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co design 眼中的那些可穿戴设备

摘要

可穿戴式设备在 eico design 看起来又是如何的呢?可穿戴设备应当如何设计及普及呢?

近来关于可穿戴式设备的讨论如同浪潮般一波又一波,因此极客公园走访了国内著名的设计公司 eico design 和其创意总监张卷益就可穿戴式设备做了讨论。

那么这些被热议的可穿戴式设备在 eico design 看起来又是如何的呢?下文是聊天内容的整理。

目前可穿戴式智能设备只是过渡产品

目前的可穿戴式设备其实依旧处于初始阶段,和所谓智能电视一样,都属于向未来智能化设备过渡时期的过渡产品。与冰河时期的剑齿虎一样,这些不成熟的过渡产品未来肯定是会消亡的。

因为是处于过渡时期,对于可穿戴设备的设计也是处于慢慢逐渐摸索进化时期。

可穿戴设备如何设计

更多的定制设计

在去年有很多智能手表的设计都是上面有很多按钮,想进行操作的话需要在那么小的屏幕上按来按去。这种设计理念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是被手机的设计习惯给迷惑了,还是在用设计手机的思路在设计手表。就像当年微软用设计 Windows 的思路设计 Windows Mobile 一样。

因此这些特殊的可穿戴设备上非常规的屏幕或介质的界面需要更多的定制设计,而不是照搬手机上的设计。例如它并不一定需要界面,和手机 App 结合即可(Jawbone Up、Fuelband 就是很好的例子)。

另外因为很多可穿戴设备是“穿戴”在人身体上的,因此还需要更多的去考虑人体工学设计等等。

可穿戴设备不一定要智能

另外回到可穿戴设备的出发点,目前很多都是用来检测身体健康、医疗等用途的,所以它本身一定必须需要智能。

比如目前比较火的 Jawbone UP、FuelBand 及 Fitbit One 这些计步器很早其实就有,它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由传感器构成的数据监测装置,这些所谓的可穿戴式设备本身不一定要智能,它本身监测数据、传输数据是不需要很强的计算功能的,这些完全可以交给手机或云计算。(类似电视与机顶盒的关系)

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要考虑硬件的换代频率。对于一个穿戴式设备,硬件本身是需要更新迭代的,它主要包括传感器和数据计算芯片两部份,其中传感器的更新换代频率是比较低的,可能几年内都不会有大的升级。而计算芯片部分的换代频率是很高的。因此应当更多将硬件设备本身仅仅作为一个超级传感器,将计算部分独立出来交给手机或云计算。

因此,可穿戴设备搭配手机 App 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考虑特殊使用场景下的设计

可穿戴式设备的很多使用场景是处于特殊情况下的,也正式因为可穿戴式设备等在这些比较特殊的使用场景中先天优势(解放双手等)是手机等做不到的,才有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但也恰恰因为这些可穿戴设备使用场景特殊,这些可穿戴设备的设计要考虑到这些使用场景。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走路已经是非常舒适的使用场景了,而对于正在爬楼、爬山、攀岩或骑车/摩托车等处于特殊但又比较普遍的场景下的人来说,可穿戴设备的需求更强烈。因此可穿戴设备的设计也要更多的去考虑处于这些人的需求去设计。如强光下能不能清晰显示、旧有的操作方式适不适合这些无法腾出双手的场景中去……

如何普及可穿戴式设备,将其变为消费品?

距离普及还有 2 年

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目前距离普通用户的普及还有 2 年。因为其实现在很多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功能是完全可以用手机来实现的,当前手机还有很多功能并没有完全被发挥出来。用户目前还感受不到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的便利性,因此需求也就没有那么的强烈。

与传统厂商合作

另外当下这些可穿戴智能设备和人的贴合度还不是太高,像手环、手腕等,对用户来说,除了价格贵用户不愿购买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说服他们去使用、去穿戴这些设备。

所以应该让李宁、鸿星尔克这些传统厂商去看、去了解并注意到这些,只有这些厂商大规模去生产才有可能将这些可穿戴式设备的价格降下来,并让可穿戴设备隐藏到衣服、腰带或鞋子里,融入普通人的基本生活后(即提高穿戴设备与人的贴合度),并形成标配后,普通用户就会去接受了。设想一下,假如 FuelBand 不是 Nike 做的,那么很可能现在它还只是一个演示视频,最后很难变成一个消费品的。

对于可穿戴设备,一定要有一批愿意尝鲜的人去影响一个行业,然后一个行业再去影响整个世界。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