旦被维尔找到会是什么下场。

维尔不是那种为了作家梦甘愿过得穷困潦倒的艺术家类型,他决定先学一门技能,给自己找份工作再说。他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学计算机科学,之后在 AOL 找到一份程序员工作。20 世纪的最后十年互联网开始生长,AOL 在当时如日中天。1999 年 AOL 收购网景公司,维尔下岗了,并被要求卖掉手里的 AOL 股票。

这时维尔快 30 岁了,手里有一笔钱,接下来好几年不用工作也能活下去,于是他决定再试一下写作。他用三年时间写了人生中第二本书,自我感觉比第一本好不少。维尔把书发给出版社,没人感兴趣。这次维尔彻底死了当职业作家的心,安心回去做程序员。

维尔说自己是一个书呆子(dork),他喜欢研究东西。他研究的东西包括天体运动,阿波罗十三号登月任务,人在死后的世界,NASA 是怎么运作的……接下来十年里,他时不时写点跟这些有关的小文章放在个人博客上,渐渐获得几千个固定读者。有一次他写了一篇叫「蛋」(The Egg)的短篇,设想人死后的世界,这个故事不长,五分钟就能看完,大家很喜欢,有好几百万的浏览量,这给他带去很多读者。

Screen Shot 2015-11-17 at 3.52.07 PM.png(维尔看科幻小说长大,一直想当作家。)

《火星救援》的诞生:找读者帮忙

《火星救援》是他的博客文章之一。火星是 50 年代科幻小说一大主题,维尔对它一直很着迷,他经常做白日梦,「如果把一个人放到火星上,他怎么活下来?」

没有外星人,没有戏剧性地星球毁灭,只有一个人和一个冰冷的红色星球,在人类社会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如何求生。维尔创造了一个叫马克·沃特尼(Mark Watney)的宇航员和近未来一个叫阿瑞斯(Ares,古希腊神话中的战神。维尔在此沿用 NASA 喜欢用古希腊神话中人物命名太空探索任务的习惯。)的载人火星任务,在阿瑞斯任务第三期中,沃特尼因为突发事故被遗留在火星上,一个人,他必须利用所有能利用的资源求生。

很多人把这本书形容为火星版的鲁滨逊漂流记,与那个经典求生故事不一样的是,马克·沃特尼的故事要风趣、吸引人几百倍。

故事以沃特尼的日记形式讲述,跟维尔自己一样,这位宇航员也是一个大号书呆子,而且有极其旺盛的幽默感,满嘴脏话,搁在火星求生模式的背景下对比强烈,愈发好玩。玩笑之外是他的智慧、勇敢、冷静、知识,和各种与生存有关的科学问题,后者是这本书的核心。

维尔说这本书是写给像他这样的书呆子看的,「我就是那种在看科幻小说或电影时会挑各种毛病的人」,他笑着说,所以非常看重小说在科学上的准确性。

维尔的创作方式是先提出在火星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然后给每一个问题找解决方法。他的做法说起来简单得不可置信——Google。比如轨道问题,他先用数学算发现快算死了也不行,于是 Google NASA 以往是怎么做的,他发现 NASA 都通过建模型去模拟,于是程序员维尔也写了一个程序这么干。

「我就是喜欢做研究,总共就一台电脑,用 Google 找靠谱的信息来源」,维尔解释自己的工作方式。有一次他想解决一个化学问题,维尔搜到一位高中化学老师放在网上的材料,讲解得非常清楚,原来这是这位老师放那里给学生用的教材。

即使这样,他毕竟不是任何学科都懂,还是会出现错误,这时候就要请读者来帮忙了。维尔每写完一章往博客上贴一章,没多久就会收到读者邮件。他的博客读者中有很多专业化学家、物理学家、电子工程师等,这些人真的坐下来计算维尔写的那些东西,指出其中某一处在科学上不准确。维尔最喜欢收到这种邮件,他说,「当然不准确,我又不是学化学,或者电子工程学的,快跟我说哪儿弄错了。」

渐渐地,他挑出三千来个读者,这些人专门给他写的东西挑错。这个过程让他对作品中的科学准确性更自信,因为经过很多专业人士的检验。书出版后,NASA 一位负责人惊讶于这本书对于 NASA 和航空技术了解的准确性,他问维尔是不是写的时候认识 NASA 的人?

如果真要说,这本书在两个地方不那么准确,一是开头出现的风暴,这么强的风暴在火星大气中不可能出现,但这对故事发展非常必要,维尔这么写了。另一个是在书写完后 NASA 发现火星土壤中有大量水存在,如果这个发现早一点,也许沃特尼就不用那么辛苦造水了。

不像市面上的很多科幻作品那样很多冲突来自人物本身,《火星救援》的冲突由科学推动:沃特尼遇到一个问题,他解决了,但是没解决好,弄砸了,继续解决问题。维尔说他特别不喜欢很多电影表现宇航员之间冲突的做法,他说,「现实中的宇航员都是百里挑一的人,他们之所以能一起执行任务,因为配合地非常好,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们超级专业,才不会有什么私人问题和冲突。」维尔特别强调书中指挥官路易斯这个人物,队伍里从来没有人质疑她,不是因为大家害怕,而是尊敬她、信任她。

刘易斯.jpg(《火星救援》中的宇航员更接近现实中的宇航员,他们都是百里挑一的人,超级专业。)

从自出版到好莱坞大片

书写完后维尔就忘了这回事,继续下一个项目。有时候他会收到读者邮件,说在网页上看太麻烦了,能不能做个电子书。维尔想好吧,就做了个电子版放在网站上。过一段时间他又收到邮件说不知道怎么把电子书放到阅读器上,能不能放到 Kindle 商店里,这样就能直接看了。

Kindle 有一个自出版(Kindle Direct Public)项目,任何人都可以在那里出版自己的作品。维尔把《火星救援》放上去,Kindle 不允许作品免费,于是维尔定了允许范围内的最低价格,99 美分。一个月后,他发现通过 Kindle 购买这本书的人比此前所有时间通过网页免费阅读的人多得多,因为太方便了。很快,这本书出现在 Kindle 科幻小说、技术书籍的前十名榜单中,这时候更多人开始读这本书。

接下来是中彩票情节。有一天兰登书屋的人找上门,说想出纸质版,维尔说好啊,没过几天二十世纪福克斯的人也找上门,想买电影版权。维尔在一周时间内把书和电影版权都卖出去了。《火星救援》纸质版进入《纽约时报》年度畅销书科幻类别榜单,《华尔街日报》称这本书是近些年最好的纯科幻书籍。马特·达蒙读过后立刻表示想演马克·沃特尼,雷德利·斯科特主动坐上影片导演的位置。

一种现象

《火星救援》是一本写给科学的情书,这是它打动这么多人的地方。一个受到科学训练的宇航员、植物学家和机械工程师,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火星这个残酷的环境中活下来。沃特尼所遇到的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对常人而言不可想象,最可能的反应无非是绝望和放弃,科学家和宇航员不是,他们会发泄情绪,但不会放弃寻找解决办法,发泄完了继续工作。这群人代表了人类这个物种最可贵的品质之一。

这也是载人航天的迷人之处。尽管一直有人指出现阶段把机器人送上太空比把人送上太空更有价值,也不管我们怎样对好奇号或旅行者号感到激动,把人送上火星的意义完全不同。

这本书里涉及的技术在今天都已经存在,比如宇宙飞船用的引擎,我们已经有了类似技术,只是没有书里的那么好,但如果我们想做的话可以做到。可能在技术上最超前的是宇航服,现实中的宇航服非常臃肿,宇航员很难自己穿上,但在书里沃特尼不仅自己穿上宇航服,还能弯腰、跪下、修东西。维尔把宇航服技术与阿波罗 13 号时对比,认为书中的宇航服至少先进了 100 年。仍然,现在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想把人送上火星。

现实中的 NASA 不是没有火星任务,但需要 800 亿到 1000 亿美元,美国国会一直拒绝授权。NASA 目前正在建造 Orian 太空飞船,打算用它先把宇航员送上小行星,然后送到火星上,但目前很多项目还停留在图纸阶段。

航天事业是那种需要人类社会共同参与才能有所作为的领域,看看美国肯尼迪政府时代的登月计划吧,这也是维尔在这本书中潜意识植入的理念,尽管他认为自己在写的时候没有丝毫政治目的。

NASA 爱死了这本书,不仅因为书中准确的科学细节,还因为这本书让人们重燃对载人航天的兴趣。管理人员要求每位员工都去读《火星救援》;以往一个电影想用 NASA 标志特别难,两年前的《地心引力》花好久才拿到 NASA 许可,以至于在预告片中 NASA 标志不得不被拿掉,因为直到那时 NASA 还没把许可发给他们,《火星救援》完全没这个问题。它也向维尔敞开大门,维尔被邀请到 NASA 在帕萨迪纳的实验室和休士顿的控制中心参观,他说这是自己人生中最快乐的一周。他现在有了一堆宇航员朋友,以后再写点什么就能直接写邮件问他们了。

已经有很多人因为《火星救援》受到鼓舞。一位植物学家写文章解释自己为什么把一个新发现的植物用沃特尼来命名,他写道,「从来没有一个像马特沃特尼这样的英雄植物学家给我们这门科学带来这么多关注,从来没有。多亏了这个,现在有孩子走出电影院会希望以后成为植物学家。」

solanum wateyi.jpg

这株植物被命名为 Solanum watneyi,巧合地是,它和土豆是亲戚,并且在自然界也长在红色的土壤中。(土豆梗看完书就懂了)

今年万圣节已经有小孩把自己装扮成马克·沃特尼,幻想有一天能成为宇航员,就像小时候的维尔一样。

(图片来自Google)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