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稚聪:智能硬件系统产品设计的几点讨论

摘要

智能硬件的兴起掀起了新一波物联网浪潮,从创新走向产品,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硬件一直是人们离不开的东西,从以前的 PC,到现在的平板、智能手机,最近又有可穿戴设备,不断革新的 IT 技术一波波涌来。其中物联网发展非常快,中国从 8、9 年前开始谈论物联网的概念。从这两年开始,物联网又开始被大量提及。

整个物联网主要分为三个场景:下面的是工业领域里面大量的工业级解决方案;中间是家庭产品;还有移动环境中的产品。无论是移动环境中的个人、物体、车辆,还是人机协同的过程,好像不叫云就不叫智能,为什么呢?云出现过后,新的计算技术改变了很多。以前根本做不到的事情,随着一个产品推到市场上,就可以被成千上万同时使用。系统后端可以标记特征,不断迭代算法,使得识别率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这往往不是算法本身的突破,而是现有的云计算技术带来的进步。

有了这个环境之后,硬件设计确实比以前复杂了。硬件工程师以前会比较孤立的看待一个硬件系统设计,现在硬件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必须高度协调,考虑硬件和软件以及后端服务总体呈现的方式。智能系统的考虑比以前复杂很多,有没有可以遵循的流程、系统和方法呢?

如下图所示的开发周期流程管理图,分成从市场需求提炼到探索阶段,然后到规划,把消费潜在需求变成工程,然后再形成产品,然后再开发原型机,然后进入正式研发过程。在中国,研发时间真的很快,加一起也就六个月。当然,现在消费电子产品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很多不到一年。下面就跟大家交流一下每一个阶段的要点。

1)市场需求分析

如何找准客户需求?主要有两类做法:

  1. 市场调查。比如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和客户坐一起进行交谈,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大规模消费行为调查,对产品各种细分属性进行大规模的潜在调查。通过统计手段,会把潜在的诸多变量以统计的方法归并成几大类,这是归类的分析方式。当然市场调查也有些局限,比如客户是在被干扰状态下回答的,不一定很自然;另外,客户可能根本不知道要什么,你问他有什么需求,往往不一定很合适。那么这类市场调查是不是完全没用呢?不是,如果做产品线延伸开发,这种方法其实是非常有用的。尤其是当一个明星产品已经出名之后,这种方法就很有效。

  2. 用户观察。可以派专家在消费实际场景仔细的观察,看看客户使用产品时有什么问题。还有一类必须采取实证性手段,比如北京地铁越来越挤,坐地铁时都想买一份报纸,地铁站台上肯定有卖报纸的亭子,亭子该建多大呢?太小的话,放不了几张报纸;太大了,高峰期会影响大家的乘车,建多大才是合理的呢?最好采用实证性方法,在周围架上摄像机,把高峰段情况拍下来,事后对视频进行详细分析,不断变化大小,最后找到合理的尺寸。

总而言之,在市场需求分析方面,不光是硬件产品,在任何产品当中付出的金钱的成本和时间成本都是非常高的。

2)产品概念的形成

如果能够把握客户需求,那么怎么能够把客户需求形成概念化产品呢?这个阶段特别重要,客户需求从公司市场部、销售部、客户服务部、产品部反馈到开发部门时,直观需求的语言如何变成工程化语言?这就成了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1. 这是一个科学与艺术, 工程与设计融合的过程。在中国硬件开发过程中,往往重视工程和技术,比较忽视设计和艺术,做出来的产品可能技术上非常好,但是并不容易被消费者直观的接受。

  2. 技术不应该用来炫耀,而是应该隐藏在消费体验的背后。很多公司都在做机器人,但是现在做出来的机器人有什么用吗?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技术,人机交互、人工智能、云智能辅助、肢体控制等等,但是和任何一种生活场景相契合吗?没有,所以现在还不能称之为产品,只是一种试验性的概念,还没有到产品阶段。如果将来能够找到一种生活场景,能够把机器人技术放置其中,我相信成熟的产品就不远了。

  3. 一定要重视产品的工业、功能和体验的整体设计。在一个公司里,不要过于觉得自己就是技术大拿、就是牛气。很多合作伙伴里有这种情况,看不上别人,硬的看不上软的,软的看不上硬的,或者非工程师看不上工程师。在一个新产品孕育过程中,方方面面的专业都非常重要,简单的外观设计有可能是对产品和技术最佳的呈现。

  4. 产品特性的提炼一定要有取舍和坚守的过程。绝对不要人云亦云,以前很多产品说我一定要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个思维对吗?这种思维反映出我们在构思产品时一味的只看竞争对手,而忽视消费者本身的需求,忽视公司本身的特色,你没有弄清到底想传达什么东西。

3)研发的控制

一个系统在真正的开发过程中,有很多东西需要注意:

  1. 核心研发团队需要持续的经验积累。不但自己要有核心的人长期坚持,你的合作伙伴最好也是长期性的。

  2. 一定要了解供应链的边界能力。任何创新都要跟供应链一起来看。曾经有一个产品设计的很好,经历了一年半的设计,最后仅仅因为天线布线问题,整个产品线全部取消,像这种问题就是应该避免的。要想管控好并发工程,达到品质与成本的平衡,采用平台设计和模组化设计都非常重要。现在很多德系汽车,不管 SUV 还是轿车,都是同一个底盘上做出来的,这就是典型的平台设计。

  3. 开发的可生产性考虑。产品太过创新,没有相应的部件,生产不出来,也是白费。

4)售后考虑与战略协同

产品送到客户手里,包装盒打开就点不亮,这叫见光死,是最大的问题。产品的可靠性设计、测试以及整个包装过程都非常关键。

此外,在硬件创新过程中要品牌和产品之间的关系。对于已经有良好品牌的公司,如果产品太过创新,走出了品牌在人们头脑中建立的已有认知,其实有非常大的风险。产品是品牌的具体呈现,如果真的要进行产品创新的话,要注意下一代产品在品牌上的协调性问题。

总结

新产品的创新和孕育的过程非常复杂,是统筹与规划、工程与设计、艺术与科学、数据与灵感的高难度综合,需要公司全部门、全供应链共同参与。我们需要为产品的完整生命周期和智能体验模式进行设计,通过产品传递企业和设计者的价值观。

(本文根据英特尔中国区在线业务部总监王稚聪在 MIIC2014·极客公园公开课的演讲整理)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