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借友还:找朋友借钱到底靠不靠谱?

摘要

找朋友借钱的应用,你敢试试吗?

一个月前,第一次关注到友借友还 —— 他们自称是「熟人之间的匿名借贷平台」。

对于这样一个概念,其实我一开始是拒绝的。个人之间的借贷远比机构要复杂,把商业行为与私下人脉捆在一起,乍看更像是一个不伦不类的混搭。

通过 App 向朋友借钱是否靠谱?平台在借贷关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保障借款人资金安全?匿名机制会产生怎样的意外效应?

他们是如何思考的?

1、金融不只是冷冰冰的商业行为,也可以变成附着在「需求」上有温度的动作。当你的朋友需要一笔临时的资金来完成一次旅行,帮助他获得的不只是理财产品的收益,更是一种的自我认知的加分,这种认知对于幸福感至关重要。

2、匿名。所以你不知道借钱的是谁,没有事先的搭讪和寒暄,完全根据客观信息来确定是否借出和借出金额,不尴尬,也不需要说钱是老婆/老公在管。

3、目标用户是毕业不超过 6 年的年轻人,他们能够发起借款金额不超过 5 万,还款周期不超过半年的短期借款。

4、用户的借款额度是由身份认证、学历认证(必须有大学学历)、支付宝芝麻分决定,未来会引入更多采信资料。

5、投资人只能看到通讯录好友的借款请求,除上述认证资料外,还能看到借款人与自己有多少共同好友,同时也会引入二度好友关系,判断是依据同样是通讯录互存。

6、借款额度是循环信用,你还掉一部分,额度会实时恢复。

7、投资收益为年化 13%,算是颇有吸引力。平台会向借款人收取 1% 的手续费,这部分费用也被作为风险备付金使用。

8、有团队进行风险控制与贷后管理,会及时跟进和监督还款。

9、一旦出现恶意坏账,除了赔付和追偿外,还会和借款人的通讯录联系人进行联络,让其信用破产。

10、一句话总结「友借友还」:基于个人信用抵押的 P2P 借贷服务。

考验他们的是什么?

在了解友借友还之后,我也向他们提出了自己最大的疑问:如何让更多用户,参与到这种自发的 P2P 借款行为中来?

他们想要一个由用户主导的 P2P 借贷平台,无论用户还是好友关系,都来自用户自身。

相比面对数量众多的集中型互联网理财平台,在吸引用户关注、建立用户信心、学习成本上都不占优势。

对于投资人而言 13 % 的年化收益不低,互联网借款的确更快更简单,借款成本也不算高。

但最重要的是,把借款方和投资人同时撮合到平台上,完成成交。一个反向的案例是,与我拥有 5 名共同好友的朋友的朋友,发起一笔金额为 12700 元的借款,想要和老婆去马尔代夫玩,但最后却流标了。

对「友借友还」而言,现在最考验他们的是推广能力和运营效率。

把产品实现只是一个开始,他们目前拥有二十多人团队,去年10月获得来自晨兴创投、高榕资本的 700 万美元 A 轮融资。

在应用上架前已经进行小范围的用户访谈与内测,Android 版本已上线,iOS 应用已提交审核中。

无界:匿名的魔盒

最早吸引我去关注「友借友还」这家公司,是它把好友关系与匿名连接在一起。

当把你的姓名和身份隐去,你会做什么?

Secret、无秘、乌鸦、呵呵、吐司、BiBi,这些红极一时的匿名社交应用给出答案:彻底的匿名将成为八卦、流言的温床,负能量满满,后续乏力。

「友借友还」则对「匿名」进行了新的尝试,去掉用户的个人信息,借助好友关系链、标准化信息进行价值判断,对用户借款提供决策参考。

匿名并非一无所有,它是一种新的认知、筛选、寻找、决策的维度,它能带给用户完全不一样的情感感受、使用体验。

匿名社交、匿名金融,未来匿名新闻、匿名音乐、匿名教学、匿名打车、匿名家政,想想这些新东西能给我们观念上的全面革新,简直就是振奋人心。

对匿名不断尝试的背后,是产品和创业公司在对「有名社交」穷奇探索之外,希望能够寻找到成为下一个 Facebook、Google 的机会。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