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哲学—张小龙

摘要

张小龙在腾讯的产品分享由和菜头泄露出来之后,互联网产品人开始了拜神的追逐,打造一款有价值的产品是每个产品人至深的追求,但其实,通过产品改变世界,才是每个产品人的信仰。

张小龙在腾讯的产品分享由和菜头泄露出来之后,互联网产品人开始了拜神的追逐,一个若隐若现若神的张小龙走下了QQ邮箱的神坛,戴上了微信的王冠,被虚拟成了一个产品神话,诚然,打造一款有价值的产品是每个产品人至深的追求,但其实,通过产品改变世界,才是每个产品人的信仰。

——谨以此献给产品经理张小龙

微信前夜——QQ 邮箱

作为张小龙在腾讯的开山之作,QQ 邮箱是邮箱服务的一个新里程碑。

2006 年初的广研年会,是 QQ 邮箱团队的分水岭,因为那一天,他们被逼到了墙角。所有人记忆犹新的是,当时张小龙指着一张迪拜帆船酒店的画说:“我们要做一个最好的邮箱,7星级邮箱。”台下报以一片笑声,张小龙自己也尴尬地笑了。

因为直到 2005 年底,QQ 邮箱的用户不到 100 万,不足当时邮箱老大网易的百分之一。研发团队不得法,用各种生拉硬扯的方式发展用户。比如社区打通,用腾讯其他业务去拉动邮箱。比如打广告,发邮件来拉拢用户。他们当时还做了一些技术的创新,开发了很炫的界面,类似现在的客户端,但用户并不感冒,在论坛里骂 QQ 邮箱“又烂又差”。

年会后,广研定下一个基调:踏踏实实追踪用户的需求,看看用户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张小龙给邮箱团队制定了“1000/100/10”的法则,即要求每个产品经理每个月要去论坛看 1000 个用户体验反馈并回复、关注 100 个用户博客、做 10 个用户调查。5年后,“1000/100/10”开始在微博上流传,被奉为互联网产品开发的“宝典”。

QQ 邮箱的技术内核被全部推倒并重写,为了体验和改进产品,在张小龙带动下,腾讯广研的员工丢掉了腾讯的内部办公邮箱,全部使用 QQ 邮箱。那是一段疯狂的日子,一年下来,张小龙的 QQ 邮箱里储存了 8000 多封工作邮件。

而 Pony(马化腾)很快也加入了这场战斗,他经常半夜12点登录 QQ 邮箱,一个小时内就会把发现的问题和 Bug 转给张小龙,然后张小龙通知各个技术骨干。

在“1000/100/10”全面推广的同时,广研几乎同步完成了另一大创举—将业内早已盛传的“敏捷开发”概念变成实践。在此之前,他们采用的开发流程是瀑布式,即产品经理想到一个产品,写成产品需求书,然后交给开发,开发人员分工去做,做完了再去找测试团队测试。QQ 邮箱团队把流程横向拆分开来,产品、开发、测试抽人组成10人不到的小组,同时运作。这种流程不仅加快了开发速度,而且每个环节一齐参与,改变了以前各环节各自为阵的状态。

当时互联网界,产品每出一个新版本平均需要两三个月,而通过这种敏捷开发法,腾讯邮箱将新版本的周期缩短至两周,这样的效果轰动了整个行业。“两周一个新版本对用户的好处是,他们能感觉到自己提出建议后,我们就接受了,并且还做出了改进。”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是广研“精神领袖”张小龙提出的口号。在腾讯,保安都是产品测试员。广研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产品每出一个新版本或推出一个新功能,开发人员第一时间冲去找保安,让他们先体验。有人开玩笑,难怪腾讯会出现由保安转型程序员的“励志哥”。

2006 年圣诞节,QQ 邮箱换肤功能推出后,活跃用户突破第一个 1000 万。2009 年,活跃用户达 5000 万。2010 年,“漂流瓶”推出,当年活跃用户数一举突破1亿。

本段来源于《环球企业家》

微信当时——极致的产品体验

微信的那些年

在互联网产品设计师白鸦看来,微信的发展有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具备和米聊一样的功能,但内容下载速度和载入方式的处理上体验更好。同时,可以用 QQ 号码登录并查找 QQ 好友,可以通过微信来接收 QQ 离线消息和邮件;是的,这是两个基于内部绿色通道接口而创造出来的需求和附加值,也就是这个附加的东西让他比米聊多了一点点优势,就是这点优势让后来者和前者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谁让人家是富二代呢…(当然,其实这个富二代当时并没有用到老爹的其他资源,只是用了自己的私房资源“ QQ 邮箱”来广告推广;而且,据说还被内部其他做同样事情的更核心的部门不断排挤和打压)

第二阶段:“找附近的人”+“漂流瓶”。当我微博上看到有人说微信可以找附近的人了,立马在重庆机场跟N个人搭讪起来,然后发了条微博“微信的大增长点来了,虽然这么做跟熟人关系似乎有冲突,但至少可以快速跑到市场的最前面。米聊当心!”。

其实在这个时候,米聊也做起了熟人社区,一个朋友告诉我“雷军有熟人社区的理想,他认为这个需求是存在且强烈的。但我真的不认为存在‘熟人社区’这样的需求”;虽然我不同意朋友的看法,我认为“熟人社区”是可以有而且可以做到很大的,但在那个两军刚刚开始交火的时候,米聊做“熟人社区”和微信做“附近的人”比,简直就是秀才遇到兵——只有挨打的份。

当人们都在质疑微信在熟人关系上增加了“搭讪”元素会造成陌生人骚扰的时候,微信用这个最原始的“泡与被泡”的需求抓住了眼球,吸引了用户。虽然我一直觉得这个玩法给腾讯埋下了一些不好的隐患,但他确实在那个阶段帮助了微信很多,而随着其他点的增强这种“骚扰”的负面效果也会被慢慢消退。后来听张小龙说“不好玩的产品是不行的”,我很有感触。

第三阶段:“摇一摇”+全平台。这个阶段可能我记忆的不是很准确,而且这个阶段也不算是一个大跨越,但全平台对于微信的基础粘性奠定了极其关键的基础,“摇一摇”让微信一如既往的被年轻人们夸赞着“好玩”。

第四阶段:海外 + 广播电台。不得不说,海外微信的开通标志着微信彻底稳住了自己的市场地位,这一步走完微信可以考虑更牛的战略布局了。广播电台的主持人们通过一个简单的后台管理着收到的消息并进行播放,不再像以往那样冷冰冰的念叨着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听众短信,开始不停的告诉听众“用微信爆料更方便安全”,像极了当初电台主持人不断复读微博上的段子和热点一样,我们所有人都知道了“他们免费宣传的这个玩意儿,成功了!”。

于是,微信的产品节奏也从小迭代的更新和优化,变成了几个月更新,一更新就大跨越的阶段。因为那个简单的通讯工具已经基本没问题了,在奠定完“最广泛最好玩”的通讯工具之后,微信开始准备启程奔向新的目标点。

第五个阶段:朋友圈 + 开放平台。朋友圈就是雷军当初想做的“熟人社区”,微信采用了“图片”为切入点,巧妙且好玩。任何一个好的社区都是要靠养的。目前看来朋友圈还没有养出来,真正在使用的普通用户还占比很少,而且产品设计并不够精致;开放平台的尝试是一个从用户需求点切入的战略选择。这一次变化,微信从工具开始布局社区和平台。

第六个阶段:语音/视频通话 + 网页版 + 企业账户关注/信息订阅。这些功能发布的时候我发了条感叹性的微博:“虽然上次见面也听Allen提过,但还是有点吃惊,来的比想象中快很多,而且没想到是同时。新版微信,视频/语音通话 + 网页版聊天 + 企业信息推送,左边一拳向运营商,右边一拳向 QQ ,中盘布局推送平台。这是多大的气魄和勇气啊。我坚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先进淘汰落后。祝愿微信顶住压力!”

本段来源于白鸦博客:我所关注的“微信”

产品和产品人的通用哲学——以人为本

互联网知名人士和菜头在听了张小龙主讲了《微信背后的产品观》之后,整理了如下分享:

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方法论

手机作为一种联系工具,天然决定了移动互联网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人群而非个人。移动互联网产品经理的主要任务是服务人群,主要工作是研究人类群落的行为模式。用产品为人群提供服务,并且要预判人群卷入之后行为模式的变化。

从方法论的角度思考,人类群落也处于演进过程中。早期人类是村落人群模式,村落中的每个人认识每个人,人际关系以非常实际的亲戚关系和职业关系为纽 带。现代人类是社会化人群模式,人群数目极大增长,人际关系依托于抽象的社会生产关系:契约、合同、雇佣关系。。。。。。产品经理曾经是村落里的铁匠,他 认识每个村民,每个村民也认识他。而在今天,产品经理完全退居幕后,他不可能认识每一个用户,用户甚至不知道这个人的存在。

因此,产品经理在方法论上存在着各种选择:他可以提供某种基于熟人群落的旧式服务,以增进熟人群落的情感为产品目的;他也可以提供某种基于大数人群 的新式基础服务,以便于人们彼此认识,协调工作,从自利为基础的无序活动中自组织处有序活动;或者,他也可以提供某种中间类型的产品,帮助人们平滑度过两 种人群模式,减少由于变化而产生的阵痛。

但是,产品经理的主流应该是服务于未来。先于人众接触新技术新知识,并把这种认知转化为产品,利用产品提供现代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人群。尽一切可能,降低学习成本,利用人类的本能设计产品,使得人群得以顺利“滑入”新的产品使用场景。

在所有这一切之上,产品经理的目标应该是实现社会美和善和总量。

移动互联网产品经理的素养

1、 敏锐感知潮流变化。移动互联网产品会从相对匮乏时代进入相对富足时代,用户可以选择的产品会随时日流逝而日渐增加,产品终将成为一种时尚业。产品经理若是沉溺于各种新鲜玩意儿之中,追逐新奇,很可能错过真实的时代潮流,无法把握人群的真实需求。

2、 放弃理性思维。移动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变化极快,传统的分析用户,调研市场,制定产品三年规划,在新的时代里已经落伍。人类群落本身也在迁移演变,产品经理更应该依靠直觉和感性,而非图表和分析,把握用户需求。产品经理永远都应该是文艺青年,而非理性青年。

3、 海量的实践。尽管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没有任何人可以自称是领域内的专家。但是,这不意味着存在天降天才的可能。《异类》中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同样适用于产品经理。他们需要超过千次的产品实践,才能称得上是了解产品设计,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博而不专的积累。美术、音乐、阅读、摄影、旅游等等文艺行为貌似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但是合格的产品经理需要广博的知识储备,以此才能了解和认识大数量的人群,理解时代的审美,让自己的所思所感符合普通用户的思维范式。以此为基础,设计的产品才不会脱离人群。

5、 负责的态度。拥有合适的方法论和合适的素养,成功的产品经理还应该有对自己和产品负责的态度,唯其如此,产品经理才能足够偏执,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么,抵挡住来自上级和绩效考核的压力,按照自己的意志不变形、不妥协地执行产品策划。

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的原则

1、绝不考虑Web形态,一切考虑都基于APP。

2、产品优先级:

  (1)有趣高于功能,产品必须有趣,必须Cool,才可能形成传播和口碑。

  (2)功能高于交互,明确的功能满足明确的需求,用户不会在意炫酷交互效果。

  (3)交互高于UI。便捷、快速的交互设计为先,围绕具体功能实现UI,而非有优质UI方案为此专门设立一个功能。

3、聚焦:一个 APP 只做一件事情,一个大而全的 APP 意味着全面的平庸。

4、永远一维化:让用户在一个维度里解决具体的问题,Twitter 的 Timeline 就是一个好的范例。而类似 Facebook、Path 那样的滑出式菜单则是一个灾难,因为这使得产品拥有两个维度,加大了用户理解的困难。

5、保持主干清晰,枝干适度。产品的主要功能架构是产品的骨骼,它应该尽量保持简单、明了,不可以轻易变更,让用户无所适从。次要功能丰富主干,不可以喧宾夺主,尽量隐藏起来,而不要放在一级页面。

6、不要让用户选择。同一个页面之内,有多个入口;同一个功能,有多个实现方式;同一个界面,有多个展示方式。这对于用户来说是一种痛苦而非享受,因为他们只会因此而感觉到困惑和恐惧。用户宁可采取重复操作漫长而固定的操作路径,也不愿意使用多变的快捷方式。

7、隐藏技术,永远展现简单的、人性化的、符合人类直觉的界面。开发不可以为了炫技而展示功能,产品不可以为了炫耀而功能堆砌。

8、 拒绝个性化。除了依靠设计特色而立身的 APP ,换肤一类的个性化设计,除了让产品经理幻觉自己做了许多工作而自我满足之外,没有任何价值。它只能证明产品 经理对自己的产品不自信,因为自信的产品经理凭借默认皮肤就可以满足用户。延伸开去,一个好的产品,其功能应该满足全球用户需求,无需为地区做特别定制 化。

9、 产品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人性中的贪嗔痴,这是用户的痛点。能把握住之后,产品经理应该超越其上,用产品帮助人们得以解脱。

10、想清楚自己究竟要做什么,不去迎合上司,不去讨好用户,不去取悦自己。

11、 分类!分类!分类!这是产品经理在确定产品主要功能构架之后,唯一应该为用户做的事情。分类无助于降低产品使用的难度,但是可以帮助用户认知产品和周边的世界。

12、永远围绕功能而做设计,永远不要倒过来做这件事情。

13、一个产品的基本功能不受用户认可,做加法也无济于事。

14、想不清楚一个功能点之前,宁可不做。

15、千万不要让用户在产品里“管理”什么。

本段参考和菜头原文

微信后传——世间已无张小龙

丁香园 CTO 冯大辉在看了和菜头的分享后,以一个产品经理的身份写了关于张小龙的一些感悟:

「尽信张小龙,不如无张小龙」

必须要及时泼点冷水。「张小龙在产品领域的锤炼早就过了 1 万小时。从 Foxmail 到现在,多年积累才有今日成就。产品经理们,都别艳羡了,干活,思考,坚持,即使这样,也不一定就能成为张小龙。」

为什么你无法成为张小龙?我打赌你耐不住张小龙这样的寂寞,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别人做不到,做不到这样的淡薄。张说做产品要满足人的「贪嗔痴」,六根不净的人做不到这一点。

没有张,成就不了微信,只有张,也成就不了微信,张+他的团队+腾讯的资源,才成就了微信。张+他的团队,放到其他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都不能成事。各个互联网大佬自己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

「在微信的源源不断的创新面前,那些批评腾讯抄袭的人终于暂时闭上了嘴,当然,也包括我自己。」

我所说的,都是对的。

世间已无张小龙。

本段参考冯大辉的豆瓣笔记

极客公园社评——是需要张小龙,还是需要符合需要的张小龙

产品的乌托邦

15年前,他一个人写代码,完成了 Foxmail 的头三个版本。Foxmail 如此受到欢迎,以至于他不得不外放了语言包,让各种忠实粉丝翻译为十几种语言。直至今日,Foxmail 被收购,QQmail 推出,Foxmail 的企业用户依然有数百万。从 Foxmail 到 Foxmail 被腾讯收购,再到 QQmail 以及现在极为火爆的微信,张小龙做为互联网圈一位极其低调的产品经理,渐渐被揭开面纱,甚至开始被罩上光环为圈内人推崇。张小龙真的神话了吗?

喝彩者们看到了 QQ 邮箱,微信的成功,忽略了张小龙在产品领域超过1 万小时的锤炼,没有互联网严酷环境下的产品竞争打磨,又怎么能做出优秀的产品,互联网残酷的竞争环境,让越来越多的产品经理对自己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在用户数活跃度黏合度等 KPI 的要求下,越来越多的产品为了搏出位搏上线而无下限,求快求新求变的产品原则萦绕在整个互联网环境,大家为了各种考核各种指标忙忙碌碌,很容易让产品人忽略了一个问题:好的产品不是真的要多么快多么新多么变,而在于真正抓住用户最简单最极致的需求。张小龙做到了,做到的背后是在产品领域超过1万小时的锤炼,而在如今的互联网产品界,又有几人能真正的静下心来沉浸在产品里专心的打磨锤炼呢?所以,张小龙的出现和成功给了大家一个产品的乌托邦,那是产品人向往的精神境界,永恒的理想国。在中国,张小龙承载了所有产品经理的想象。

产品的人文情怀——构筑另一个自我

好的产品一定在不经意的细节间传递着人文情怀,也会在不经意间传达着产品经理的人文气息,在一定程度上,产品反映着人性,如微信,如 QQ 邮箱,微信3.0的开机页面上放出了迈克尔.杰克逊的图片, 边上写了MJ的一句话:

“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

“谨以此版本纪念迈克尔杰克逊,感谢他的音乐陪伴我们的产品开发之旅。”

这是张小龙在遭受质疑后用产品的创新来做出的回应。

而在QQ邮箱入口,挂着许巍《蓝莲花》的歌词,只是因为张小龙喜欢《蓝莲花》歌词, 就问许巍买下版权, 挂在QQ邮箱入口;也是因为喜欢同事小女儿涂鸦, 就把一幅涂鸦画和《蓝莲花》一样挂在QQ邮箱的入口。产品对于张小龙来说,不只是单纯在手里打磨出更精致的功能,更多的程度上, 传递和构筑着另一个自我,在这个层面上来说,产品带给张小龙的, 不只是功能层面的突破,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升华。

态度源于气质。

全文完。

关于微信这款产品,不论是产品本身功能还是产品属性,极客公园都做过较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详见:《微信,平台化梦想》《微信4.2的大平台战略》《QQ VS 微信,谁是赢家?》),微信的路远远没有走完,1亿用户只是新的起点,微信还有很多可以想象的空间,未来产品的走向还有更多可以挖掘的地方,极客公园对于产品层面的想象是永不止步的,因此这篇文章不再在微信产品本身上做过多的挖掘和分析,只在关于张小龙和微信的一些产品哲学上做一些分析。不得不说的是:和以往极客公园文章都是以记者原创为主不同的是,这是极客公园第一次尝试以媒体编辑的身份来写一篇文章,本文中的部分观点是来源于同类媒体,但我们都标出了明确的来源和出处,供读者参考,我们第一次以梳理者的身份,做这样的尝试,希望对于媒体内容和形态的展现,有一些新的探索和突破。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