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工具都在转社交:从Pocket发布中文版开启社会化尝试说起

摘要

从Read it Later更名为 Pocket 一周年之后,Pocket 发布了中文版,并在社会化阅读上做出了尝试。

4 月 18 日,硅谷创业公司 Pocket豌豆荚发布了国内最新的 Android 版本, 最新的 Android 版本加入了中文的本地支持,而相比起前一个版本,新版本更强调产品内分享,开始了社会化的尝试。

Pocket 曾被豌豆荚评选为 2012 年度最佳应用,此前,它也入选了 2012 年 Google Play 十佳应用。

产品内分享

Pocket 是一个更形象的表达,而 Read it Later 更能直观的显示产品的功能,Pocket 支持移动终端和 PC 跨平台的文本、图片、视频的收藏并稍后阅读,在此基础之上,Pocket 还具有内容重排和搜索的功能。

在最新一版的改进中,Pocket 加入了产品内的分享。利用“Send to Friend”用户可以将收藏的内容直接推送给好友。如果对方恰好也是 Pocket 用户,那么分享内容会直接出现在他的 Pocket 里;如果对方没有安装 Pocket,分享内容则直接进入其邮箱。

不只如此,当你对推送内容进行了评论,对方通过 Pocket 阅读这个信息时能看到你写下的评论,在分享信息的同时也能分享意见。而对于 Pocket 来说,你和好友通过任何终端都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并能阅读彼此的评论,这有点像人人的热文分享下的评论,会出现在好友的时间轴中,让好友阅读到你的想法,这更多的是社会化阅读的尝试。

工具的社交化

在 Pocket 此前的版本中,只提供了简单的注册和登陆信息,产品注重的是阅读体验,更多的像是一个单纯的工具,而个人信息页只有用户名、密码和邮箱等基础信息。在新版的界面加入了头像和全名,将用户的个人信息做了补充,试图改变过去只有工具没有人的状况,这也意味着 Pocket 有可能将从一个纯粹的工具性产品转型,像社会化的方向做尝试。

或许在 Pocket 加入更多的个人信息之后,会尝试从单纯的阅读工具转型为工具加社交,加入人的属性,而不是只是工具。

为什么工具都在转社交

互联网经历了 Web1.0 门户到 Web2.0 社区再到 Web3.0 的个性化,不同互联网形态时期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不同,从门户的灌输到社区的分享再到个个性化的推荐定制,阅读习惯也在不断的发生的变革。

如果说1.0 时代是给什么看什么,2.0 时代是别人看什么我看什么,那么 3.0 时代就应该是自己想看给什么,而阅读的产品也在不断进化和尝试,从社会化阅读到个性化阅读,数据挖掘和精准推荐越来越多的在阅读工具上得到体现和使用,在经历了信息有限(1.0)到信息过载和爆炸(2.0)再到信息筛选,阅读的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用户对阅读的需求也越来越精准和有效,显然,Pocket 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单纯的工具永远都只是工具,只有阅读会永生连 Google Reader 都有可能关闭并且被替代,那还有什么工具是不可替代的呢?

阅读分享这个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定义为社交,这种社交机制不同于熟人社交或者陌生人社交,而是基于共同的阅读爱好建立的社交关系。并且社交阅读机制通过算法(兴趣选择 + 社交关系)向个人推荐兴趣匹配度较高的网页内容,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阅读需求,对于此,Pocket 也在尝试。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