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地图的背后:上千家企业的数据从何而来

摘要

被《穹顶之下》这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纪录片所提及后,污染地图这个应用一时间的下载量突破 100 万,我们电话采访了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了解到了这些数据背后的一些故事。

130 万,这是污染地图最近的下载次数。

在被《穹顶之下》提及后,一时间,下载量激增,由于访问的数据量过大,导致服务器瘫痪。用户在下载后出现了不能用,无信号等各种问题。技术人员通过紧急处理,应用才得以回归正常。

短短几天的时间,污染地图在苹果应用商店一跃成为同类应用软件的第一,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与其他天气类的应用更加关注空气质量指数所不同的是,污染地图还会呈现出附近的污染源,绿色品牌企业,环保百科等内容,更加具有公益的属性:从公开的数据可以了解到,用户可以通过污染地图随时查询国内190个城市的空气指数和污染物浓度,380个城市中 3000 多家废弃排放企业的实时更新数据。

除此之外,以「随手发现附近的污染源」为口号的污染地图还强调用户的参与,在用户中心中还有一个超级任务的功能,用户选择登录后可以选择一个城市区域,然后应用中就会出现对应区域里环保部门公开的污染企业,用户可以选择拍照定位这些企业。(目前北京地区的企业还在进一步公开,暂时搜索不到。)

污染地图背后:基础信息来自官方

尽管刚刚走进大众视线,但其实污染地图在去年 6 月份已经上线,公益组织——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从2013年底就开始筹备这样一款移动应用,而在这背后数据积累的时间更长。

2006年,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成立,在马军的带领下,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领导编写了中国首个水污染公益数据库——「中国水污染地图」,后来在进一步的信息公开中意识到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力量。

「2013年我们梳理了自己的工作,当时有1600家企业对我们的信息公开作出了回应,包括整改。我们看了一下数据库,还有 16万条记录,大批的企业没有感受到这种压力,扩大减排需要更多公众的参与,需要更加有效的信息公开。

我们跟阿拉善SEE,自然之友等二十多家机构发布了《污染源信息全面公开倡议》,第一条就是希望这些在线的数据可以全面公开,因为我们不希望公众只知道 pm2.5,还要知道谁在排放。当时,环保部门也做了比较意外的跟进,提出了实时公开的要求,当年 20多个省市就建立了这样一个平台开始实时公开。但是公众如果在环保局上去看这些数据是不方便的,我们认为应该利用好现在移动互联网的便捷形式。我们从 13年底,14年初就着手建立开发这个应用,6月份正式上线。」

如今,在污染地图的应用上,用户可以看到超标企业的检测值,还有一些企业限期治理的倒计时。这些信息源自官方,企业和公众三者共同的分享。

环保部和地方的环保部门公布的企业数据会实时更新到污染地图上,企业如果作出好的回应,就会在绿色品牌里得到较高的评价。

对于用户来说,由于环保部门公布的污染企业很多是没有在地图上定位的,用户在超级任务里可以帮助完成污染企业的定位,同时,用户在微博上的讨论也是重要的监督方式。

「基础的信息来自官方,在中国,官方的信息具有权威性,公开更容易受到关注,企业对信息做出回应,我们会及时更新上去,而来自于公众的信息,包括 NGO 组织,网友的信息,我们则希望官方对其进行确认,避免其造成负面的影响。」

污染地图2.0:蔚蓝地图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目前有 21 个人,除了内部人员的参与之外,它们还会与一些软件公司,以及给予支持的公司如阿里云等合作。

11.jpg

在 2.0 版本的基础之上,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将在 3 月份推出 2.0 版本——蔚蓝地图,据马军介绍,蔚蓝地图除了会在技术和用户体验上完善之外,还会首次集成水质的信息,比如河流湖泊的数据,以及排放废水的企业信息。多日天气预报这样的生活服务的功能也会加入其中,更多互动的功能则会在 2.0 版本上进一步迭代添加。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