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知乎日报3.0 :人肉推荐机

摘要

「不管你是谁,总是那些你不认识的人知道最酷的东西。」

「不管你是谁,总是那些你不认识的人知道最酷的东西。」

(No matter who you are, someone you don't know has found the coolest stuff.)

前《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 2005 年写道。他的那篇文章叫《为什么社交软件的推荐很烂》。他说在推荐这件事上,靠朋友是不行的。

「朋友是对人际关系一个挺范的描述,尤其当你在指品味时。可悲的是,我的大部分朋友音乐品味很差,我真正关注的音乐类推荐来自那些我从未见过的人……我真的不需要知道更多关于这些人的东西,除了知道他们比我有更多时间并且愿意花大量时间从一堆垃圾中找出未被发现的精华外。反过来他们也不关心我。在推荐这件事上,友谊的作用被夸大了。」

我发现他这篇文章和这段话放在今天仍然适用。尤其在微信时代,每个人都有成百上千的「朋友」,可是朋友圈里的东西 99% 以上 都是「垃圾」(一点不夸张不信你去数数),经常刷半小时也看不到一条有用的,这还是在已经屏蔽了很多人的情况下。所以我把朋友圈关了。原因很简单,在那里获取我感兴趣的信息成本太高,我实在对朋友今天吃了什么或最新自拍照片没有半点兴趣。

那么问题来了,在阅读这件事上,哪儿去找一堆靠谱的陌生人来给你推荐呢?月初在知乎盐 club 的活动中,其联合创始人黄继新上台讲了下「人人都是主编」这件事,并放出了知乎日报 3.0 的测试版,我下了之后发现它挺接近我要的东西。

说白了就是靠谱的陌生人人肉将好的文章从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打捞出来,以主题日报的形式将它们分门别类,你想看什么就关注你感兴趣的靠谱的陌生人或者你喜欢的主题日报就行。

日报3.0截图.jpg(知乎日报 3.0 β版)

于是我找到正在忙着内测的黄继新,跟他聊了下他对这个产品的想法,以及发现好文章这件事。

「对知乎日报来说,我们相信人的力量」

极客公园:知乎日报 3.0 变化非常大,从 1.0 开始到现在的 3.0 β版,这个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黄继新:昨天晚上还跟一个朋友聊天,他说你做这个事情从 2.0 就看出你们想干了。我说是,从 2.0 到 2.5 都是为了 3.0 做铺垫。

2.0 时我们找人来做主编,目的是看未来有没有可能更多人来做主编,但一开始我们没有放开,当时主编有 40 多个,一共有 11 个主题日报,比如「电影日报」、「音乐日报」,看起来是频道类的,还有「互联网安全」,在任何地方都不会有这么一个频道。

我们当时想看用户会怎么用,这些主编有什么动力,他们会发什么东西、不发什么东西,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当时就奔着这个实验去的。

实验的结果是我们可以让更多人参与推荐。到 10 月份时,我们让知乎用户推荐到知乎日报,但中间还隔了一层。在 2.5 时,有五千个用户给我们推荐,但编辑还再过一道,为什么?因为当时我们只有一个日报的主线,所有人都看到同样的东西,相当于是知乎日报的两位编辑为自己的日报用户选择合适和不合适的内容,但人们的口味其实千差万别,我们不希望给别人带来打扰。

比如 2.5 的时候,有人想推荐关于游戏的内容,但知乎日报主线上不能天天放游戏,所以需要信息区隔。信息区隔的最好方式不是由我们来区隔,而是让人们自由结合,即通过社交关系来区隔。

极客公园:像今日头条这种应用可能不是这么想的,它认为技术会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黄继新:我觉得这是什么人干什么事,大家背景不同,今日头条创始人是个技术很牛的人。对我来说每个人、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历史,他们不会凭空变成一个新东西。对知乎日报来说,我们相信人的力量,我们没做知乎的时候就相信这个。

极客公园:一开始做知乎日报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呢?

黄继新:其实也这么想,只是一点点履行。讲个简单的例子,知乎日报两个编辑,从 1.0 开始上线的时候我就跟他们说,知乎日报以后也就这两个编辑,怎么整,你们想。

当时我们内部讨论出的一句话让人印象很深:知乎日报未来扩大一定不是靠我们成倍的扩大编辑队伍来实现,怎么实现呢?,基于用户使用来想,我们有千万量级的用户来琢磨这个事情比你关着门想这个事情靠谱。

我们对用户想要什么、想看什么、想做什么更有经验。举一个例子,以前都说手机上用户是不会打字写长篇评论的,我们就不相信这点,但是怎么做呢?我们没想到,我们一定要先做出来才可能找到更明确的路径。我们有方向,我们一边做一边明确这个路径,这个路径会越来越清晰。知乎日报特别自豪的是日报的评论区,给你看看,还有评论超过一屏的。

知乎日报评论.jpg(知乎日报中的用户评论)

极客公园: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表达的欲望……

黄继新:而且表达的很好,非常清晰。从我们角度说,不是没有什么能阻挡表达欲望,人们是愿意干很多事情的,就看你有没有得当的方法,但这方法怎么找,就边做边找。

一开始我们做 3.0,就明确一点以后不能靠扩大编辑队伍来满足这个需求,唯一的选择就是用户。但这不是逼不得已的,知乎就是靠 UGC 起来的。

「日报就是跟别人分享的,分享出来是为了给别人看」

极客公园:在做内测的这段时间里,你发现人们用它的动力都有哪些?

黄继新:第一个动力和我们的预期一致,在没有互联网产品时人们就有推荐的行为、欲望和动力,它大量存在。第二个动力是我们现在做 β 还没有把应用放出来的原因,因为我要看用户在里面实际使用的方式和我们预期是否一致。我们发现对一部分人说,只要推荐出来,有几个人关注就挺开心,不需要多少人看才有成就感。只有少数人互动也会很开心,因为我就知道这个人看了我发的东西。这几种动力都会混在一起。

还有一个动力,用户觉得反正我也要收藏,但我收藏起来是没有人可以跟我互动的,如果有人互动就是一件特别愉快的事情。这个动力跟为什么 Instagram 会崛起的原因一样,你拍照片只是自己存起来放手机里跟分享出去的差别在哪里?因为发出去后别人会互动。

人们分享一个东西一定是觉得它有价值,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渴望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这其实也牵扯到我们做知乎时的经验和思考,比如知乎是以内容为介质的社交网络,我只要表达出来肯定都是渴望获得与我相同价值观的人的认可,不然我就不表达了。

极客公园:日报现在也在建立一个自己的社交网络?

黄继新:对知乎来说,人们基于原创内容的创造建立社会关系,它关注人的生产能力。同时我们还看见人们有高质量的鉴别能力,日报想发掘的是基于高质量人的推荐能力和鉴别能力,我们觉得是有鉴别和推荐行为的人更广泛,我们想发掘这个能量。

极客公园:内测过程有没有意料之外的发现?

黄继新:意料之外还是有的。我们发现原来只是这么一小撮人也玩得起来,之前我们不确定这点。其它意料之外的地方包括我们对写推荐是没有引导的,我之前还以为没有人写推荐,实际很多人写推荐,为什么写推荐,这事很有意思。你写推荐是为什么?为什么你会想写推荐语?

极客公园:希望别人看啊!

黄继新:对呀,给别人看,我们可以发现这个痛点。日报就是跟别人分享的,分享出来是为了给别人看,这很重要,而不是给自己留着。

极客公园:还有别的吗?

黄继新:还有一个我们希望是这样、但不确定的事情。我们不确定用户会不会写推荐语,也不确定用户一上来会不会建一些很模糊的主题日报,不会建主题很明确的,最后发现主题明确的日报远远超过主题不明确的。

极客公园:你说担心用户可能会建主题不太明确,是指的用户的能力问题还是倾向?

黄继新:也有门槛的问题,也有清晰的是不是麻烦一点呢?所以我们不确定。

「尽可能让你身边的人都是你认可的」

极客公园:有人担心人人都是主编后里面的内容质量会下降,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黄继新:我们当时在做 2.5 的时候担心过这个事情,如果推荐内容的人能力不好用户不喜欢怎么办?3.0 中不需要担心,推荐质量低自然不会有人关注,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你发了东西很好看我就会去关注,有一个快速的反馈。

极客公园:我看之前知乎上有一个关于 3.0 的讨论,里面就有人匿名吐槽「高颜值妹子图」那个主题日报,今天看那个作者已经把「高颜值」三个字去掉了。知乎日报对这种内容是什么样的态度?

黄继新:首先对他来说是实验,看用户是什么反应,这种实验能提供更多可能性。对我们来说更在乎的是信息区隔,你看你想看到东西。有人觉得高颜值妹子图不好,可能是两个原因,出于道德,或者出于对质量不满意。我觉得重点是别让这些人看见就好。

我们平台最主要做的事情是让想看到高质量专业内容的人一定要看到高质量专业内容,并且源源不断。所以当我们看见这个的时候会想,我们怎么让它不打扰别人。如果被很多人认为不好它就应该消失掉,但消失不是我们官方将它消灭掉,而是自然而然就没有了。

极客公园:之前有人挺反感这个事情,也是因为之前用知乎的人不会预想到在知乎里面会看到妹子图这种东西。一个社区里最受欢迎的东西其实决定了大家对这个社区的印象。

黄继新:所以我们的目的是尽可能让你身边的人都是你认可的,让每个想要高质量专业内容的人能获得这种内容。举个例子,我们会把发现高质量内容的成本降低,其中的一个办法就是你通过 A 推荐 B 的东西而去关注 A 这个人,这就是信任的复制。这跟我们创业公司招人一样的,所有的招聘渠道里人推荐是最靠谱的,做投资也一样。

极客公园:这带来另一个问题,跟 1.0 和 2.0 时用户打开什么就看什么的习惯不同的是,现在多了一个自己得去发现感兴趣的日报这个环节,这会不会增加用户看的门槛?

黄继新:我们会降低人们获取信息的心理成本,不让用户觉得很累,同时还要给用户建立起看专业高质量内容的途径。之前日报用户很大的问题是内容的供给量不够,这点很不爽。他觉得知乎日报的东西挺好,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是不够,我们需要在这里找到平衡。目前 3.0 测试版里我们看到的东西其实是指向这个目标的,一个日报下的内容既在预期内又在预期外,这种感觉最美好。

「知乎日报 3.0 尽可能的聚焦,希望以很低的门槛满足别人想推荐文章的需求」

极客公园:正式版在什么时候上线?

黄继新:要看我们测试版的运行情况,我们的目标是测试版的用户都非常非常愉快。

极客公园:正式版跟现在的测试版会有什么差别吗?

黄继新:正式版上的话日报还是会回来的,到时候就相当于给你一个懒人版,做个精选。

我们只是现在故意不放进来,就是想看看主编的发布体验爽不爽。因为读这件事是不需要验证的,我们要验证的是怎么让推的人有动力和意愿做这件事。

极客公园:3.0 将推荐的范围开放到整个互联网的内容,在内容的类型上有什么选择吗?比如是只做文字吗还是也会做图片甚至视频等。

黄继新:看吧,两方面,一方面是尽可能的聚焦,因为聚焦的好处是你可以更好的去理解用户需求,更清晰的改进你的产品,另一方面未来如果有什么可能拓展的要看用户怎么使用它。

极客公园:我看到知乎上有讨论将日报 3.0 跟微信公众帐号比,在你看来二者的差异是什么?

黄继新:其实两个区别,一个区别是微信在鼓励原创,公众号本身就不是转发平台,所以非原创是被打击的。另外即便做原创门槛也很高。日报 3.0 做的是推荐,就是希望把需求以很低的门槛满足好,这里就是满足别人想推荐文章的需求。

极客公园:以前其实人们也在微博上、朋友圈里推荐文章,只是体验没有这么好……

黄继新:对,是这样的,太碎片了,而且那个产品本身并不是为了服务于这个目的。拿朋友圈来说,它要满足的需求很明确,鼓励人们基于生活的交流,所以为什么打营销?因为它觉得这是一个私人的分享的地方,不应该有其他东西插进来,插进来后人就走掉了。所以我觉得不是说谁做的好,而是每个产品都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每个团队有自己的使命。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