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公司的「哥伦布梦想」

摘要

如何打造一家「全球公司」,如何在国际用户面前讲一个好故事,是所有立志出海的中国公司需要思考的问题。

旧金山几周前的一个早晨,Liam Casey 把我带进他的公司里面最大的一间会议室,会议室的背景板是一片似曾相识的建筑群。

「这是深圳的华强北。」不待我问,他已经说出了答案。

 Liam 是 PCH International 的创始人兼 CEO。他是爱尔兰人,却在中国生活多年。这家根植于深圳的公司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很陌生,但在硅谷却是名头响亮。它利用多年积累的制造领域经验为众多世界500强公司提供定制化的生产解决方案。它是苹果的供应链管理商,如今还负责小米在东南亚的供应链;而 Liam 频繁来往于中美两地,跟中美众多科技企业往来密切。去年他还创立了一家叫做 Highway 1的硬件孵化器,在这个为期四个月的项目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创业者们不但会得到来自硅谷的丰富资源,还会被送往深圳,亲眼见证他们的产品从创意到批量生产的全过程。Liam 告诉我:

「硅谷创造加上深圳制造,这就是未来。」

当我问到中国和美国科技企业的区别时,Liam 直接了当的指出:

「我不觉得中国公司在研发和工程上比美国公司差,很多方面甚至已经超过了美国,唯一差别是讲故事的能力。」 Liam 专门提到了 GoPro,这家公司的产品或许并没有太多出彩之处,但是却能凭借超强讲故事的能力吸引到大量的粉丝,形成了一个极具创造力的社区。

唯一差别是讲故事的能力」,这句话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我想起这两年我在中美两地参加的各种创业者 demo day,其实我并没有发现两地的项目从形式到创意有明显的差异;但是两地创业者做 demo 的能力却是差距明显。虽然同是多为工程师出身,但硅谷的创业者明显更会讲故事,他们可以把一个简单的创意说得妙趣横生,天花乱坠;而中国的创业者的演讲却无趣得多。

此外我还注意到中国创业者间的项目雷同度往往很高——而雷同往往是不自信的表现。我很赞同小米副总裁 Hugo Barra 在跟斯坦福工程学院学生交流时提到的一个观点——「中国工程师普遍比硅谷工程师缺乏自信。」在我看来,美国人做的东西,即使做得狗屎一样,他也觉得自己是最棒的,不屑于跟别人比较;中国人即使非常优秀,由于缺乏自信,潜意思里也会模仿别人的——所以美国即使 shit 遍地也能成为创新大国,而中国的天才们却互相抄袭统统烂在了地里。

很明显所有人都愿意听一个全新没有雷同的故事。

那么有哪家中国公司是好的 story teller 呢?我和 Liam 同时想到了一加手机。

几周前,我陪同美国著名科技记者莫博士(Walt Mossberg) 拜访了位于深圳的一加总部。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一加创始人兼 CEO 刘作虎以及国际业务负责人,同时也是联合创始人之一的 Carl Pei——这个只有 26 岁的年轻人说着流利的英语,面对莫博士一个又一个尖锐问题从容作答。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莫博士有次提到一加作为一家中国公司如何如何,Carl 突然打断他:「我们不是一家中国公司,我们是一家全球公司 。」( We are not a Chinese company, we are a global company ) 

「我们不是一家中国公司,我们是一家全球公司」——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绝妙的故事。就如同你在陌生的他乡交朋友,你应该首先消除距离感:「我不是一个外国人,我跟你一样都是地球人。」

GGV 资本的管理合伙人童士豪曾经把未来十年比喻成为中国科技企业的大航海时代,这点我非常赞同。但是你乘坐的是海盗船还是五月花,结局却会大为不同。如今中国公司中土豪无数,在海外挥金如土却收获寥寥;然而一加这家成立只有一年的公司却迅速融入了海外市场。可见重点不是你花了多少钱,而是如何跟当地的消费者打成一片,获得当地人的文化认同感——这才是讲一个好故事的关键。

而我在一加找到了答案,他们不但在跟外人讲一个全球化的故事,同时自己也在倾力打造一家全球化的公司。从那次拜访的几个细节可以看出来:

首先,一加从成立之初就把自己定位成国际公司,CEO 刘作虎提到,公司成立之初起名的时候大家并不喜欢一加这个名字,但是发现一加的英文翻译 OnePlus 却是一个好名字,于是还是决定用一加这个名字。

其次,这里优美的办公环境和工作氛围让我们想到了硅谷。刘作虎并没有独立的办公室,他的工位在靠墙的一角,和周围员工的办公桌连成一片,这是姿态表明我们是一家有硅谷基因的公司,以吸引更多国际化的人才加入。

此外我看见 Carl 带领的国际团队 60 多人都是清一色的外国人,据说来自 20 多个在不同国家,他们都是由最初一加产品的忠诚用户转变为员工的。这些员工加入之后又像传教士一样在各个地方运营社区,培养粉丝,吸引更多的用户。这就是 Carl 所说的一家「全球公司」的底气所在。

很多人会说,即使如此,这还是一家中国公司。但这又如何呢?我想起几个月前,极客公园组织了一次中国科技 CEO 的硅谷之旅。一天晚上,我们一行参加了雅虎创始人杨致远给我们举行的一个晚宴。席间杨致远举杯致辞:

「现在是中国公司进入美国的黄金时期,很多中国公司在美国,例如一加和猎豹,普通用户并没有觉察出他们是中国公司,因为只要产品足够优秀,没有人在乎它来自哪里。世界上的好东西每个人都想要,不好的东西无论来自哪里都没有人要」杨致远说话的时候,我看见猎豹 CEO 傅盛和一加 CEO 刘作虎两人并肩举着香槟若有所思的样子,我相信他们一定想到了很多。

2010年,乔布斯生前最后一次旅行目的地是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他坐在广场的长椅上观察着往来的人群,他看见这里的年轻人喝着可口可乐,穿着 GAP 衣服,跟美国的孩子的没有任何不同——而在过去,这里却是人类文明冲突最剧烈之地。数个世纪前,东罗马帝国千年都城君士坦丁堡在对峙百年之后被奥斯曼帝国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三世战死城下,城市更名为伊斯坦布尔,而基督教的圣地圣索菲亚大教堂其后被改造成了一座清真寺。西方学者哀叹这一天标志着西方历史的终结。

旅行回来后,乔布斯对给他的传记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说:

这深深刺激了我,对于年轻人来说,全世界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当我们在做产品的时候,没有所谓的土耳其手机;土耳其年轻人手中的音乐播放器和世界其它地方的并没有什么不同。如今我们的世界已成一体 (We’re just one world now)。」

乔帮主的话言犹在耳,就在上周出炉的数据显示,iPhone 第一季度在中国的销量已经超越了美国。苹果的产品研发在美国,生产在中国,供应链遍布全球,而主要客户群也已经从美国转移到了中国。那么苹果还能算是一家美国公司吗?

我又想到在整整十年前的2005年,托马斯·弗里德曼出版了《世界是平的——21世界简史》一书,当时我刚刚步入大学校园,这本书给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在书中,作者把 Windows 操作系统、网景浏览器、Google 搜索、开源社区、外包供应链等描述为铲平世界的十大力量。十年后,我在硅谷和中国两地,又亲眼见证了书中的一切正变为现实。归根结底,这是一个被技术铲平的世界,过去的故乡值得怀念,但世界公民的新身份也未尝不可。记得一部电影里有句台词叫做「每个男人都有一个哥伦布的梦想」,而许多中国公司同样需要一个哥伦布的梦想。希望多年以后,我有机会写一本书,纪录下这些有趣的航海故事,。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又翻阅了多年前写的关于《世界是平的》读书笔记,书中总结了全球化时代的生存指南:

  • 有合作能力的人能够生存; 
  • 复合型人才,俗话说的多面手,能够生存; 
  • 表达能力超强,俗话说的会忽悠的人,能够生存; 
  • 懂得权衡,有大局观的人,能够生存; 
  • 随时可以改变自己的人,能够生存; 
  • 在新领域,比如环境和生物行业,创新和发展的人,能够生存; 
  • 增加个性化价值的人,能够生存; 
  • 将本地文化结合起来的人,能够生存; 

为了到达这些技能,作者还指出: 

  • 好奇心和激情比智商更重要; 
  • 情商好的人,更容易和人合作,也更容易成功; 
  • 感性是高科技中最不容易复制的部分;

(头图是矗立在西班牙的哥伦布雕像)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