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爬过多少「坑」才能打造一款用户真正喜欢的产品?

摘要

除了 Yeecall,张磊还分享了哪些产品方法论?

在 10 月 31 日极客公园举办的「未来头条· 发现改变力」活动中,「点心」创始人张磊再一次带来了他的创业产品,除了聊打电话的正确姿势,他还分享了许多独特的产品方法论。

做产品就是我们的爱好


5.pic_hd.jpg

2010 年我们开始做移动互联网,那时候这个公司是做点心操作系统的,迅速我们发现操作系统不是一个小公司能玩的事。我们做了三四年的系统工具,最后把公司卖给百度,总用户接近四个亿。

这四个亿里面有接近 2.7 亿用户全部在海外,我们其实在做海外过程中,发现一个非常小的需求没有被很好满足,就是网络电话。虽然当时有 Skype,但坦率说这款产品还不怎么上进,大家吐槽特别多,我们当时做海外也经常跟我们的合作伙伴联系,跟我们自己的同事海外联系。发现这事它没做好,这是一个很小的契机。

其次我跟我现在的搭档(徐家骏)他写过一个很有名的文章叫《华为十年》,我们干了大概接近十年的通讯,又干了七八年的互联网,觉得我们擅长于这事。

最后可能是心里小小的一个小梦想,小时候看《星球大战》,那时候打电话的时候都是把人直接投影投出来,再后来看《黑客帝国》,每个人插个电缆哪儿也不用去了。我们觉得通讯这事总有人在做。

酒仙桥那地方特别堵,今天还让大家跑过来很辛苦,万一哪天我们真把那事实现了,大家就不用过来了,都在家里,我们把人投出来,我们就可以做各种各样的虚拟交流或者实景交流。

这些事情都是我跟我们的团队包括跟我们现在搭档闲聊出来的。当时发现海外有这样小的机会,我们没有多想,就杀入了这个领域。今天不知道要来讲什么东西,每年去参加大会,可能就是一次到两次,平时都躲在公司里面琢磨产品,有时候偶尔写点小代码之类。虽然现在代码他们嫌我写得太烂了,都不让我提交。

但做产品就是我们的爱好。

产品初期的「三个问题」

2.pic.jpg

其实我想带着这三个问题开始,以我们的产品为例,跟大家做一下分享。

我们产品的技术研发很早期因为兴趣,大概是从 2012 年开始,也就一两个人,有兴趣就干干了,没兴趣了就放一放就到了 2014 年。前三年我们都在做技术储备,里头做了很多不靠谱的技术,比如通讯的技术,人脸识别也研究过,后台我们还是一个大的搜索引擎,可以完成很多人撞击的特性。

坦率跟大家说,那些东西都不靠谱。我们研究过那么多技术,研究那么多算法之后,这些东西离工程化、离产品化距离都非常远。现实的世界有许多你预料不到的实际情况,那些可能是三五年后,甚至十年后。

正是因为这些三五年后、十年后才能实现的东西,驱动着我们现在去做,我们去年整个团队进行再次创业的时候,我们经常说第一步我们干什么,第一步必须做一个小的原形出来试试水,去试一试用户的反映。我们做了第一个原形之后,发现第一炮我们打得一点声响都没有。

我们这团队还算是连续创业团队了,很多朋友帮忙做实验等等。我们第一个原形在做内测的时候发现一个重大问题,大家都没有需求。或者说是一个伪需求,或者这个需求存在于想象中,我们花了三个月时间得出这个结论。

团队迅速做了一个调整,我们去寻找有需求的人群,找到第一个假设的人群不对等,今天我相信在座 80% 是产品经理,50% 都是天天玩产品的人。在座你相信每一个新产品出来的时候,你一定用。大家扪心自问,我相信你百分之百都不是这个产品的用户。因为你每天想得事我看看别人怎么做的,来改进我的东西。

你只是想看看竞争对手做到什么程度了,你不是在从内心去想这东西是不是好用,当然也有很多人有不同的想法。比如刚出来的很多智能硬件等等,你们不买谁买呢?等你们买完以后才能传播出去,忽悠第二波人进场。等到再传播到普通人群的时候,这个关系链已经打到好几轮了。

在座各位我们往往定位你们要不然是对手,要不然你们就是我们的尝鲜用户,只有这两个,没有别的,这是为什么我们不经常出来瞎扯淡,觉得吹牛皮在你们面前一点用都没有,你们迅速会看到这个牛皮的背后,真的就是在吹牛皮。

第一步把我们的东西定义成超级电话,超级电话这个名字也折磨了我们团队好长时间,我们到底说我们这玩意儿是什么的时候就犯难了。给我们最终的目标我们就是网络电话,你用我们这东西很多的理由,比如我们的网络好。

如果有真正需求的人一定会留下来,留学生是我们非常核心的年轻人,他们使用频率也高,而且每天要给爸爸妈妈(不是每天)一个月给爸爸妈妈打一次电话,每天给女朋友汇报一次工作,每周跟同学们远在他乡的,还没有失去联络的同学们扯个淡,他们是一部分人群。

第二部分人群我们发现是务工人员,不是咱们农民工,都是去国外打工的人士。比如在中美非是我们现在第一个大的区域市场,巴基斯坦人、印度人这些人远离他乡,要跟家里人去沟通,有跨境沟通的特点。还有一段时期新闻上在播某一个地方正在打仗,我们那个地方的话务量很高,比如叙利亚什么之类。

第三个人群有点浮出水面了,发现阿拉伯的什么土豪们跟叙利亚的在通话,这些坦率都不是我们产品经理预判出来的,完全是这个产品进入市场之后,第一波打错了,第二波是谁,他有点小需求,针对小需求开始进行迭代,慢慢慢慢成长。

原来我带团队我们做一个新产品的时候,六个月左右我们要做到百万用户级别,大概十万用户的量级,这个产品试测期大概三到四个月时间,4 月 27 号正式公测,昨天是我们第一次 DAU 突破十万,这时候发现注册用户还没过 100 万。社交类产品有关系链,有关系链的时候活跃度会比其他东西高一点,我们累计日活比注册比稍微高一些,因为会越来越高。

「出海潮」过后,国内产品该如何复盘爆发?

我们现在的这个产品叫超级电话怎么去诠释这个东西呢?每个地区说的话完全是不一样的。我跟大家分享这些,就是跟大家说一个事实,做产品其实挺苦逼的,很多时候假设的场景完全跟你的想象不一样。我们经历了这九个月之后,我们有三个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给大家讲细一点。

第一个区域市场是怎么选择的?大家可以看一下世界地图,世界地图目前覆盖了 218 个国家,1 千个以上运营商网络。第一个问题说什么?网络太复杂。

虽然我以前做通讯做了很多年,我也没有想到说互联网的时候面临的这种网络复杂性,远高于运营商。运营商当时我们做区域市场无外乎互联互通,做完把设备卖出去。

做互联网的时候你发现防火墙比咱们的长城稍微弱一点,人家也是实打实的防火墙天天在卡你,你怎么去穿透,这就是一个难题。

还有很多公司的内网,比如阿里,我们把阿里的网络穿透花了三个月时间。因为你不解决这个问题,毕竟是一个网络产品,网络产品的核心基础的门槛是连通性,你不联通还玩什么业务,基本上扯淡的事情。

我们花了多长时间从去年开始,做网络适配的早期准备工作,到去年 9 月份全球第一次部署成功,到今年4月份完成主要地区适配,到今年 9 月份完成大部分地区。

到现在全世界只有四个地方我们没进去,比如朝鲜进不去,想办法也进不去,微信电话又不支持。南苏丹也挺奇特,也进不去,现在还没有找到办法。西撒哈拉就是三毛当年去的地方,也是鸟不拉屎,穷得叮当响,网络都没有,进不去。

还有一个群岛,那里有一个全世界最著名的种子库,所有的食物种子都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在地下很深。虽然岛屿上有信号,但地下没信号,进不去。

团队为什么会盯着这些地方,把最难的地方进去了,稍微好一点的地方容易一点。比如像中国、日本、韩国、美国这些网络条件很好,这些就好进一些。我们现在在巴基斯坦唯一一个能够使用的电话,在巴基斯坦是 2G 维度,大家想想 2G 在中国是多少年前的事情,虽然不算太长时间,觉得很遥远。我们现在都能进入到 4G 了,甚至号称 5G 要出来。

我们当时啃了那块硬骨头,现在全球网络也可以分享数据,所有用户拉起来的平均我们叫网络在线的比例,你一天手机有多少上网,全世界是 55%。中国是多少?中国全部的智能手机用户拉起来,我们过了 80%。

日本、韩国这种地区基本上都在95%以上,也就是全天没有什么时间是断网的状态,全世界都属于是 55%。像印度,印度虽然增速很快,还有北非增速很快的地区,他们在线大概是30%。你想一个手机只有 30% 网络在线的比例,大家去做业务的时候,你去做一个新闻类或者内容类,上不网,那不是扯淡吗?

第二个问题有很多的区域市场,我们之所以做海外的原因,有两点,一个海外市场空间真的挺大,第二海外讲规则。咱们中国早已经没有任何规则可讲了,今天刚做一个产品,明天肯定有人做跟你一模一样的产品。

刚才老杜不愿意说竞品的比较,其实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因为大家都在做这事。我们经常也被问这些问题,我们觉得没什么可比的,大家之间没啥节操,你抄我,我抄你的,哪怕你赚了又有屁用。

大家在做无效竞争,这是国内非常惨烈的状态。但这种惨烈的状态好处是什么?好处大家都有一身本领,你有这个本领之后再去做全球市场,你发现全是小白,从来没见过中国人这么来玩的,而且你们可能也观察到了,现在全世界的战场里面,没有一个战场里面没有中国人的身影。

我们第一波出海都叫清系统工具,什么叫清系统工具?就是清理类工具,因为全世界人民都在用。以前清系统工具是印度人做的,是德国人做的,到现在为止这两个国家人都不干这个事了,觉得中国人插进来之后,尸横遍野,没有别的了。

所以这是国内的特点,反过来你去国外之后,就觉得轻装上阵,你有无数的打法,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再去看全球这些趋势也不是各个都是吃素的,任你去揉捏。比如美国、欧洲我们叫做最大的市场,这边规则也严格,大家做的竞争门槛也非常高。目前来看还没有一个中国团队能杀到这样的顶级市场里面去。

第二个市场像日韩,我们叫做封闭型市场。这种封闭市场对外有天然的敌视,日本市场没有几支中国团队能做到非常好,除了游戏类。这种基础设施类或者说社交类产品,在那种区域国家没有什么希望。日本人比较封闭,只做自己国家。

韩国人已经开始在全球去做,我们碰到了很多区域市场里面竞争对手,真的比较凶悍的竞争对手,除了中国人自己之外,就是韩国人。他们也把他们的国家往外输出,而且还加了文化。

再往下的市场是几个大的区域,比如说东南亚、中东、北非和南美,都是几个大的区域市场再往下才是单级速度最快的市场,比如印度,是输出非常快的市场。这些市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非常深的特点,中国人我们去做的时候,刚开始做没有文化属性的产品,没有当地文化的这种政治和宗教背景的产品,这一类好进入。大家都能接受,比如说工具就是这类产品。

现在这一波大家开始做什么呢?做当地的运营性产品。很多人要去做海外的今日头条,很多人已经做海外的秀场模式而且在各个区域,还赚了非常多钱。

再往下一波,大家鼓起勇气来做各个地区的社交类产品,我们也有一点点想法,只不过还没有付诸实践,我们也是从弱社交到本地的社交,这个东西还没做。为什么这个东西去做?就是刚才说的,这个市场很大,这个市场有规则,这个市场看似像是一个蓝海,才开始起步。

我不知道这个在你们的观念里是什么概念,昨天晚上我们团队觉得放了那么长时间,那么苦逼终于做到了一个小的起跑点,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起跑点。

我们其实挺肯定的,因为前一个产品我们基本上在三千万、五千万用户以上,我觉得任何一个产品不够一千万日活,想说你活得很自在,我觉得很难的事情。我们现在团队开始想一百万日活,自己开始想一千万日活,什么时候能做到?其实挺痛苦的,我们每天都会死很多。

做产品如同「爬坑」

Snip20151105_29.png

每一个掉完坑往外爬的时候发现,真的还是有一定的用户需求,慢慢把那些用户群做一做就能做下来。

在筛选完所有东西之后,我们做了这么多的特性,唯独一个特性上线以后,让产品经理感觉还不错的特性,就是打视频电话的去个痘,美个白,瘦个脸,为什么做这玩意儿?女生喜欢。

我们现在网络下来,女生用完之后普通视频电话不打了,她觉得像一般的视频电话太逆天了,把脸上的斑都弄出来了,她不要这东西。我们打电话之后还要让我们自己看很尴尬。

最后我们看数据的时候,发现女生就是把自己的图像点最大,把男生缩到最小,这样照着看看,完全是跟我们早期很多预判不一样。这个特性是我们上线以后最受欢迎,也算是全球有差异化的竞争点。

这个差异化的竞争点,会不会形成产品的主要差异化?我相信大家做产品经理,特别了做了很多年之后,我相信这个特性不出三个月,一定会有竞品,而且现在已经看到有竞品。

竞品你说他学我们,我们学他们,我们无从判断。但是大家可能撞上了。老外我们去找老美聊天的时候,美国姑娘就是第一个感受,我不要这个功能。因为我天生丽质,我要自然。

但是用完之后,说「哇,你能不能让别人不知道我用了这个功能?」所以我觉得美这个东西是全世界人民内心中的核心需求。

这个点我觉得只是我们产品路径研发中的一个点,这个点目前来看打得相对比较准,用户也比较喜欢,姑娘们也比较开心,就顺着它再往下打一打。

再打以后,比如说用户做到千万级别,百万以上日活以后,我们再植入其他功能。做这类产品虽然挑战非常大,好处是什么?用户使用时长高,相对拓展速度快,黏性也比较高。

我做了一个对比,因为以前一直在做工具,工具平均使用时长跟这样的产品相比,从 DAU 上是差数量级的,也就是我十万 DAU 的使用时长已经超过了当时我们做工具100万 DAU 的使用时长。

我们在做这样的产品中,我们也做了一些小的比如说广告的实验等等拿上去去试,接受度也比你去做一个工具,硬往上扔广告要接受度很高。甚至我们非常傻,有的时候真是我们好朋友们用,我们现在很穷,请你们来帮我们一下。

结果很多人去点击这些下载,然后去帮我们,然后帮助我们成长。这些我们总结下来做产品是非常苦逼的事情。

在你出发之前,你所有的想象,在你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全部被摧毁了,这时候往下再走的话,最终为什么胜算,就是大方向不要出问题,战场选得好。

我们选择战场里面竞争对手,比如刚才主持人说微信,我们不在国内,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微信现在也有视频,我们怎么拼?所以我们现在用户 70% 以上全是海外用户。把战场选好,在你很弱小的时候不要想去挑战大家,等你强大的时候也不要忽视小家伙,每天努力往前走。

最后一点跟着用户群发现需求,需求是为用户做,不是为自己做。坦率说我也是中年大叔级的,我对我们产品团队做的很多需求决定,从内心来说感到很恐惧的。

为什么会这样的需求?我现在给自己定了一个规则,凡是我反对的,都有可能是有胜算的。按照这个东西来判断,就能做对。凡是我一律主张他们去干的事情,我后来发现都有点反人类,只能说明我们越来越老。

我们必须越来越尊重年轻人,让年轻人去站到这个舞台上,去做一个很棒的产品。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